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凯:选后台海–克制中暗藏风险

2024年1月13日,台湾地区举行了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及其副手萧美琴以略高于40%的得票率赢得选举,将从2024年5月20日开启自己的四年任期。国民党候选人侯友谊及其副手赵少康以33.5%的得票率位居第二,台湾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及其副手吴欣盈以26.5%的的得票率位居第三。虽然赖清德赢得了选举,但是并没有获得绝对多数选票。在立法机构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了14个席位,总数达到52个,比民进党的51个席位略高。这也使得民进党失去了在立法机构中的多数席位。而台湾民众党则获得了3个席位,席位总数达到8个。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席位属于不隶属于任何政党的独立委员。这是自2004年以来首次没有政党在立法机构赢得绝对多数席位。

民进党“台独政党“的本质没有变,但是面对海峡两岸的现实情况,他们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民进党在此次领导人选举中仅仅获得了40%的选票,这是自2000年以来候选人获胜的最低比例。与此同时,有60%的台湾选民将票投给了对于大陆更加友好,且与“台独”划清界限的国民党和民众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任领导人蔡英文在2016和2020年的选举中分别获得约56%和57%的选票,以绝对多数当选。虽然选民投票的依据可能不仅仅是候选人的两岸政策,但是至少还是从侧面证明了“台独”的民意基础并非坚不可摧,且有下滑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民进党没有获得立法机构的控制权。未来,想要领导立法机构,组建政党联盟势在必行。在民众党倾向于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情况下,赖清德当局想在任期内推动有关“台独”的立法进程将充满挑战。而作为台湾最大靠山的美国,虽然表态支持台湾的民主选举,甚至在赖清德胜选后发去贺信,但是同时也再三重申华盛顿对台湾的政策不会改变,明确表示不会支持台湾独立。在当前环境下,赖清德虽然此前自称为所谓“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但是在这次的胜选演讲中,他也提出“维持台海的和平稳定”是他的“重要使命”。

如此看来,虽然“台独政党”再次当选,但是对大陆来说,现状在短期内恶化的可能性暂时不大,而且美国与民进党都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态度,所以大陆到目前为止的态度也十分克制。相比于之前经常发出的强硬表态和震慑,国务院台湾办公室发言人针对选举结果发表了一份语气和缓的声明:“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这次选举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大势。”除此之外,大陆并没有进行其他明显的应对行动,这与2022年8月由台湾当局接待美国众议院时任议长南希·佩洛西所引发的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实弹军事演习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这种克制也来源于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稳定前行的重视。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深深被台湾问题所裹挟。在中美经贸和人文交流繁荣,军事以及外交关系稳固时,源自台湾问题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被来自两国关系其他领域的积极因素稀释或抵消。然而如今,中美之间合作的领域快速萎缩,对抗成为常态,针对台湾问题的缓冲空间已经被压缩殆尽。一旦台湾问题出现风吹草动,中美关系将立即受到影响,甚至迅速恶化。美国大选将于今年11月举行,中国不希望在拜登的新任期或者新总统上台伊始因为紧张的台海局势而为未来四年的中美关系定下不好的基调。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大压力的当下,中国需要稳定的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来促进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然而,这种相对克制能否持续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民进党既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却又不能提出一个包含“两岸同属一中”的新的对话框架。虽然民进党不断呼吁两岸进行沟通。但在无法清晰定义政治关系的情况下,两岸便无法开展官方对话,在蔡英文时期是如此,在赖清德时期依然会是如此。而且虽然赖清德可能不会推动“法理台独”,但是他提出了所谓“2个承诺、8项主张”的文化政见,从语言、艺术、法律、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入手,试图体系化地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联系。长此以往,不仅海峡两岸官方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会越来越严重,连民间的人文纽带也面临被斩断的风险。

而且蔡英文当局过去八年一直在大力推行“新南向”政策,旨在促进台湾在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洋洲共十八个国家的经贸合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和区域链结。虽然蔡英文当局一直解释“新南向”政策的目标不是要放弃大陆市场,但是这一政策客观上削弱了大陆对于台湾的经济影响力。2022年,台湾对“新南向”政策涵盖的十八个国家投资总额累计52.7亿美元,超过对大陆投资的50.5亿美元。同样是2022年,台湾与“新南向”国家的贸易总额突破1800亿美元,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总额达969亿美元,相较于2016年蔡英文刚上台时分别增长了88%和64%,皆达到历史新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2023年台湾对大陆市场的出口额减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18%, 占台湾出口总额的比例仅为35.2%,与2022年的占比38.8%相比大幅下降,为2002年以来占比的最低水平。2023年1月至10月,台湾对“新南向”国家贸易顺差已达211.54亿美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39.3%,而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则比去年同期减少21.2%。这样下去,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将被“新南向”政策逐步蚕食,“新南向”国家与台湾的贸易总额最终超越大陆未尝不可能。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当下,蔡英文当局将“新南向”政策上升到了印太战略的高度,台湾与“新南向”各国的联系不再仅仅限于经济层面,而是要共同应对包括区域安全和稳定、民主价值观和全球供应链重组在内的所谓区域挑战。与目标的升级相适应,原本的十八国范畴也被突破,美国、日本等国将是未来合作的重点。台湾“印太战略”和美国”印太战略“的重名不是巧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大陆。蔡英文当局将自己的”新南向”政策穿上印太战略的外衣就是致力于融入美国的战略规划,希望借助美国的布局提升自己在区域中的地位,在与大陆的对抗中获得更多的筹码。但是这样堂而皇之的与域外国家组成联盟对抗大陆无疑会加剧两岸之间的对立,也会使得台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蔡英文并不是第一位推动此类政策的领导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位。她当前的政策实质上是2002年陈水扁当局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的翻版。早在1990年代,李登辉当局也提出过“南向”政策,旨在推动台商海外投资从大陆往东南亚转移,并意图使用经济力量扩张政治影响力。纵观热衷于加深台湾与其南向国家经济、文化甚至安全联系的领导人无疑例外都有“台独”背景。承诺要延续蔡英文政策路线的赖清德必将会延续“新南向”政策和印太战略。随着两岸经济联系的削弱,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剧,以及外部势力的介入,大陆对于台海局势的掌控会随之削弱,对“台独”的忧虑也会加剧。如此便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更为重要的是,民进党当局一直在增加台湾的防务开支,并且加深与美国的安全关系。2024年台湾的防务预算已达6068亿台币(约合191亿美元),比2023年的5863亿新台币(约合185亿美元)增长快3.5%,创下历史新高。而在蔡英文刚刚上台的2016年,台湾的防务开支仅为3596亿新台币。而且相比于前任的马英九,蔡英文上任后,无论是美国对台军售的次数还是总额都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美国在蔡英文任内已经对台军售20余次,总额达到约240亿美元。其中2019年价值80亿美元的F16战机对台军售是美国与台湾之间迄今为止价值最高的一笔军售订单。2023年还有一笔十分敏感的军售订单,即台湾当局花费5亿美元采购美国F-16战机红外线追踪侦搜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引系统,广泛装备于美国的隐形战机,会对大陆的军机造成很大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的防务开支目前占GDP的2.5%。而对比韩国,其国防开支占GDP的2.8%,新加坡占3.2%。这也就意味着,在赖清德上任后,台湾的防务开支和美国对台军售还有大幅增长的潜力。台湾的防务开支增长以及美国先进武器的流入必然会引发大陆的警惕和担忧,导致解放军在台湾岛周围投入更多军力,而这又反过来成为台湾继续提升防务开支的理由。如此一来,海峡两岸便会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两岸之间,甚至中美之间擦枪走火的危险也会急剧上升。

克制是当前台海局势的关键词,不论是民进党当局、中国大陆还是美国都不愿意看到局势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但是,今后四年有太多的变化可能或正在发生。民进党与“九二共识”渐行渐远,“文化台独”愈演愈烈,“新南向”政策削弱两岸经济联系,台当局利用印太战略拉拢域外实力进入台海,并且大肆扩充军备,美国对台军售变本加厉。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方的克制又能够持续多久呢?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多重准备之下,民进党当局还能够不越“法理台独”的雷池半步吗?在台湾甘当美国印太战略马前卒情况下,美国政府还能够在国内强烈的对华强硬氛围中严守反对“台独”的政策吗?即使赖清德不推动“法理台独”,在民进党扩军备战,蚕食两岸经济和文化联系,以及美国介入台海程度加深的不利局面下,大陆还能够按捺住武力统一的决心吗?台湾的前景与走向不光决定了海峡两岸未来要如何自处,也将深刻影响中美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和平。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