储殷:评价社会智库质量的三个关键要素
作者:储殷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近日来,有关于智库排名的讨论引起了中国社会与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最近一两年内,中国的确出现了智库建设的大跃进,一些机构换块牌子就自称智库,几个人攒个草台班子就自称智库的事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的确带来了中国社会对于判断智库质量良莠、高下的焦虑。如果没有合适的判断标准,那么很有可能到了最后,中国的智库建设就会成为不比内容比声势的浮夸作秀。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智库排名尝试,仍然体现出强烈的官本位色彩。有关部门公布的一些重量级智库排名,基本上都局限于官方研究机构的体制内,甚至这些官方机构之间的排名,也遵循着其行政级别的高低秩序。这样的智库建设,其实不过是把体制内的套路换个名词,只是概念的重叠而缺乏改革的新意。
当然,有关方面之所以对体制内的研究机构高度重视而对体制外智库相对轻视也并非全无根据。相比于大多数社会智库重炒作、无内容、甚至流于草台班子相比,体制内的智库的确在专家质量、研究持续性与专注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一刀切式的判断,显然对一些个别的优秀的社会智库是高度不公正的。从最近公布的全球智库排名最权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排名来看,它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体制内智库的重要性,而且也高度重视了中国社会智库在近几年中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榜单当中,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为代表的中国顶尖社会智库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智库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领先者之一。
相比于传统的体制内智库,优秀的社会智库具有自己独到的竞争优势与功能定位。其一,在运营机制上,社会智库更加灵活,更加能够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社会需求。衡量一家社会智库成功与否,很直观的一点在于看它能否搭建起官产学的研究平台。一家社会智库的理事单位中好公司、好单位越多,它的顾问团队中顶尖学者、顶尖专家、顶尖企业家越多,这家社会智库的实力与影响力自然就越强。因为像龙永图、郑永年、薛澜这样的专家学者,像曹德旺、沈南鹏、张磊、张懿宸、汪潮涌这样的企业家,像陈启宗、徐小平、毛大庆、刘科这样的社会精英,很难会同时对一件事情判断失误。相比于国内许多独立性不强、人际关系为重的评比,这种社会精英的认可更具备权威性与真实性。
其二,在国际传播上,社会智库更加具有生命力。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正在由官方渠道为主,演变为官方-民间的全面交流。国际化强的社会智库能够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更加准确、生动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并成为外宣、外联的最佳平台。判断一家社会智库的质量优劣,关键在于看看这家智库的国际化水平到底如何?这个国际化水平不取决于所谓的课题是否洋气,而是取决于国际交往的质量与层次。如果一家智库,能够成为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政府高层来华访问时发表讲话的首选,能够成为赖斯表达观点的平台,那么它无疑是为世界公认,也最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其三,在人脉经营上,社会智库更加高效。智库不只是做事的,更是做人的。不做好人的工作,智慧就缺乏真正深入的交流与碰撞,国际间的对话就更容易成为僵硬、乏味的各自表述。智库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的联合。这种人的联合为习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智慧上的共同体与人脉上的共同体。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或是学术界里的几个小池塘的智库,纵然在专业上能够保证质量,也很难切实满足当代中国建立全球人脉的这样一种宏大任务。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与建设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智库,谁具备了更多的人脉、更高端的人脉,谁就更可能也更应该成为中国智库建设中的领先者。中国的社会智库应该更好的与海外华人精英、留学人员、欧美同学会等高端人脉资源建立联系,成为一种人脉之上的智慧集成之所,而不仅仅是完成狭义课题的小作坊。
在社会智库如过江之鲫,草台班子层出不穷,哗众取宠的炒作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如何衡量中国社会智库的质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尤其是有关机构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在这个评价的过程当中,智库人员的质量与多元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全球高端人才中的人脉,应该是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来源时间:2016/2/18 发布时间:2016/2/15
旧文章ID: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