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什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
作者:胡伟 来源: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
【题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外交路线,告别了改革开放前“封闭僵化的老路”,纠正了以往长期的“左”倾路线错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图片来源:南方网
日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纪念日,我写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今天是三中全会闭幕的纪念日,我再写一篇,作为前文的姊妹篇。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究竟确立了什么路线?44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这一路线?
摆脱“封闭僵化的老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继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所谓改革开放,“改革”在于破除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开放”在于摒弃传统社会主义的封闭,亦即摆脱以往“封闭僵化的老路”,告别传统的“苏联模式”。其实质就是改革苏联模式下僵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探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因此,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概括地说,就是在思想上破除人们的精神枷锁,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激发全社会的思想力和创造力;在政治上破除权力过分集中,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为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破除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焕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和开放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在外交上破除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纷争,处理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虚心向西方现代化学习。所有这四个方面,都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法,是破除封闭僵化、走向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也是三中全会路线的内涵和逻辑所在。
对此,邓小平在1987年4月3日作出如下总结:“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常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后的近三十年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我们的根本路线,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上来,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据此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
上述这一切,都是十一届三中全所制定的正确路线的产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虽然这一概括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凸显了三中全会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重要作用。
新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作了高度的评价,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和正确的干部政策,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一系列的“拨乱反正”,造就了伟大历史转折,基本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
首先,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新的政治路线。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完整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后来又逐步完善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其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基本确立了新的思想路线。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其精髓后来被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最后,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基本确立了新的组织路线。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最后形成了包括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主要内容在内的新时期的组织路线,旨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立新时期中国的外交路线
改革开放,关键在于实现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外部环境。有鉴于此,除了确立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还要确立新的外交路线。
在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论断。同时,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须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做出重大判断和抉择,这就是40年前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经过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层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估计。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修正了以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来说是极具重大意义的判断。
实现对外开放,乃至中国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都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在逻辑上注定是不可分离的。同时,和平发展不是为了和平而和平,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发展自己。因此,如何借助外部世界的力量来实现发展,就成了改革开放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处理好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来发展自己,就成为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
为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破除了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对抗,把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点。其中,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根本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并借助西方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以邓小平不仅在酝酿改革开放的同时力争中美建交,而且在1989年中美关系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及时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对外方针,努力维护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从而使中国在新世纪加入了WTO,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根本的外部条件,赢得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结语: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上述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外交路线,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正确路线。这四条路线,纠正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左”倾路线的错误,告别了改革开放前“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与传统的“苏联模式”彻底划清了界限。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中国共产党只有不偏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改革开放道路,才可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正因为如此,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的所有党章都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胡伟,著名政治学者,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
来源时间:2023/1/1 发布时间:2022/12/21
旧文章ID:29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