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首提“持久战”,有本书去年曾重点剖析

作者:  来源:人大重阳

编者按: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其中首次提到“持久战”的说法,引起广泛关注。为此,人大重阳君向您推荐我院执行院长王文专著《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一书。该书出版后数次重印,多次获奖。后记中曾写道“本书最早的书名《中国崛起持久战》”,绪论、第七章、结论等三章更是明确以“新中国成立70年,重读《论持久战》”、“改革开放再出发,更是持久战”、“70年视角下,中国崛起持久战进入‘相持期’”为标题。现将绪论部分一字不改地刊发如下:  

“这是战争!这是战争!”2018年夏,当美国公布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加税清单时,我正受邀参加一个重要政策咨询会,一位局长当场怒斥美国。我完全理解与赞同这位官员的愤怒,事实上,当时很多中国官员、学者、民众都会对美国的蛮横、霸道感到愤怒。上一次类似的愤怒恐怕要追溯到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时。

然而,当时间来到2019年夏,中美关系紧张感的警报虽未消除,但“斗而不破”将持续很久的局面日益明显之时,再回想当时的愤怒,多少有点像“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年轻人的毛躁与冲动。

""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中国人享受外部和平环境的时间是否太久了,以致很容易就把国际博弈对手实际多征了125亿美元的税额理解为“战争”了。当时,舆论很少会去算,那些税额约是当年中国经济总量的0.1%、对外贸易总额的0.3%、中美贸易额的2%。单就税额而言,对中美贸易大局、中外经济合作大局影响有限,对中国发展的大局冲击更是微不足道。而当时的两类观点——一类是对美回击,来一场史诗般的贸易战,直至击败美国;另一类则是主张全面妥协,以免中美大局全盘遭颠覆——现在看来,也都过于简单化。

2019年夏,经历了一年多的中美经贸摩擦洗礼,中国社会心理变得更有承受力。多数中国人看透了特朗普政府的歇斯底里、口无遮拦、咋咋呼呼,对华经贸打压蔓延至科技、教育、学术、金融领域彻底撕开了美国虚伪的面具,尤其是美国仗一国之力打压中国公司华为更是激发了全民的斗志,催促中国提前进入“5G时代”。诚如2019年5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我的采访所言:“(美国的无理行为)实际上撕掉了它过去所伪装的面具,赤裸裸地把美国的真实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最终结果是美国信用的破产、美国神话的崩塌和美国霸权的衰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世界历史的教科书在未来会书写下美国这次霸凌主义行为的耻辱性。”

此时,重读1938年5月26日—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论持久战》显得非常有必要。当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10个月,“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在中华大地弥漫。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抗日战争初期经验,针对两种论调,全面阐述了中国以持久战方式最终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信心。

5.6万字的《论持久战》,我读了多遍,每次都有拍案叫绝之感。在当时巨大困难、迷惘、无助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至暗的时刻,毛泽东拥有如此战略远见与必胜信念,以清晰与精确的判断与思路,照亮中国最终取得这场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的未来,实乃中华民族之幸。

这种战略远见源于毛泽东“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更根植于其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透彻把握。正如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是中国人强大力量的一次充分爆发,而这种磅礴力量至少可以追溯到当年延安窑洞中的厚重历史感与豪迈气概。

溯往千年,中华民族有过漫长的消沉期,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几乎已坠到了谷底。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不只是有摆脱1840年以来屈辱感的“百年意义”,更有扭转民族颓势的“千年意义”。但民族复兴难免有曲折的探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国经济一度进入濒临崩溃的边缘,70年新中国建设,尤其是40年改革开放使党和国家在危难中重新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加速之势。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对个人来讲,是漫长的时间长廊,但对于一个伟大民族而言,却只是很小的时间刻度。中国人还没有到为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止步不前更是要不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1949年夺取全国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破坏陈旧世界的冲击力;改革开放40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还拥有带领中国人建设全新世界的开创力,那么,面对中外博弈与国际竞争进入白热化,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得更稳更好,“改革开放再出发”,才更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是否拥有带领新时代的中国人塑造美好世界的持续力。这就更需要重读《论持久战》。

""

王文:《强国长征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8月版),至今已第四次印刷。

“中国失败论”“崛起速胜论”都要不得

在国际形势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对已有的成绩不能妄自菲薄,也须戒骄戒躁。能否应对好这个“大变局”,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可持续力与顺畅度。

2019年以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以朝核危机转圜、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为主要标志的区域发展积极迹象与中美经贸摩擦、美国“退群”、美伊冲突加剧为主要特征的大国摩擦消极趋势同时并存。中国面临的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与“未曾料到之新时局”。在国内,中国面临着反腐败(anti-corruption)持久战、反污染(anti-pollution)阵地战、反贫困(anti.poverty)攻坚战、反风险(anti-crisis)阻击战的重大考验,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社会稳定形势空前严峻,经济稳中有进的压力持续存在,对此,中国必须持续有针对“变局”的先招、高招与长招。

从国内治理看,中国已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数字化力量无孔不入,既像“机器猫口袋”那样,为社会民生提供数之不尽的便捷,也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似的,使社会运行出现前所未有的即时化效应。数千年来中国社会自带农耕文明特征的超稳定性正在发生动摇,自上而下式的垂直结构属性开始悄然瓦解,扁平化的治理结构正在重塑中国社会,即信息拥有者、流量领先者逐渐跨越级别高低、财富多少、地位贵贱等传统标准,成为社会权势与运行规则的新标尺。互联网技术产生了新时代的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使社会服务快速均等化,过去只有富贵者才能雇用的司机、厨师、保姆等,目前都能通过互联网服务普及平常百姓家,但互联网时代会产生新的不均衡与新的极端性,各类奇葩现象层出不穷,社会稳定的迫切性陡增。更重要的是,发展主义的陷阱在资源消耗、生态压力、人口红利消逝面前暴露无遗,“幸福在哪里”成为社会天问,“全民焦虑”成为大众通病,近14亿人的高质量发展超越了数百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的思考范畴与路径。

中国目前面对着巨大的贫富悬殊鸿沟以及“马太效应”能否彻底遏止,全面消除贫困且永不反弹是否能够实现,是中国出现人类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奇迹”的关键。目前,大国金融危机的脚步如同“灰犀牛”般无形有声,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导致未来不可捉摸的“黑天鹅”频繁显现,作为40年从未发生过金融危机的中国,是否能够保持这个纪录,肯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解决以上难题,必将成就伟业,但外部的战争、冲突或天灾,内部的社会失序或金融危机,也会使发展盛况“一夜回到解放前”。在数字化时代,强化社会的韧性,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所未有之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之机遇。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2018年底,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这句话,深意可能也在于此。

从国际形势看,自16世纪初全球化开启,西方出现了第一次全面颓势。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使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构成的西方“铁盘”出现巨大裂迹。欧洲老牌强国云集,却深陷老龄化深渊,加之数百万难民的冲击,增长乏力,日益成为暮气之地。但欧洲仍是不可或缺的全球治理力量。美国不再是 19世纪上半叶托克维尔写《论美国的民主》时的那个“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政治文化主体传统日渐式微。虽然特朗普以“退群”“砌墙”“贸易战”“反全球化”等方式力挺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与孤立主义,遭遇国内外不同势力的强力反对,但美国的破坏力不可估量。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在一些领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新兴国家集体大崛起,但未来前景不确定。全球政治大觉醒,西方经验在非西方国家出现“水土不服”,中国40年来发展实践的成功,为各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道路选项。国际社会的行为体出现“新中世纪主义”浪潮,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意见领袖,还有“独狼”式恐怖主义者、极端力量,甚至人工智能都日趋成为与国家平行的国际形势影响因子。

相比于1500年以来相继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中国崛起面临的局势复杂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大国兴衰中的局面。中国须克服的,不只是须避免与美国纠缠的“修昔底德陷阱”,应对霸权国的压制、围堵与老牌传统大国的竞争、博弈,还要强化在新时代下的全球强势个体、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分权”,以及与新兴经济体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竞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的渗透中,中国力求保持国家主体性与民族认同感的延续与稳定,同样也是难题。

从历史来看,18世纪前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崛起时,人口仅百万级,充其量是当下中国一个“县”的崛起;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崛起时,人口仅千万级,是当下中国一个“市”的崛起;20世纪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崛起,人口是亿级,像是当下中国一个“省”的崛起。但21世纪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人口则是10亿级,创造出来的影响“吨量”,相较过去,无异于原子弹与炸弹之别,而带来的治理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对中国而言,未来已不再是站在中国看中国,而是站在全球的高度看待中国本身的发展与对世界的影响。一方面,中国需要保持着长期的中高速增长或至少是中速增长,才能保证就业、社会稳定、地区平衡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努力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制度对接、区域统合、文明对话、共荣共生,使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崛起不是重复过往500年的大国崛起老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由此来看,当下的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加接近,但要谈真正崛起成功,恐怕还为时尚早。2014年底,习近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提到,“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这是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好提示,也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基础上的最好动力。当“学习大国”,不只是对国际变局新动向的追踪与把握,更是对国内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改革和克服。“干中学”的精神,正是这种应对的体现、深化与坚持。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在江西于都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强调:“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而中国的国家崛起同样走在新长征路上。在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家的主角,都有一份时代的责任,都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

《强国长征路》的叙事逻辑

""

《强国长征路》部分目录

这本《强国长征路》同样是我个人“干中学”的产物。2013年初,我从媒体记者转型为智库学者,参与创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有幸参与了不少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比如,2013年夏季,在相关领导支持下,报送《中国应积极申办2016年G20峰会》获得重要批示,带领人大重阳参与或承办了此后历年的二十国集团智库峰会(T20),受邀赴十多个国家参加了 T20公报的国际磋商,参与了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大量筹备与解读工作,还受到了多国领导人的接见。除此之外,我还多次参与了2014年 APEC北京峰会、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中国近年来历次重大主场外交的筹备咨政工作,这个难得的过程无疑是一次全球治理学识、胆识与见识的个人升华。

2013年秋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与同事们先后到了近百个国家调研、宣讲,还在全球十多个国家承办了“一带一路”双边对话会,如中国—美国、中国—土耳其、中国—伊朗、中国—尼泊尔等双边智库“一带一路”对话会,既开了中国甚至全球之先河,更学会了国际沟通与跨国倾听。

2016年7月,在“南海仲裁案”背景下,人大重阳在华盛顿举办“中美南海智库对话”,让“南海仲裁案结果是一张废纸”的声音传遍全世界。2017年 9月,人大重阳在纽约举办“中美大学与智库对话”,两国政要名流出席,成为中美两国人文与社会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8月,人大重阳在美国多地举行系列中美贸易智库对话,是中美经贸摩擦以来首次两国智库的密切沟通。除此之外,我还去美国各州调研30多次,深切感受到中美实力的差距与差异。

""

《强国长征路》绪论第一页

是伟大的新时代给我提供了作为智库学者无比难得的机会。这些年,我把对美国的调研汇集成专著“王文看世界系列 1”《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对美国的调研手记》,把智库运营的经验汇集成专著“王文看世界系列 2”《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把到数十国的演讲汇集成专著“王文看世界系列 3”《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现在我再次把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汇集成了这本《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大体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漫长的大变局”先从习近平近年来多次讲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解释开始,讲到500年、400年、300年、200年、100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五个方面。我认为,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球悄无声息地发生着。中国正在发生可借物理术语阐释的“相变”,如冰到水、水到汽,世界同样也在发生重大的“相变”。但变局意味着旧力量与新力量不断加剧的博弈,也意味着尚未形成定局的变数。在这个进程中,全球化与碎片化并存,整合与分散力量同在,中国则代表着各个层面上的新兴力量,需要有更充沛的勇气与智慧、更强大的耐心与定力,透析新机遇,确立大战略,主动迎接正在到来的巨大变局,力保在变局中前行、受益,而非倒退、受损。毕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第二章“长期‘斗而不破’的中美博弈”提到了多次访美进行智库对话的经历,分析从2018年经贸摩擦中得到的启示,那就是中美长期“斗而不破”。本章最重要的创新在于,认识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结束后美国建立全球霸权算起,美国实力逐渐走上“盛极而衰”之路,这个进程有曲折、有反复,但目前来看,走下坡路的大趋势没变。面对“特朗普攻势”,中国没有必要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而要做好长期“斗而不破”的准备。中国发展进入了“精耕细作期”,只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其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美国的任何遏制都不能打乱中国的发展步伐。

第三章“国内治理:跨越发展陷阱”是偏重中国国内经济、金融研究的论述,是我这些年对经济金融议题研究的一些心得。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崛起大国,中国能够持续为人民带来福利的底线是,切不可跌入“发展陷阱”。发展,既是一个国家必须完成的永恒目标,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持久过程。这些年,许多学者强调了诸多“陷阱”的概念,如“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塔西佗陷阱”“卢梭陷阱”“马尔萨斯陷阱”“斯奈德陷阱”等等。但首要须跨过的,仍是“发展陷阱”。目前,中国发展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社会信心出现动摇,精英焦虑感加剧,金融风险概率上升,制造业升级突围困难。要跨越这个“发展陷阱”,并非易事,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事情。

第四章“全球治理:中国在适应的‘成人礼’”是关于中国参与并逐渐引领全球治理的论述。该章加入了许多亲历式的描述与研究,尤其是赴南极点调研的经历。21世纪初,全球格局深刻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这种深刻变化的“总爆发”,重创了欧美国家,也使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首要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推到了全球治理的前台。一大批新国际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倡议等也都在 21世纪初应运而生。对于中国来说,国力的崛起伴随着逐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进程,尽管迟到了,但好饭不怕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球治理是中国崛起必需的“成人礼”。

第五章“‘一带一路’进入‘耐力跑’阶段”专门讲述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倡议“一带一路”。该章讲到了几十个我在外宣讲与调研的亲历故事。以我的经历看,“一带一路”在重构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一定要以打持久战的心态做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是凭空出现的,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近年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从无到有、从理念到行动、从高层倡议到分层落实、从双边合作到全球峰会、从一国倡议到进入联合国文件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说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国内外宣传阵势、项目合作、国际洽谈的迅速铺开是“提速起跑”的话,那么,现在,总结经验、讲述故事、项目盈利、应对困难、持续前行,无疑则是一场漫长的“耐力跑”。如果以这种“持久战”的长远心态看待“一带一路”的建设,许多风险、波折、困难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了。而未来若能设立“一带一路学”,则更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推进。

第六章“诸多强国的崛起之路”是我行走于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的调研手记与研究感悟。欧洲寻求着“脱美国化”的重新崛起,日本、韩国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崛起经验,俄罗斯内部有一股“偷师”中国潮,印度崛起不断以中国为尺度,巴西崛起是一种“看上帝心情”的崛起,土耳其对国家崛起的自信感令人惊叹,伊朗被压制多年但仍在崛起,波兰具有一个区域大国的崛起悲情,非洲领头羊埃及渴望着复制中国崛起的样板,而东南亚大国印度尼西亚的崛起和阿塞拜疆的“小国雄心”常被忽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作为老牌的国际秩序主导者,美欧内部的撕裂以及两者力量的制衡,以及本身问题的倍增,将给予新兴经济体更多战略腾挪的空间。就中国崛起走到了“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时刻”而言,以史为鉴,从那些昔日大国、区域强国中吸取崛起的成功经验以及了解它们当下的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

第七章“改革开放再出发,更是持久战”讲述了对改革开放 40年的理解。未来,知识与思想不崛起,中国永远不能说“崛起成功”。没有足够的知识与创见,很少人能事业有成,即使发了财,也容易被看成暴发户。国家也一样,知识与思想崛起才意味着自我了解与剖析能力的成熟,意味着国家成长的稳健与厚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需要将40年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还需要学科化、学理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民族复兴再加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持之以恒,这一切无疑是一场更长的持久战。

结论部分“70年视角下,中国崛起持久战进入‘相持期’”是对全书的总结。中国近现代化经历了“自大的年代(1793 — 1840)”“挫败的年代(1840 — 1912)”“挣扎的年代(1912 — 1949)”和“崛起的年代(1949年至今)”。“崛起的年代”仍在继续,由衰转盛的进程尚未完成,且行且艰辛。若以《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来细分的话,结合本书前七章的内容,应该说,当前的中国崛起进程仍然算是处在“相持期”。处在“全球大国阶段”的中国须逐渐完成与国际社会的制度对接,让民生状况真正领先于世界,并成为运筹世界的国际高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无疑也是一次漫长的“干中学”过程。

著作永远无法完美,诚如人也是一样。个人“干中学”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而这本不完美的著作《强国长征路》,权当是我个人成长“持久战”和“长征路”的阶段性总结吧。

——完稿于2019年7月11日

王文对“持久战”论述的报刊著文目录

王文:《中国崛起是一场持久战——与美国专家学者交流的几点感悟》,《参考消息》2018年9月10日。

王文:《以持久战的心态对外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外传播》2018年第5期。

王文:《中国崛起还得打30年“持久战”》,《环球时报》2018年1月9日。

来源时间:2020/8/3   发布时间:2020/8/1

旧文章ID:2254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