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论坛:后疫情时代的中美竞争与合作
作者:徐媛 来源:中评社
12月15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论坛的第一部分,多位全球智库界的领军人物围绕“后疫情时代的中美竞争与合作”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随着中国的放开,未来国际差旅行业也将日益运行起来。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也让我们看到很多中国未来新的亮点。G20两国首脑会面之后,是否会传出好消息?布林肯明年有望首次访华,是否能使未来两国之间的对话出现一些新方向?是否能过渡到以对话和接触为主的新格局?在2023年这个可能的分水岭时期,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和提案?研讨嘉宾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详细研判,他们普遍认为,巴厘岛峰会可能会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亚洲协会副会长丹尼尔·罗素(Daniel Russel)表示,中美关系恶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双方的对抗和误解使得两国关系非常危险。丹尼尔针对两国欠缺互相交流和正面沟通问题提出了三个解决方向。第一,两国应在关系中有一个指导性原则;第二,应该厘清两国之间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第三,双方要加强沟通和互相对话。
丹尼尔进一步指出了深挖合作领域的两个要点。第一,不要设计完全不合实际,没有任何支撑的前提条件。中美作为大国的责任就是要对地球负责,对大家庭负责。在全球气候这种大的挑战及粮食安全、传染病、核武器扩散等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议题上,我们只能合作,没有其他选择;第二,现在需要方法去管理这些风险。比如通过建立对话机制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防患于未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指出,习主席和拜登总统的会面更好地推动了双边关系。巴厘岛峰会发挥了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它搭建了一个品牌;第二,它让我们对双边关系有一定的期望,这实际上也让双方尝试找到一些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第三,这个会议同时也为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些可预见性。“巴厘岛峰会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让双方就一些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从而为双边关系注入了一些活力。”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科林·布拉德福德(Colin Bradford)针对中西方对话提出了三个原则。首先,最重要的原则是两国对话不应只讨论中国的问题,而是应该和中国讨论世界的问题;第二,中国应该将多元化看成核心要义,因为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是创新的来源,对多元化的接受度和拥抱度可以影响其他人;第三,在巴厘岛峰会等会议上,达成共识非常艰难,因此一旦有这个机会就要抓住它。科林呼吁:“我们要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共同体,而不是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否则就是盲人摸象。我们要在智库斡旋之下进行对话,动员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这种共同体的发展。”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认为,如何把机遇转变成现实,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第一,最关键的就是管控风险。包括涉及台湾的问题,两国领导人都有对现实的高度认知,而且也都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第二,管理相互矛盾或者相互规制。过去这几年两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这里面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内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见面和谈判可能无法收获预期效果;第三是管理裂痕。实际上,我们正在逐渐破坏二战以来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比如WTO和SWIFT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自证预言效应”,即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建立自己独立的系统,而越是这样做,脱钩、裂痕就会进一步地加深,最后就会变成现实。
美国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张彦(Ian Johnson)认为巴厘岛峰会能否成为转折点取决于两国国内政治情况。一方面,美国中期选举之后,众议院受共和党控制,参议院受民主党控制,这样使得政府很难发挥影响。这种情况下,美国可能会走一些折中之路。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结束,中国逐渐放宽政策,商界的企业、企业家可以进行交流,互相访问,不管在经济还是贸易上都可以铺设一条缓冲之路。所以,在中国内部所采取的改革,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中美关系上出现的不谐之音。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CCW)院长于运全强调,中美对彼此的认知和双方真实情况的差距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中美民众之间的负面认知超过了三分之二,这是极不正常的。作为智库,怎样改变中美双方这种不正常的认知状况,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巴厘岛峰会可能是中美关系改善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也希望中美智库能将政府之间的共识或改善的迹象尽可能转变为趋势,并在中美政策和民众态度之间发挥润滑剂的作用。”
来源时间:2022/12/17 发布时间:2022/12/17
旧文章ID:2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