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闹剧背后:硅谷巨头已经先一步陷入凛冬
作者:刘典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导读:2023年1月4号,跨国零售巨头亚马逊宣布将裁员1.8万人,远高于去年年末曝出的1万人裁员计划,也成为此轮科技行业裁员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自从2022年开始,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已经陆续在全球范围内裁撤掉超过20万个岗位。这场科技凛冬波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让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这场科技凛冬已然形成一种中期趋势,将在2023年继续席卷更多的科技企业。在市场对于科技企业预期逐渐转弱的背后,实则是科技行业长久以来生产力停滞之殇。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转载本文,供读者思考。文章由作者授权转发,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亚马逊史诗级裁员:
科技凛冬背后的生产力之殇
▲ 2023年1月6日前部分全球科技企业裁员情况。图源:Layoffs.fyi
从2022年11月份开始,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大规模裁员。一波接一波的裁员潮将这场席卷全球科技行业的科技凛冬推至深处。2023年刚开年,亚马逊就宣布了它的新裁员计划,不仅超过此前计划的80%,也是此轮科技行业裁员潮中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超过18000个岗位将会被裁掉。据《华尔街日报》1月5日报道,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 (Andy Jassy) 的一篇博文中谈到了裁员问题,“亚马逊过去经历过不确定和困难的经济,我们将继续这样做。”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亲手裁掉了超过20万人。从第一季度开始,部分率先受到影响的科技企业开始冻结招聘、进行小规模的裁员。而从第二季度开始,裁员的小旋风逐渐发展为科技行业的龙卷风,受影响的岗位也翻了三倍不止。2022年的最后一季度则在硅谷上演了一场血雨腥风。马斯克刚一上任,Twitter就于11月3日宣布裁员3700人,几乎是将原有的岗位数量“腰斩”。紧接着,Meta宣布裁员11000人,约占总员工数的13%。除了这些互联网巨头之外,网络设备大厂思科宣布裁员4100人,电脑制造商惠普宣布裁员6000人。这一场科技凛冬几乎弥漫至了各个细分领域。而今天的主角跨国零售巨头亚马逊,在去年11月就已宣布进行裁员,并有1万名亚马逊员工已在2022年失业。目前来看,这场科技凛冬将不会止于2022,而是会继续在2023席卷更多的科技企业,形成一种寒意刺骨的中期趋势。在这场科技大裁员的背后,是科技巨头和投资者们对于2023年的科技行业共同且持续失去信心的体现。
1 陷入停滞的科技“马达”
曾经驱动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科技“马达”,何以演变成了今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裁员潮?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变化中的科技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下。其实,科技这个“马达”,停转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久。
2022年11月底,马斯克在Twitter的裁员和“硬核”公司风波期间,抽空给他的另一家企业,特斯拉的员工们发了一封关于生产力的邮件。在感谢员工对特斯拉贡献的同时,马斯克也列出举措要求员工们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马斯克的邮件提醒了我们目前科技行业的根本问题——生产力之忧。但不只是员工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科技行业从员工到产品到技术,都处于生产力低下,难以实现突破的瓶颈。
一言以蔽之,过去驱动科技巨头扩张的原动力陷入停滞阶段。陷入停滞阶段,员工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同时也难以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同样的产品消费者们用了十年,不管是Twitter还是Facebook(现Meta),虽然十年来增加了不少新功能和小插件,但主要的功能和主营业务都没有发生改变,企业对于广告营收的重度依赖也没有改变。以Twitter为例,在马斯克接近“腰斩”式的裁员后,消费者几乎感受不到Twitter有任何改变和问题。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员工在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生产力很难衡量。对于像 Twitter 这样几乎完全使用遗留代码的公司来说尤其如此。“腰斩”后的幸存员工依然能负责好Twitter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因此,大企业的既有产品惯性和冗余架构催生了员工们的低生产力现象。但更为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疲倦”的生产力和迟迟不来的技术突破也渐渐使得科技巨头扩张的原动力陷入停滞阶段。
2 科技巨头大裁员背后的三期叠加效应
而正是科技行业原动力的停滞,导致了科技行业如今的漫长凛冬。但原动力因何停滞?这背后是科技行业正在遭受的一场三期叠加效应。
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并没有达到生产力爆发的技术变革点,商业应用也远不及市场预期。资本主义市场是靠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变革推动着向前发展。但如今像电气革命或者互联网革命这种能带动行业继续向前的技术变革迟迟未来。
不少人会将如今与2008年做对比。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并未严重影响科技行业,不到一年科技行业就基本恢复了增长。而COVID-19 在给其他行业造成沉重打击的同时,反倒还给科技公司带来了增长动力。但为什么最终的走向却如此不同呢?背后的原因还是在于技术变革和商业创新的区别。2008年科技行业实现了切实的技术变革,将互联网的应用和生态从PC端整个搬到了移动设备上,自此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春天。从那以后的十年,智能手机普及率的上升背后是不断壮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Facebook、Twitter等科技巨头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但智能手机率的普及率上升也是移动互联网逐渐饱和的历史。科技巨头在一点点小的创新上开始“内卷”,曾经翻盖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变革,到如今屏幕大小和辨析度的比拼。科技行业从做大蛋糕的时代走进了瓜分蛋糕的时代。
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改名为Meta,也表明了其聚焦于虚拟现实(建立元宇宙)的决心,押注这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后继发展趋势。一年时间, Meta为元宇宙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推出了例如VR办公室、VR宇宙空间、VR游戏等产品。但它迟迟未能实现元宇宙的真正普及。除了早期使用者和技术人员,普罗大众对元宇宙及其用途仍感到困惑。实际上,包括扎克伯格在内,大部分科技巨头的CEO和投资者们,都仍然未能找到或催生下一场技术变革的到来。
二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不断上升的利率冲击了科技股,而宏观货币政策拧紧水龙头的同时也遏制了科技巨头扩张。科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一件事是,这些公司通常更多地向投资者做出承诺,而不是提供短期结果。因此,科技公司的价值在于未来,他们的股票也被称为成长型股票。这种成长型股票对于上升的利率异常敏感。而当下科技凛冬和利率上升造成的一个共同后果是,投资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别处,考虑别的投资选项。比如投资政府债券、长期政府债券这些利率更高的选择。面对迟迟未到的科技创新,投资者们选择收回他们的耐心。
2022年以来,美联储不断大幅上调利率,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七次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加息行为不会使经济陷入衰退,预计2023年不会降息,而2023年2月会议上宣布的加息幅度将取决于经济数据。于此同时,科技公司迟迟未能给投资者们拿出来可信赖和可期待的科技创新和商业应用,反倒是暴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大幅裁员和缩减业务。在公布新裁员计划消息后,亚马逊股价周四早盘下跌 1.1%。该股在过去12个月内下跌了49%,Meta则下跌了近60%,苹果和谷歌虽然相比之下没有拦腰斩断的命运,但同样损失惨重。
竞争越来越激烈,像TikTok这样的新起之秀更是对既有的巨头形成了威胁,Meta和谷歌也不再被认为是一定的未来赢家。“未来失去了未来”。投资者们因此迅速撤出,将资金放到了其他收益率更高的投资上。
三是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来看,周期下行趋势与宏观经济和技术瓶颈形成了三层叠加效应,而疫情期间科技企业的大扩张更是加速了科技巨头在下行周期中的滑落速度。在新的技术革命到来之前,目前的科技产业处于一个下行的衰退周期。著名的演化经济学家卡罗塔·佩雷斯(CarlotaParez)在其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初(1971年英特尔处理器宣告问世)开始的信息和远程通讯革命周期,到现在五十多年后已经处于下行的衰退期。而根据康波周期的理论,当前的科技行业也正处于萌芽、发展、见顶及枯竭组成的技术周期中的后两阶段。因此,上升的利率抽干了科技的金融源头,迟迟不来的技术变革也无法再给科技行业提供新动力,导致科技巨头们不可避免地承受下行之痛。
疫情期间科技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过度的扩张性政策,营造了一种科技企业“新春”的假象。Meta在2020年和2021年雇用了超过27000名员工,在2022年的前九个月又雇用了超过15300个工作岗位;推特在大流行的头两年,其规模增加了一倍多。等到疫情过后,线下的需求回归,分流了一大部分线上需求,过去的假象也自然被戳破,人们发现科技企业不仅没有迎来春天,反而是因为过度的扩张性政策加速了下行趋势。企业的支出因为较低的生产力和冗余的员工而大幅增加,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和利率上升,更是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问题。
3 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一场永夜的开端?
彭博社在《大科技处于危机之中,这正是它需要的》文章中指出,目前科技巨头所遭受的压力和近期人工智能的进步将有助于重振这个乏善可陈的科技行业。确实,大型科技巨头一波一波裁掉的技术人才在短期之内又重新回到了科技行业,只不过是更小的企业或者是初创公司。这意味着为科技行业潜在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充能蓄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应对科技行业生产力危机的办法——任由科技行业自由落地,继续通过由市场驱动的创新来制造技术革新和市场繁荣。
相比之下,中国和欧盟则采取了略有不同的“着陆”办法。近年来,中国始终强调数实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数实融合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实融合战略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实体经济和潜在的消费市场体量,或能在未来带动市场新的繁荣。这是美国和欧盟不具备的优势,多年来的经济“脱实向虚”,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空间恐怕不足以推动整个经济体的进步。
欧盟则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来规范发展。2022年11月,欧盟《数字市场法》生效,新规定遏制了大型科技公司凭借市场主导地位的不公平行为,违规者将面临高达其全球年销售10%的罚款。在此之前由于谷歌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的行为,布鲁塞尔已经对其处罚总额超过80亿欧元。而就在亚马逊大裁员的同日,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DPC)宣布将对脸书母公司Meta处以两笔总额为3.9亿欧元的罚款,称Meta违反了欧盟隐私法。欧盟试图以公平的市场治理重新为科技行业带来竞争力和生产力。
不管是当前科技行业的大周期,还是技术的小周期,目前的科技巨头们都处于一个危机叠加的衰退周期中。中国、美国或者欧盟,都在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这个生产力困境的出口,走出这个三期叠加危机。亚马逊18000人的大裁员或许是这场科技凛冬黎明前的黑暗,也可能只是一场永夜的开端。科技行业的衰退会不会成为2023年惊涛骇浪的风向标,或是新一轮萧条的导火索?至少亚马逊这次史诗级裁员还不能告诉我们答案。但每一次危机也都会伴随着新机遇的产生,浪潮中还有无数的人正在尝试。
*文章转自"刘典"公众号。
来源时间:2023/1/7 发布时间:2023/1/7
旧文章ID:2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