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另一撰述
作者:楚寒 来源:共识网
提到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部在独立战争期间广为流传的著作《常识》。正是《常识》一书,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殖民地民众的独立情绪,《常识》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再有,潘恩还是美国国名的命名人,是他首次提出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名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以鼓励民众为一个自由独立的联邦共和国而奋战,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便用了这一名称作为国名。正因为此,尽管潘恩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底层人,一个贫穷的束胸裁缝,直到37岁那年才离开英国来到北美,潘恩还是被美国公众广泛视为与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杰弗逊、富兰克林、詹姆斯·麦迪逊等人并列的美利坚开国元勋之一。
事实上,潘恩除了撰写《常识》一书,为美国的国名命名以外,他对于美国独立战争还有着另一件卓越的贡献:在独立战争陷入困境、低潮时,他撰写了一系列名为“危机”的政论文章,极大地鼓舞了北美部队的士气,后来集结为《美国危机》一书,成为独立战争期间的一部重要作品。
1776年10月,时年39岁的潘恩背着一把毛瑟枪加入了北美军队,先后在军中担任士兵、秘书、副官和随军观察员等职务。参军时的潘恩因为《常识》一书的出版,在北美可算是个举足轻重的名人了。
虽然“独立宣言”发布了,但是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事业却依然步履维艰。这场对抗世界第一经济军事强国的独立战争,对于势孤力弱的北美殖民地来说不啻蚍蜉之撼大树。战事接连失利,甚至一度陷入泥潭,胜利的前景更是极其渺茫。一个新生的自由国度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随时有可能夭折于摇篮之中。
潘恩首先加入的是宾夕法尼亚民兵团。他跟着富商出身的民兵团旅长罗勃宾率领的一队支队,到位于纽约史丹顿岛西南、新泽西州的安宾去。此时英国军队已从史丹顿岛登陆纽约长岛,正准备进攻纽约对岸的华盛顿堡。潘恩既是罗勃宾旅长的私人秘书,又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的行李包括出版商给他的五十本《常识》,一把生锈的旧毛瑟枪、子弹、火药、一只水壶和一袋麦片。
战事到了11月中旬,大陆军寄予厚望的防守阵地——位于纽约对岸的华盛顿堡——失守了,两千名北美民兵成了英军的俘虏。接下来,英军又占领了纽约,大陆军退守李堡扎营。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英军渡过了哈德逊河,从侧面向大陆军进攻了。大陆军只得放弃李堡,转而进行撤退,部队向着新泽西州北部的哈肯萨克方向撤退。这支当时不到三千人的部队,加上骑兵团指挥官亨利·李率领的五千人,就是当时驻守纽约的两万名大陆军的残余部队了。部队正在瓦解,开小差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每天都有士兵带着武器和行李逃回家去,载满辎重的马车歪歪斜斜地扔在路边,此时的大陆军可谓士气极其低落,军心不稳。
1776年的12月——无疑是北美革命以来最困难的时刻。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时节,大陆军节节败退,疲于奔命,几乎溃不成军,全军士气跌到了谷底。而英军则频频告捷,兼程前进,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狂欢。此时此刻,从军中到民间,殖民地弥漫着一股低沉悲观的氛围。许多人已从原先支持独立的辉格党,摇身一变而转为支持英王统治的托利党(也称为忠英派),大陆会议的地点也被迫从费城迁往巴尔的摩。
时局正处于危殆之中,促使潘恩重又拿起了他一度放下的笔。潘恩膝盖间放着一面铜制军鼓,铜鼓的鼓面斜放着,好让摇曳闪烁的营火光照着。在摇晃的火光中他灵思迸发,内心的激情如喷泉翻涌,他花了一整个晚上而一气呵成。完稿后,他将这篇文章命名为——“危机”。在文末他仔细地注明,“写于1776年12月23日”。
那些跟他并肩作战、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围聚在他身边。他一边挥笔疾书,他们一边读出来,有时操着带鼻音的地方口音高声念道:
“这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在这危机中,那些经不起风霜的兵士,那些受不住考验的爱国志士会缩在一旁,不为国家服务;但是如今还在坚持的人,应该受到男女老幼的爱戴和感激。暴政,跟地狱一样,是不容易征服的。但我们可以此安慰自己,斗争越艰苦,得来的胜利越光荣。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我们就有希望得到光荣的结果。”
1776年12月下旬,特拉华河两岸。英军驻扎于新泽西州中部的特伦顿城,华盛顿统率的部队在一个礼拜前被英军逐出了特伦顿城,此刻驻扎在特拉华河对岸。到了12月25日黄昏时分,华盛顿将部队集合,一组组列阵在特拉华河前沿的阵地,每组有一名中士和一名尉官,向集合的官兵们大声宣读《危机》中的段落:
“我并不是号召几个人,我号召全人类。我要用我的热忱,向那些已经高贵地奋起反击、但还没有决定抗争到底的人们呼吁。 我不是向这个州或那个州呼吁,而是向所有的州呼吁:站起来、并且来帮助我们,和我们同舟共济吧。当这样伟大的事业危在旦夕时,有过多的力量参与总比力量不足要好。
让我们告诉未来的世界:在冬天严寒凛冽的时刻,在只有希望和勇毅才可以脱离劫难的时刻,城市和乡村都被一个共同的危机警醒了,并且准备迎战和征服它。不要说数千人已经死了,要证明你们人数众多万万千千;不要祈求神恩摆脱艰难日子的负担,而是要‘用你的行动见证你的信念’,那样上帝就会保佑你。”(《危机》第一篇)
当念到《危机》的结尾一段时,全场寂然无声,官兵们已是热血涌流,群情鼎沸,士气高涨。这日夤夜时分,部队悄然且井井有条地登上已集结好的船只,在黑漆漆的夜里横渡特拉华河,突袭了英军联盟驻守在特伦顿的黑森雇佣军的兵营。毫无防备的英军一败涂地,损失惨重,混乱中仓惶逃跑、撤退,一千多名雇佣兵成了大陆军的俘虏 。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胜利雪中送炭似的,在最危急的时刻振奋了整个北美殖民地。费城城内和殖民地其他地方一派欢呼鼓舞。险些儿葬送的北美革命,又重整旗鼓、再度扬帆启航了!
屡战屡败的大陆军的士气为之一新,渴望着进攻、进攻、再进攻。然而北美的危机仍在持续着,这场殖民地对宗主国的抗争,人类历史上著名的以弱制强的战争,还将持续好几年。大陆军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充足的物资给养,内部的精神团结,以及国际上的及时支援。而大陆军更需要的,则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斗志。
在此情势之下, 在这场历时八年的北美独立战争当中,潘恩一篇接着一篇地写出了战时系列政论文章,亦是他个人挑战一个庞大帝国的战斗檄文——《危机》系列文章。他一共创作了13篇,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战斗的刀锋和箭镞。
潘恩的这些在危难时局之中激励士气的文章,被刻印在各种颜色的纸上。大陆军指挥官将它们跟军事命令放在一起,作为军事计划一层层地下发给各级官兵,它们还被成批成批地,散发到殖民地十三个州的城市和乡村中去。不仅如此,这些灼热的文字,还随着北美的外交使节走入欧洲宫廷。
一个名叫罗勃宾曼的出版商,和一个名叫迈金的印刷商,主动来到军营找到潘恩,表示愿意承接《危机》系列政论文章的出版任务。当潘恩整理好书稿之后,他俩就一起动手排印,连续忙碌了好几天,终于,他俩将这13篇《危机》集结成书、付印出来了。两位出版人摘录潘恩文中所说的“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作为这本书的卷首语。书名,则定为——《美国危机》。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潘恩的这本新著《美国危机》,成了大陆军士兵除了毛瑟枪之外的军需品,成为独立战争期间最鼓舞人心的作品,美国历史上的不朽著作之一。
写于二零一二年十月十四日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jindai/20141124116571_all.html
来源时间:2015/1/30 发布时间:2014/11/24
旧文章ID: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