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秋:中国民众对世界和本国的看法
作者:李瑞秋
2023-07-04
这些问卷都再次帮助我们通过量化数据更好的了解中国和中国民众的想法,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想法制定相应的策略。而中国政府,我相信,也会将民众的想法纳入外交与政治考量,从而审慎的做出合理判断以进行更有效的外交实践。
关于公众舆论 (public opinion)的研究汗牛充栋, 其中很多的机构长期对民意进行调查。尤其是在西方世界, 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或者盖洛普中心(Gallup)为代表,它们会定期发布民众关于某一议题的看法。例如在美国, 皮尤研究中心经常会发布关于美国民众如何看待某个具体的国内议题 (比如说, 美国民众如何看待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问题) 或是揭晓他们如何评价外国 (例如, 民众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态度)。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 世界诸国也越来越重视中国, 或者说中国民众,对于其国内事务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过, 与这种期许相对应的是, 在中国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民意调查有时可能会遇到阻力。或者像很多研究人员描述的那样, 似乎伴随着中国信息封锁力度的加大, 一些问题如”中国人究竟怎么想”, “他们如何看待世界”, 越来越成为一个黑箱 (black box)。
但是,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 我们仍惊喜的发现, 世界各国的学者不断致力于探讨、挖掘最真实的中国民意, 并从中解读中国人对本国及世界的态度, 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大国。
本文将着重分析三篇最新发表的、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它们涵盖了中国民众对于一系列国内议题的看法以及对世界其他有影响力的国家的态度。通过对比和比较不同调查结果, 我们期待可以尽量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中国。
这三篇调查分别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人的国际安全观民意调查报告(2023)》(以下简称清华大学),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做的《中国公众全球印象报告(CCGPS 2023)》(以下简称CCGPS)和台湾国立台湾大学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进行的第五次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 以下简称ABS)。“美中故事汇”也对这三篇调查报告有转载及翻译(见清华大学,CCGPS和ABS)。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和对外印象
鉴于清华大学报告和CCGPS重点研究中国民众的国际观,我们可以先比较二者对于此话题的调查结果。首先,中国民众如何看待世界其他国家呢? 不出意外的是, 受访者对于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态度偏中性甚至消极。这或许与中国国内的新闻宣传有着一致的方向。 比如在中国的官方宣传中, 美、日、印通常被描述成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而对于俄罗斯, 清华大学和CCGPS都显示了中国受访者的正面印象。如, 清华大学的调查发现, 有超过一半的访民 (58.4%) 持积极态度, 仅有7.8%的受访者持消极态度。这似乎也是与中国的官方宣传步调一致, 即其强调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甚至是对此加上一个”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的定语。
这种态度也被CCGPS所证实。尽管美国被认为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甚至超过俄罗斯, 美国却被认为是最不可信任的国家。而俄罗斯被认为是对中国未来而言最值得信任和最重要的国家。甚至调查发现,民众最期待中国和俄罗斯扩大经济、技术和研究等领域的合作,而在这一点上,对于美国的期待甚至低于德国。
不过,尽管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态度似乎愈发消极,清华大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议题中,除了“大流行病”和“领土、领海争端”,“中美关系”还是成为了民众第三关心的国际事务。考虑到我们身处的“大流行病”,即新冠疫情的时代以及中国的领土争端其实都抹不开美国的身影甚至深度参与,美国实际上仍是中国民众最在乎的国家。ABS的调查也证实(对于ABS调查更多的介绍我们会在后面主要陈述), 大部分民众承认了美国对中国的影响(73%), 只不过仅23%的人认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
那中美关系的走向会怎么发展呢? 有意思的是, 近半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未来会有所改善或明显改善。当然, 也有不少人认为会恶化(共24.8%)。
除了对外关系这些宏大议题之外, CCGPS的调查还为我们提供了与民众个人生活偏好(包括旅游、学习、工作、移民)相关的信息, 而且结果相当有趣也引人深思。比如, 在备选的十几个国家中 (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印度等国), 俄罗斯成为了中国人最想旅游、工作和移民的国家。这个结果有些使人惊讶, 似乎和我们平时的认知不太相符。 比如, 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有将近150万中国公民去俄罗斯旅游。尽管这个数字已经占了当年俄罗斯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与美国的283万相比, 仍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考虑到出行到美国的距离更远、成本更高。在现实中,俄罗斯似乎并不是中国人旅游的首选目标。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够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目的地前十名中的一员。中国公民前往俄罗斯工作和移民的人数可能更少。 因为相关的资料有限, 我们只能发现, 在2010年, 移民俄罗斯的中国公民仅有29000人, 甚至少于2002年的35000人。而仅在2010年, 就有160万中国移民在美国, 成为美国的第四大移民族裔。更不用说这一数字在2021年有将近240万。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角色
那么, 受访者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和地位呢? 清华大学和CCGPS的研究同时显示, 中国民众认为自己国家的全球影响力在主要国家 (包括国际组织) 中遥遥领先, 甚至高于美国。这一结果或来自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与地区外交事务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 (例如,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领导者)。
那么, 民众对中国的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是什么态度?他们希望中国外交延续这种”领导者”的角色吗? 我们可以发现, 大部分受访者(68%)认为全球化总体而言对国家发展利大于弊。不过更多的人(78.3%) 希望中国在外交领域采取更积极的姿态。这一结果暗示,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 中国民众的外交观正在变得越发相对激进。
中国民众对国内主要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民主观
前两个调查着重介绍受访者的国际观,那么对于中国国内的事务及“民主”的概念,民众是什么态度呢?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自2001年开始,定期对东亚及东南亚主要国家进行民主动态调查(ABS),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调查。
作为学界非常值得信赖的调查机构,ABS的调查结果往往为研究者提供非常宝贵的、关于“民主”这一议题的数据。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主要威权国家信息政策的收紧,“民主”有时会成为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不过,我们非常兴奋的看到,ABS仍为我们呈现了全面的民主大数据。
针对中国的民主观和国内事务的调查主要在2019年7月至12月进行。调查问卷通常包含一系列核心问题,如受访者对所在国经济表现的评价、对政府信任度、政治参与度、政权合法性、对民主的理解等等。因为字数限制和时间原因,我们仅看几个被美中故事汇引用的数据。
首先,ABS的调查显示,民众对于民主和民主的践行还是不反感的。只有少数受访者觉得民主制度会造成诸如经济发展落后、社会秩序不稳定等问题,或对社会和道德有负面影响(均不超过20%)。当然,也有30%的人认为民主制度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如此,仅18%的人认为只要政府能解决国家的经济问题,制度是不是民主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众认为民主仍旧是一个良性的政治制度,追求民主制度可能还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期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如何理解所谓的民主制度是另一回事。比如说,我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威权社会(authoritarianism)而非民主国家。但是调查发现这种威权的制度在中国享有非常高的支持率,即较高的政权合法性。例如,82%的人认为他们只愿意在这个制度下生活;73%的人认为即使这个制度有缺陷也值得人民支持;81%的为这个制度感到骄傲;75%的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个政府可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另外,在对于国内腐败问题的回答上,结果也非常有趣。尽管现有研究表明腐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ABS的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有腐败问题的只是少数。而且,仅有13%的受访者或其亲朋在过去的一年中目睹过腐败现象,这也与国际组织(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调查结果有差距。“透明国际” 认为,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28%的公务人员有过行贿行为。此外,在被问到反腐是否有效时,大部分人认为无论是在中央或地方,反腐都是有效的。
从民意调查看中国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调查的结果呢?首先,所有三份调查都给读者提供了详实、宝贵而且与当今实事十分相关的数据,尤其考虑到中国民众对于俄罗斯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民主或者特定国内政治议题的态度。尽管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在上层关系密切,我们却鲜少知道底层民众对于这个友好邻邦的态度,因为之前的研究通常很少涉及中国民众对于俄罗斯的看法。[1] 今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或许是由于中国官方对于中俄关系的正面宣传,其民众对于俄罗斯的态度也是偏积极的,甚至高于其他任何一个主要大国。这一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一些现有观点,如有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的民意正在转离俄罗斯。CCGPS的调查结果至少证明,中国民众对于俄罗斯的积极态度是广泛的,甚至从政治及外交领域扩大到个人生活,比如旅游、就业和移民等。
其次是我们关心的中美关系问题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很多最新的调查证明,尽管中国民众对于美国及其盟友的态度逐渐趋于消极,但是民众仍然抱有期待。一方面,民众对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的角色和施加的影响有很大程度的不满,以至于他们认为美国对于中国和亚洲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因此对美国的信任感也较低。就连在个人生活偏好方面,民众似乎也对到美国旅游、工作等失去兴趣。
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仍十分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且希冀中美关系未来会有所改善,毕竟美国对于中国来说是最大的贸易伙伴。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当被ABS调查问到中国未来应该效仿哪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时,有42%的受访者选择了“日本”的模式,是所有备选国家中最高的,甚至远高于选择“中国”本身(15%)和“美国”(8%)的比例,更不用说“俄罗斯”模式(1%)。也就是说,尽管美国模式显然没有受到民众欢迎,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希望中国未来沿着一条基本民主的道路前进,只是这条道路可能更应适合中国这样一个东亚国家,因此民众更倾向于 “日本”模式。而尽管和俄罗斯毗邻且外交关系稳定,鲜少受访者选择未来走一条“俄罗斯”的道路。
这些发现是重要却又复杂的。我们如何解读并与中国及中国民众相处呢?笔者认为,在与中国的交往与交流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中国的民意。首先,尽管政府会对民意产生影响,但是民意也会推动政府的决策。相关的调查结果可能会让中国政府相信,他们和美国的对抗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至少,民意都已经在指向和美国的敌对关系。前人的研究已经发现,中国政府的表现和决策并不是脱离民意的;相反,很多事实表明,民意和舆论可以影响上层的外交表达, 尤其是在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方面。换句话说,当下中国民众对美国等国的消极态度或许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宣传所致,可是现今这种民意反馈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中国官方信心——即,官方的反美情绪是对民意的响应(responsiveness),这正好符合威权国家要通过良好的政府响应(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来获取合法性的特点。
其次,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众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和感情实际上是十分微妙的,这使得中美关系在民间实际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从某种角度来说,民众反感美国及其盟友在世界上施加的影响和压力, 但是却又认同其提出的价值观和民主观,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受众期待中国未来可以尝试日本的发展模式。同时,受访者关注中美关系进展并希望中美关系可以有所改善。
鉴于此,我想在与中国和中国人民交往的过程中,世界,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更应发挥公共外交(public policy)的巨大作用,促进更多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交流,对民众释放善意而非恶意,从而使民众对于美国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无论最终是否能够影响中国官方的对美政策,这都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当然,对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比如它们是否存在方法上的问题,导致有些发现似乎和我们日常的认知有差距,比如民众把俄罗斯作为个人工作、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或者在政权合法性上有非常高的支持率。除去调查问卷本身设置和采样方法等问题,通常有一些解释。第一,受访者会产生“社会期许误差”(social desirability)的问题,即受访者因为想给出符合社会期望、令人产生正面印象的答案而倾向在调查中表达不实意愿。比如说,当整个社会对俄罗斯有正面评价的时候,个体受访者则有可能做出与大众、社会一致的选择,但并非出于自体的真实想法。
第二,在中国这样一个非民主的社会下,受访者会有较大程度的“自我审查”(self-censorship)或“偏好伪装”(preference falsification)行为,也就是民众由于害怕自己的观点被披露给大众,甚至是官方,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现象也被现有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尤其是近年的数个研究发现中国受访者通常有较高程度的“自我审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威权国家的政体通常在问卷调查中得到较高支持率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而相反的,越民主的政体支持率越低。尽管调查是匿名的,受访者或许仍然怯于发表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选择更安全、更符合当下政治环境的态度。
第三,中国的信息控制和官方舆论的广泛传播使民众较容易受到官方话语体系和国家叙事的影响,因此做出与官方一致的判断和决定。当然,在这一点上,现有的研究也认为,中国民众的政策倾向性是非常多元的,并不一定受国家宣传机器的影响。
此外,我们对这些调查结果可以有更多的解释。[2]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问卷都再次帮助我们通过量化数据更好的了解中国和中国民众的想法,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想法制定相应的策略。而中国政府,我相信,也会将民众的想法纳入外交与政治考量,从而审慎的做出合理判断以进行更有效的外交实践。
__________
[1] 部分机构如“卡特中心中国项目” (The Carter Center China Focus)在2022年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在中国进行过民众对于俄罗斯支持度的量化调查。
[2] 见前“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总主持人朱云汉博士对于ABS数次调查的总结。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