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白乙:理性认识中美关系的第三方作用
作者: 来源:海外看世界
尽管对原由、程度、后果的解释可能各不相同,但关心国际关系问题的人都会承认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调整期,而居于问题核心位置的自然是中美两个大国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纠葛和矛盾。相当一段时间来,很多国家都普遍感受到中美关系恶化持续带来的外溢性压力——归结起来,一是在政治上“选边站队”。然而,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已不再认可“阵营”“联盟”“集团”“冷战”这些老旧的地缘政治概念和逻辑,也并不相信美国还能像战胜苏联那样再完胜中国。此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认同全球政治和经济多极化这些总趋势,其意愿主要基于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进程带来的直接收益。
二是在经济上“强势霸凌”。美国要用“美国优先”的理念来重写国际规则,以极端利己主义政策主导世界经济秩序,从特朗普到拜登这六年来已经登峰造极。但是,许多国家并不看好这种保护主义的极端做法,对违反市场经济和全球价值链,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甚至“断链”“脱钩”的霸道行径是不满的,因为这也会造成其原有优势及发展定位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三是在和平大局上“战乱风险增大”。随着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制华反华力度不断加大,中美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政治和法律基础遭到严重侵蚀,双方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也必然产生空前的关切和担忧。
正因如此,第三方国家大体在沿着以下方向和维度作出反应。它们并非一如既往地被动和从属,二是对中美关系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第一,在外交上明确表态反对在国际上搞系统性分裂,不甘于“选边站队”,成为大国对抗的战场和受害者。这些立场和态度形成的道义力量,一方面反映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主流民意,另一方面对制造动乱和战争风险的始作俑者也产生了限制、威慑效应。中国多次明确表示反对“新冷战”,无意改变现存国际秩序。美国领导人也一再表示无意与中国对抗,不寻求进行“新冷战”。
第二,更多的国家采取明智的对冲策略,在经济上坚持对中美平衡下注。在发达国家群体里,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乃至新西兰、新加坡等,都在务实合作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对话、投资、贸易活动。发展中国家则更将中国发展视为机遇而非挑战,除在双边关系上加快对华合作提质升级,还更加积极地通过东盟、阿盟、海合会、非盟、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南南合作”新机制扩大、改善自身的发展到位和安全空间。
第三,还有一些国家则抓住机遇,试图借重中美矛盾解决自身面临的长期难题。日本、印度不仅在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棋局中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外交、安全定位,而且也在相关政策上捞到了来自华盛顿的青睐和实惠。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也在台湾问题上对华“变脸”,向美国献上“投名状”以获取更大力度的援助。在国际多边舞台上,不少国家积极进取,利用全球公共卫生和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改革、债务减免等各类紧迫议题向大国施压。无论美国还是中国,不仅不得不为“面子”或“里子”做出持续投入,而且也被迫加快其创设新的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速度。
总体而言,国际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政治生态系统,其相因性与相克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变。诚如邓小平先生所说,“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中美关系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能够决定世界前途和命运的国际关系。相较于几十年前,美国主导、控制世界的能力进一步下降,从南到北,自西而东,中小国家结伴组群的趋势更加显著,它们在变局中发展战略自主意识和集体博弈之力,对大国形成更强的牵制力甚至某种引导力。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两国都要清醒认识这一重要趋势,顺其而为地与各方进行建设性沟通与协作,为全球共同发展与安全注入动力,而不应重蹈大国政治陷阱,为争夺第三方而过多、过快地消耗自身资源。
吴白乙: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欧洲所研究员
来源时间:2022/12/13 发布时间:2022/12/12
旧文章ID:2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