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依旧只有永远的利益
作者: 来源:海外看世界
29学者评“中美竞争中的第三方”系列第14篇
依旧只有永远的利益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
国际关系上有句老生常谈但却又无可非议的描述: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不变的。中美之间的竞争,尤其是相关第三方的决策也同样在不断印证这个道理。当前中国的外交更倾向于考量各方的利益,而美国的外交则桎梏于价值和意识形态。这使得全球局势并没有向美国政策圈所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
为了应对通胀并说服沙特等主要产油国增加原油产量,拜登此前做了大量的努力,包括在几个月前亲自访问中东,也批准了沙特向阿联酋出售导弹防御系统,可谓做了很大的让步,给足了这些国家面子。可是,就在今年10月油价维持相对高位直接影响拜登支持率以及美国中期选举的时候,“欧佩克+”居然宣布减产200万桶/日。这不仅会给俄罗斯带来更高的收入还直接宣告拜登的中东行完全失败。可以说,这样的结果与拜登此前因为价值和意识形态议题和沙特王储结了梁子不无关系。而另一方面,拜登政府的参谋团队一直在宣扬追求与中国的竞争,要将精力放到亚太,不仅没能让亚太地区的国家感到安全感有所提升,还让一些其他地区的国家(包括中东地区的国家)感到被抛弃。反观中国当前在中东的外交,从签协议到落地项目,从能源合作到更为复杂的生物、技术、制造业合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扎扎实实的给参与各方都带来利益的事情显然更能让大家觉得更可持续、关系更值得维护。
不仅是美国的“弱盟友”有这样的想法,与美国有强关系的盟友同样受到利益的驱动。德国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可能是为了自保也可能是揣测美国不一定靠得住甚至可能想借危机发一笔军火财,而再次和法国等国家一起寻求更为中立的外交自主空间。德国总理在新冠疫情发生三年之后成为了第一个访华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显然是看到了与中国修复关系“有利可图”。德国的经济结构意味着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非常核心的,而因为俄乌冲突,尤其是因此而产生的能源供给困难的情况下,稳住中国这个经济引擎,维系住德国和这个引擎的纽带以便“搭车”同行,便成了对德国来说十分重要的诉求。而美方在欧洲做工作的重心依旧是军事安全上希望盟友国家更多投入到挺乌抗俄的行动中,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来围堵中国,却不曾想到这些操作并不一定是相关国家的核心诉求,甚至有可能会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就连最近几年一直与中国摩擦不断的澳大利亚都愿意探索将中澳关系带回正轨 – 毕竟澳大利亚本来是想获得美国这把保护伞,而并不想成为美国在印太竞争中的马前卒。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依旧是牢固的,而美国除了想巩固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外,同样希望挖一挖中国的墙角。12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的美非峰会便是拜登白宫的一次重要探索。拜登隆重邀请差不多50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与美国互动,且在峰会前就放风表示愿意提议让非盟成为G20的正式成员,让G20成为G21以换取非洲国家配合美国行动。不过,美国依旧没能照顾非洲国家的真实利益诉求。比如,没有任何一位非洲领导人获得了与拜登进行双边会晤的机会。这明摆着会让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感到美国并不在乎他们具体国家的事物及双边关系,而只是想把所有非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拿来与中国竞争。本来这种重要的峰会是外交上的重要加分项,结果反倒让非洲各国领导人们近距离地再次看到了美国对他们的冷落。而中国在过去的几年里,按照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量而言,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了对非洲大陆最大的投资者。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体赴非洲的不同国家去参与当地的建设、发展。而且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务实、敢干、肯吃苦的作风在非洲大陆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与体现。一位美国外交官朋友之前跟我描述说不得不佩服中国人。他说之前非洲某国有块地当地人想拿来种粮食,结果西方国家的专家跑去拿土壤做各种化验进行各种论证,还是不确定这土地能有收成。结果中国的团队一到就说“我们种种看嘛”,然后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去年的此时,拜登政府正在搞“民主峰会”,结果发现很多利益相关国并不是其眼中的“民主国家”,有的民主国家其民主程度也被认为是出现了剧烈的倒退。拜登政府本来希望能团结大多数国家的打算最终变成了让很多美国潜在伙伴、盟友尴尬的活动 – 很显然,美国在组织前期并没有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而纯粹在靠意识形态推动峰会。2022年本来是“行动的一年”,参加峰会的各国本该在今年再次聚首分享成果的。结果第二届峰会被一推再推,当前的目标是能在2023年的春天举行,而且形式也改为了线上。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参加峰会并不是为了“民主”这个价值,而是在盘算自身的利益。我们当然应该去追求价值,没有理想的世界黯淡无光,但从各主权国家的行为来看,尤其是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的第三方的选择来看,依旧只有永远的利益。
来源时间:2022/12/18 发布时间:2022/12/17
旧文章ID:28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