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如何影响美国政策?选举可能没那么重要……
作者:杨鸣宇 来源:政见
一个民主的政府最基本的标准是听取民意。但只有当民意能反映在具体政策时才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所谓政府的“响应性”。但民意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政策呢?
在美国政治中,这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第一个机制是选举。市民首先选出能代表自己政策偏好的政党,政党再作出反映民意的政策。第二个机制,可以形容为“吸纳”,即政党基于对民意的判断,在政策上主动作出相应调整。换言之,即便没有发生政党轮换,民意仍能影响政策。
目前的研究倾向认为第一种机制是主要渠道。两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已有研究存在缺陷:一是技术上使用的数据信服力不够(注1);二是过于集中的分析议会投票纪录——这反映的更多是议员的政治立场,而非政府实际做了什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通过技术手段(注2),将各州政府的政策和当地民意的政治立场倾向(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进行了数量化处理。他们希望通过衡量政策与民意的政治立场倾向差别,来观察州政府是否听取了民意。经过进一步处理后,研究者可以用得到的数据捕捉美国50个州在1936-2014间民意和政策变化的关系。
经过分析,研究者有以下主要发现(注3):
1.总体而言,美国州政府的“响应性”不错,而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民意变动,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都会相应跟着变动。
2.但是,社会政策比经济政策响应的程度大,政府的“响应性”更高。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相较于经济政策,州政府在社会政策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性。
3.“响应性”在区域上并不平均。由于美国的南部州分的民主化历史较短,因此这些区域的政府响应性只有其他州分的一半。
4.政府“响应性”的增加并不是对民意的短期响应,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在短期,民意的政策影响力是非常弱的。只有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实现“响应性”的增加。
5.和既有研究的发现不同,民意事实上更多是通过“吸纳”的方式来影响政府的“响应性”。具体来讲,选举对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影响要远小于民意的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的在某种度而言“颠覆性”的发现,两位研究者在结论中认为虽然美国社会近年饱受政治极化和两党斗争的蹂躏,单以政府响应性而言,美国的民主制度或许尚算是健康。
注1:具体来讲,只使用截面或时间序列数据,从技术层面而言,这两种数据类型均无法全面考察民意的作用。
注2:简单而言,他们通过多层项目反应模型(item-response model)和动态贝叶斯因子分析模型(dynamic Bayesian factor-analytic model),把1000多个有关政策偏好的民意调查和150个具体州政策的政治立场调查整合成自变量和因变量。两个变量于是各自代表了民意和州政策的政治立场倾向(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标准化处理和数据整合后,研究者获得了一个可以捕捉美国50个州150万个个体在1936-2014间民意和政策变化的关系的纵贯数据集。
注4:以下为各发现条目的技术注释。
1、2. 截面分析的结果显示民意每变动1标准偏差,社会政策就变动0.8个标准偏差,经济政策则稍差为0.67个标准偏差。
3. 而如果从动态纵贯分析的角度来看,则民意1标准偏差在非南部州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长期效果分别为0.57和0.23个标准偏差。
4. 虽然看似和截面估计的差异不大,但由于民意的政策影响力短期是非常弱的,因此按研究者的测算,动态纵贯的估计结果要花上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实现。
5.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计算出选举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接着在政党执政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估算民意的影响力。选举的中介作用在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大约只分别为0.0016和0.0014个标准偏差,而民意的影响力在相同政策领域分别为0.033和0.011个标准偏差,前者大约只为后者的5-10%。
参考文献
Devin Caughey & Christopher Warshaw, “Policy Preferences and Policy Change: Dynamic Responsivenes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1936-2014 (2017)”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first view.
来源时间:2018/1/6 发布时间:2017/12/19
旧文章ID:1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