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这封信,让人心生感怀

作者:老鼠记者  来源:兔子兔子画漫画

""

明天是长者的追悼会,今天读到作家李大伟写的一篇题为《长者的市井语》的怀念文章,文章里颇多鲜为人知的有关长者的故实,让人看到这位前国家领导人个性中很接地气的一面。

长者受教育的青年时代,是中国最开放而古典文化的辉光尚在的时期,所以从长者身上,能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斑斓烙印。他不仅英语口语发音比较地道,偶尔的写诗填词,也比一般的老干体要有底蕴得多,更不是时下某些连基本的平仄押韵都做不到的青年才俊能望其项背的。

李大伟的这篇文章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长者写的一封信。这封信,缘于他与《解放日报》记者许锦根之间的一段过往。

许锦根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解放日报》有名的时评人,拜那个相对宽松的时代之赐,他写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评论,李大伟文章中说,许锦根时评文章极其高产,到了“见报率约等于报眼的天气预报”的程度。

许锦根不光在《解放日报》发表时评文章,还给《人民日报》投稿。终于有一天,他的文字惹来了麻烦。

1987年7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许锦根题为《事必躬亲的另一面》的一篇时评,大意是各部门领导没有担当,结果部门间扯皮,坐视水龙头长流水现象不管。文章提出:第一把手应该一抓到底。

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看到了这篇文章,有些不高兴。在4天后的市政府扩大会议上专门谈起:解放日报有个记者,写了领导关水龙头,他懂不懂领导艺术?第一把手抓大事,具体事情应由各级职能部门负责。

在座的另外一家大报老总忍不住耳语:许锦根倒霉了。但《解放日报》老总坦然自若,说:这有啥?记者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许锦根闻讯后,当晚给江泽民写了一封信解释说:“我是根据本报的一则新闻写的,对于新闻以外的事情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对市长体察民情的苦衷缺少体验,因而使文章显得有些偏薄,请您谅解”。

一天后,许锦根收到长者的亲笔回复:“如果……不论巨细事必躬亲,必然会陷入事务主义,这是一种手工业工作作风。久而久之,就不能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势必分散领导精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表明自己的观点后,长者又话锋一转:

我对你这篇文章用意和批评的主流是完全理解的,我就是有上述的那么一点意见,希望你不必介意,而且继续欢迎你,对市政府包括我个人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相处久了你们会了解我一向主张同志之间要肝胆相照,但我就是有个缺点,有时态度生硬,语言尖刻,上海人称之为“吃相难看”,请你谅解,书不尽意。

专此即致敬礼

江泽民

长者的这封回信很有意思。

首先,他坚持自己原来在会上表达的意见,但却没有打一点官腔,文字上则写得行云流水;

其次,尽管不赞成许锦根的观点,但长者肯定了徐锦根写批评文章的用意,并没有从动机上去“恶揣”批评者;

最后,长者对自己的性格做了大尺度的剖白,说自己“有时态度生硬,语言尖刻,上海人称之为‘吃相难看’”。从行文看,这个剖白可以说相当严厉,也很真诚,没有虚饰的味道。如此自我评价,本身也够尖刻的,可称酷评。

这几句自我剖白的话很耐人寻味。既然时评作者已经委婉地做了一定的反思,并表达了一点歉意,作为领导,长者其实完全可以说上两句“知错就改”“人都难免犯错误”之类的话,显示宽宏大量,然后就此打住。但他没有,相反,令人惊讶地,他却向一个时评作者“沉痛”地检讨起了自己的缺点。

没有真理在握的霸气,也没有虚假的大度,倒是有几分像是好姐妹之间吵完架之后的和好口吻,是不是?

此外,整封信的措辞,谦恭有礼,显示了一种老派的教养,坐实了“长者”称呼的名实相副。

考虑到长者当时已经身居高位,以及长期以来赋予中国记者的耳目喉舌地位,面对一个时评作者,他能写出这么一封散发着修养与平等气息的信来,不得不说,今日读来,令人由衷地产生几分怀想。

长者去世后的这些天,世界舆论多从其担任领导人时期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这一宏大视角,去评判其功过是非。就连地处东南欧的小国波黑,访问量最大的网站Klix上也刊发文章,盛赞长者执政时期,带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与此相反,国内民间舆论流行的,更多的却是对长者性格、风度及文化修养的缅怀及赞美。

长者的这封信,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证明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不为无由。

有道是:

温言雅语对喉舌,长者襟度不须说。

一朝风流云散后,四面八方起长歌。

来源时间:2022/12/6   发布时间:2022/12/5

旧文章ID:28880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