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美英权力转移的启示——难以复制但可借鉴
作者:黄仁伟、章迪禹 来源:《世界知识》2012.23
——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
美国大选又使“未来四年中美关系走势如何”被频频提起,而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在彼此竞争中也一再热炒中国话题。正是在本届美国政府在任期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美国和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崛起后会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吗?不少人自然想起了西方和世界历史上那些霸权兴替的先例。在崛起过程中怎样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样与美国相处,也是中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通过分析美英世界霸权和平转移的过程,提出了中美关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在国际事务中美英常常步调一致,很多人认为美英是天然的盟友。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美英曾经是最主要的敌人,自从18世纪末期美国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英国对美政策的核心就是企图将美国再次置于其掌控之下。美国独立后不久,到19世纪初就爆发了第二次美英战争。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北战争中,与联邦政府相对抗的南部一方一直受到英国支持。美国南部生产的棉花是英国的生产原料,换言之,实行奴隶制的南方种植园经济与英国利益紧密相连。所以英美曾经是宿敌而非天然盟友。英美之间化敌为友的事实及过程,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美英为何能够和平交接世界霸权?
第一,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未挑战英国的霸权和核心利益。而从19世纪后期起,英国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英国的战略目标从颠覆美国转变为不再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英国大致认可了美国对周边环境的控制和安全边界,更认可了美国的国内制度。而美国也对英国世界霸权的地位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地势力范围予以接受。因此英美双方在核心利益上均不再成为对方的主要威胁。这是英美能够变敌为友的关键所在。
第二,美国在经济上超越英国不是一蹴而就。首先是19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次是19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GDP超越英国。但这也不意味着美国超越英国。第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贸易量和对外投资总量超越英国。这仍然不意味着美英完成权力转移过程。第四是一战之后美国成为英国的主要债权国。但此时的美国依旧不是世界霸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一片焦土,英美实力差距过大,英国更对维持其殖民体系无能为力,而此时的美国不仅拥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且拥有对联合国体系的控制能力,乃至在军事上拥有超越英国几十倍的军事力量。直到这时,美国才接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显然,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到美国拥有世界霸权,这段时间总计长达七八十年。因此,美国崛起、英国衰落、双方完成权力转移的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第三,在这个过程中,英国面对了比美国更为危险的挑战——德国崛起。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德国距离英国较近,且德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欧洲,欧洲是英国安全的第一屏障;而美英(以及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之间有巨大的水体——大西洋和太平洋作为阻隔。因此,对英国来说,德国的威胁必然大于美国。另外,在远东地区,日本也远比美国表现出更大的威胁和扩张的野心。换言之,美国在地理上可以借助两大洋作为安全屏障,在国际关系上可以借助德日对英国产生的威慑来借机发展国内经济制度建设。
第四,英国在衰落过程中越来越依赖美国。在经济上,美国向英国发放了大量债券,使得后者的财政高度依赖美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财政入不敷出,只能向美国大量举债,而在二战之后英国经济完全破产,也就必须完全依赖美国输血。显然,英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安全方面也开始依赖美国,而其殖民体系也逐渐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总的来说,英国在自身实力下降的过程中,先是依靠美国来维持其公共物品的供应,而后又靠美国来维护其经济、安全等核心利益。也就是说,英国开始向美国让渡自身的一部分世界霸权,而美国的一些霸权也并非通过某种形式的争斗而获得的。
第五,英国的殖民体系完全解体。在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建立时,几乎世界各大洲均有其殖民体系的存在,英国对世界主要的通道均可以进行控制。二战之后,英国实力大幅下降,无法延续其控制力,而此时美国则悄然建立了一种新的控制体系。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依靠的是占领和兼并,而美国则是控制而不占领。这是新殖民主义较老殖民主义的进步之处。美国看起来从未建立过大的世界帝国,但实际上它拥有一个控制力十分强大的势力范围,即依靠同盟体系来实现霸权。英国的殖民体系在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一再面临崩溃的危险,而美国的体系则依靠制度建设,靠观念维系。所以美英霸权交替是在不同体系内完成的,而且是这两个体系形成了自身的衰落和崛起的过程。
第六,美国的崛起战略符合其自身实力上升过程。在1900年之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这实际上就是美国版的“韬光养晦”。当时,美国绝对不卷入欧洲事务,坚决不充当冲突中的某一方。这保护了美国100余年的稳定。在1900年之后,美国实力有所上升,其采取的策略就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一方面,美国并不挑战各国的既得利益,同时自身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美国采用大棒与胡萝卜相结合的策略,增加自身军事威慑能力,但首先是用好处诱惑对方。它是以金元外交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开路先锋。而后在长期时间内,美国是作为调停者、仲裁者而非冲突方出现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的,而且这种调停往往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
总结上述六点,我们发现英美之间的霸权转移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美国在取代英国过程中的任何对外战略在英国看来大多是是符合英国战略利益的行为。尽管英美和平转移权力的过程在今天乃至未来都难以复制,而且中美关系与英美关系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文化异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
美英权力转移对中美关系的启示
首先,中美不应该互相挑战对方的核心利益。但现在美国在台湾、西藏、新疆以及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问题上均在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而美国也对中国是否会挑战美国的世界霸权以及美国在世界范围的同盟体系心中没底。所以这个问题是中美关系能否走向和平的核心。
第二,要对中国超越美国所需时间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崛起衰落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在工业总产值和贸易总量上刚刚与美国不相伯仲,但在GDP总量上则相去甚远。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世纪初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甚高,所以工业总产值的超越基本意味着GDP的超越,但目前而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所以中美GDP总量的差距还很大。在对外投资总量以及世界金融资金的流量等方面,中国超越美国所需的时间可能要更长。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英国军事能力的下滑,美英军事能力的接近可能比中美军事能力差距的缩小要快很多。最后即便在上述方面中国均超越美国,但是中国只要在对国际制度的掌控能力上同美国存在差距,在文化影响力方面缺乏比较优势,中国超越美国的梦想就还很遥远。比如英国在大萧条发生后通过帝国特惠制形成了自己的贸易势力范围,美英曾就此问题展开过多轮谈判,但美国无法打破这一制度。
显然,如果世界不出现其他突变,按照美英霸权转移时间的标准,自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晋升世界第二,至少得到21世纪末,中国才有可能取代美国。而中国超越美国的难度也比美国超越英国要大很多,因为我们不具备美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同质性等等。这种漫长实际还意味着适应,即衰落的霸主对崛起国的适应,一般来说这种适应可能需要三代人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日本对中国的诸多做法就是难以接受被超越这一事实的反应。
第三,要增加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即从经济乃至安全上的依赖程度。在经济上,现在很多专家和民众认为中国不应该保留如此大量的美元储备,但事实上这并非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而目前来看如此大量的外汇储备放在美国,比放在欧盟、日本安全很多。
第四,中美要防止成为对方的主要敌人。在目前形势的发展过程中,美国会遇到多种挑战,中国尤其要防止成为美国的主要敌人,要利用目前大国崛起的群体性态势。
第五,美国目前为国际体系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在下降,中国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公共物品补给能力。比如在经济上将大量资金注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等等;在安全领域,中国未必需要像美国一样建立军事基地,但维和行动应该多多参与;在非传统安全、核不扩散领域等一些不能依靠美国一家而必须依靠多国合作、国际机制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也都应该起到更大作用;在文化教育领域,应该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提供公共物品不以美国意志为转移,这是国际社会的需求在上升的结果。尽管美国可以在军事上领先,但是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军事保护并非很多国家的第一需要,所以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另外中国提供的公共物品与美国不同,后者首先与美国霸权挂钩,目的是维护美国霸权。
第六,霸权国家的衰落往往是内生的,比如英国和苏联都是如此。所以中美之间将有很长时间的制度竞争。没有一方的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一方的制度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这将是中美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来源时间:2014/10/19 发布时间:1900/1/1
旧文章ID: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