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捍卫霸权利益:美国地区一体化战略的演变》

作者:  来源:(微信号“国关前沿通讯”

 ""

  (微信号“国关前沿通讯”整理并首发)在2014年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上,刘丰、陈小鼎、焦世新、李巍、董青岭、林民旺等青年的国际关系学者,对北京大学宋伟副教授的新著《捍卫霸权利益:美国地区一体化战略的演变(1945-2005)》一书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其中包括肯定的意见,也包括一些批评意见。会议主要摘录如下。

  刘丰(南开大学):宋伟老师的这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对不同地区的一体化,持有不同的态度?为什么对有的地区的一体化强烈反对,有的则支持和推动,有的居中?他的核心概念,是霸权利益。霸权国对自己的国家利益的界定,与一般的国家是不同的。在操作过程中,宋伟老师设置了两个变量,一个是霸权国的实力地位,另一个是霸权国的制度地位。进而提出了四种假设,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需要较好的社会科学方法的支撑。宋伟的研究中,用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的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博士生来说,我们也应该做更好的实证研究。宋伟老师是我本科时期的榜样。各位同学,如果要是想从事学术研究,就应该也找一个自己的榜样,以激励自己。宋伟老师是本科生的时候,就已经在《世经政》杂志上面发文章了,大家应该认真学习。

  陈小鼎(兰州大学):结构现实主义给我的其启示,要想解释一个大国,比如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要考虑到结构的作用。宋伟老师的书,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外交政策的新的道路。以前,解释外交政策时,往往都是从国内政策入手的。如果从结构上做研究的话,可能会比较困难。宋伟老师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能够解释美国,或许还可以解释其他的国家,因此这个理论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如果用结构来解释外交政策,这一点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在单极体系下,霸权国的政策行为,本身就具有很明显的体系效应。一方面,霸权国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结构;另一方面,它的自主性很强,即使违背了某些结构的压力,它也会具有一定的抗压力的能力。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变化很大,从老布什到奥巴马的政策并不相同。但这些政策,都是美国在最大程度地利用单极体系提供的战略自主性的机遇,来最大限度地维护霸权利益。即使是小布什也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政策,但这并没有伤及美国的霸权元气,奥巴马也只是进行了微调。

  我们可以做另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即中国崛起过程中,中国的实力地位的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应该硬还是软?彼此矛盾的政策建议的背后,是否应该有一个理论化的思考?制度又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周边政策和大国外交呢?因此这本书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宋伟老师的科学哲学理论的基本功是很高的。宋伟的第一本书《国际关系理论》对三大理论进行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微观层面的对比。宋伟的第二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细致的实证研究,对于我们的硕士、博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范本意义。它进行了明确的时间界定,而且选了三个非常合适的例子。不过,实力地位与制度地位,二者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张力,如何更好地揭示出来?这也是我的问题。

  焦世新(上海社科院):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好像是两个变量,但实际上其实就是一个变量,实力地位是根本,可以涵盖制度。我这里只想讲一下05年之后东亚的一体化与地区合作。第一,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动力,发生了改变。以前,中日韩不可能联合起来搞合作,所以只能是东盟来“小马拉大车”。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中国不再是躲在后面,而是走到前面,中国开始提出亚太自贸区的概念。美国担心东亚出现一个排他性的力量,它试图把东亚的合作进程肢解掉,而中国也担心自己被边缘化。美国想把双边的军事同盟,变成一个三边的经济合作机制,但中国也加强了与韩国的合作。现在,“东盟主导”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金融危机之后,中日韩的合作,从后台走到了前面,开始引领东亚的合作。宋伟在书中认为,东盟的那种合作方式,算不上一体化的合作。我认为,以前东盟不希望中日韩合作,它希望中日韩之前彼此都有一些矛盾,以便巩固东盟的主导地位,是三个“10+1”。而中日韩对话是99年在一次早餐会上,朱镕基才提出的。东盟主动把美国拉过来,2010年的时候越南、新加坡希望美国公开表态要重返东亚。现在,这里逐渐形成了原有的合作进程与美国的泛亚太合作机制结合的特征。

  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宋伟老师的博士论文一直没有出版,而是反复修改,经济求精,现在才贡献出来,成为一部学术大餐。这是一种强大的学术自信。我主要是对宋老师的作品,给出一点批评意见。这本书,并不是讲美国如何引导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而是讲美国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一体化,持什么态度。这个标题容易给别人误导,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这本书的核心的假说,也存在问题。霸权利益这个概念太大了,可以更加细化一下,在假说里面应该给出更为明确的解释。作者给出的是一个结构现实主义的解释,但是两个变量中,实力差距这个变量毫无疑问是结构现实主义的,但第二个变量(其他大国对美国领导的体系持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则不是结构现实主义的,而是建构主义的(比如中国是体系的颠覆者,还是接受者,是否喜欢它)。因此我觉得在理论上有一些不自洽。作者认为,实力的差距直接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实力差距大,国家关系好,实力差距小,国家关系变坏。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我认为这个有问题,关系不一定是由实力差距决定的,并不是具有因果关系。此外,实力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但是实力还应该细分。不能笼统地说“实力差距的缩小”,而是要明确说哪些方面的实力。比如说,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可能就是错位的,经济实力差距小,但军事实力可能差距很大。即使在经济领域,不同的方面也可能是错位的。吉尔平就曾经把美国的实力分为三个方面,除了军事领域之外,美国的实力的衰落非常明显。所以,这本书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董青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宋伟老师的书,做出了两点重要的贡献。第一是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问题,即结构现实主义能否发展出来一种外交政策理论。第二是构造了一个很好的模型,即霸权利益的模型,其中实力是基础,制度是战略,利益是目标,三位一体,非常清楚。结构现实主义分为两大派系,即沃尔兹和吉尔平,前者主要是国际结构,后者深入到了国家内部。尽管很多学者都批评了沃尔兹,但都没有构成致命性的批评。他自己曾经说,我的理论并不是用来解释外交政策的。我认为,宋伟的著作,发展出了一种以结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理论。其中一个贡献是,容纳了权力转移理论,即霸权国对一个域外国家的主导的一体化的态度,取决于这个域外国家是否会对自己构成挑战。因此宋伟的书,突破了沃尔兹与吉尔平的分歧,将二者结合起来。不过,我认为,结构现实主义依然是有危机的。最大的挽救结构现实主义的尝试,就是让它的一些核心假定产生松动。其中,新古典现实主义是比较成功的,即把国内因素引进来,这样就可以解释外交政策了。但是,宋伟并没有沿着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道路走下去,而是发展出了以结构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理论。三位一体的模型,是另一个贡献。

  不过,宋伟的著作,我认为也存在不足,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事实上,我认为是实力而非实力对比决定了这个国家对一体化的态度。例如,拉美、北欧的一体化,小国也有推动一体化的需要。欧洲的小国,主要是通过制度来推进一体化,即通过制度来约束霸权。大国一般不会采取制度来推进一体化。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就可以通过实力来推进一体化,不需要再通过制度多此一举。而当各个国家实力差不多的时候,一般才是采取制度战略。所以宋伟的理论,有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互构论,因果关系不明确。制度是实力的基础,还是实力的结果,还是维护实力的工具?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辨析清楚。所以我认为宋伟的框架中,制度自由主义、制度现实主义合二为一。后者是主要的,前者也有一定的特点。那么在一个统一的现实主义框架中,如何既容纳制度供应理论,又容纳制度需求理论?如何才能使理论显得简约?

  林民旺(外交学院):我认为宋老师的书有三个贡献。第一个是在结构现实主义的框架中发展出了外交政策理论,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政策意义。第二这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范例,硕士生和博士生们可以进行参考。第三是著作逻辑严密。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首先,自变量有一定的问题。霸权的实力地位、霸权的制度地位,好像是两个自变量。但后一个自变量缺乏独立性,制度地位其实是由实力支撑的,也许实力本身就可以解释两个变量了。自变量应该具有独立性。

  因变量也存在一些问题。宋伟把美国对一体化的态度分为三种,支持、有保留的反对、坚决反对。但我认为,分类不全。因为,有时美国对某些地区的一体化,完全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比如,美国对西非、东非的一体化就不关心。美国对05年以前的上合组织也不关心,05年之后才开始关心。还有一种态度,是美国坚决要加入某个地区的一体化。我认为这一点也应该算因变量中的一个取值。

  此外,一体化应该做一下分类。美国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很反对,但美国对欧洲防务一体化,则持反对态度。因此,对一体化本身还要细分。而且,很多时候,美国对一个地区的一体化战略,是要服从于美国的一个大的战略。这个大的战略,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进来?比如,当美国与苏联缓和时,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要求不迫切。当美国与苏联关系紧张的时候,他就开始迫切地要求推进欧洲的一体化。这是一个干预变量,如何控制?最后,案例的数量是不是够,仅仅讨论欧洲、北美、东亚。这三个会不会是特例?此外,美国本身是不是也特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来源时间:2015/12/18   发布时间:2015/12/17

旧文章ID:796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