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美国媒体有误解,涉及国家利益他们一点不含糊

作者:辛子良整理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记者戴维·福尔肯弗里克的新书《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的中文译本。这本书记录了,多名记者讲述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书中探讨了在面对新媒体、科技创新挑战下,传统媒体该如何发展和革新的问题。现在,我们每天都被大量无效的信息包围,辨识信息的真假优劣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正在面临巨大的考验,该如何分辨新闻的真假,传统媒体该如何存续和发展。8月19日,《南方周末》记者刘斌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在北京进行了一次对谈,分享了各自阅读本书的心得和他们对于当下传媒业发展的看法。以下整理自当日对话内容:

""
刘斌(左) 唐铮(右)
。   主办方供图

  新闻理想应当更加切合实际
  唐铮:这本书里很大的篇幅提到了《纽约时报》如何选择头版报道的内容。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说《纽约时报》和维基解密合作,获得了一个含有大量信息的硬盘,里面是美国驻外外交家、大使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和沟通的记录。记者们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检索编辑写成了一些稿件。之后,他们和美国国务院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沟通,面对面敲定细节,确定每个细节是否可以发表,如果可以发表,是否需要修正比如隐去一些人名和地名,最后国务院的意见他们都采纳了。似乎“审稿”这件事,在美国也非常常见,这和我们传统想象中的美国媒体可能不太一样。
  刘斌:我们日常通过美剧或者电影了解的美国也许存在一些误解,其实他们是非常注重国家利益的,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奥巴马做总统的时候在国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唐铮:这也是我想说的,我们从事新闻行业要具备新闻理想,但是新闻理想需要更加切合实际,是能够更加实用的理想,而不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
  交互新闻和朋友圈里的假消息
  唐铮:《纽约时报》今年四月份启动了五年来最大的一项裁员计划,在这次裁员之中他们裁掉了400名编辑,但是同时招聘了120名记者。《纽约时报》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编辑的作用可能会被读者和用户取代,由读者自己去完成,这既是“交互新闻”的作用。国内的交互新闻还正在起步之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百度百科。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很多相关的媒体、专家或者关心这一事件的热心人士自发去提供信息,然后对词条不断完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是在一项污染事件发生之后,记者把很简短的信息发在了网站上,短短两天之内,通过很多读者的帮助,就完成了一篇非常深入详实的报道。
  刘斌:那么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出现您所说的“交互新闻”?在一项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谣言四起而不是交互新闻去修正它们。朋友圈里甚至可以看到几年前就存在的虚假新闻,您觉得有解决方案吗?
  唐铮:理论上有,但是要实现的话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媒体把自己的一部分采编权让渡给读者。其二是更难的一点,就是需要读者具有媒介素养。我们中国人在看到朋友圈里的谣言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下意识本能的去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而“媒介素养”课程,现在已经逐渐成为美国的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课程,不再只是新闻学院学生的课程。在课上学生们被要求和所有的媒体隔离几天,然后回到课堂上判别给出的新闻信息是真是假,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媒介素养”,而这是真正成就交互新闻的基础。
  刘斌:像我推荐给父母一些权威的公众号他们并不喜欢阅读,反而更喜欢相信朋友圈里标题耸动的假新闻。那么在中国普通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呢?
  唐铮:我觉得这里面也许有这些权威公众号的责任,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所喜欢的语言体系。但是,归根结底使我们受到的逻辑思维训练太少,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让我们不会去思辨和质疑,我们需要从小开始就接受这样的训练。
  新媒体的是与非
  刘斌:在新媒体的崛起的过程中,带给我们很大的困扰。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真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难去辨别。另外,有很多新媒体的新闻写作只是非常主观的感受,没有调查和引用,甚至是生造概念。可能因为迎合了某种情绪效果非常好,引起很大的共鸣,就像前一段时间朋友圈很火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大家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这样的文章上,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但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忧虑和反思。
  唐铮:我觉得这种忧虑在这本书上我们能找到另外一种解读角度。在书里,一位《卫报》的执行主编说,记者曾经认为自己是权威的特殊人群,拥有获得信息的途径。记者可以过滤信息并且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以最方便、最准确、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陈列展示给读者。但是现在这种权威似乎不再存在,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希望自己下结论,希望表达自己优先考虑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内容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最先想到我们的朋友圈,它既是我们多数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不能仅仅是去责备新媒体,也是需要自我反思。
  刘斌:我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共生的关系,新媒体在诸多领域比如女权主义、LGBTQ团体等小众人群的价值观多样化传递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传播和促进作用,在传统媒体里可能他们无法得到发声,但在新媒体上他们找到了适合的平台,是对传统媒体很好的补充。
  我们身处的时代,没有人知道问题的答案
  唐铮:我们来到这样一个时代,即所有的传统媒体不论是大报小报、国内国外,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所有人都面临同样的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探索出媒体的发展的新路径,所有人都在试图了解这个问题,但我们都还没有答案。
  刘斌:今天,我想传统媒体的价值仍然存在,因为阅读朋友圈其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消息,但是要提高自己的层次,需要更加深度的阅读。另外,像维基解密这样的新媒体也许能够提供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可能不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这也就需要传统媒体进行加工和解读,也是传统媒体继续存在的意义。
  唐铮:虽然传统传媒业正在被改写,但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所有的媒体形式不论是广播、报纸、电视、新媒体都只是在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份额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信息的需求还会逐渐扩大,改变的只是信息的存续形式、表达方式而已。因此,我们正在摸索的是如何在这种传播途径的改变下,找到更好的表达渠道和方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选择与媒体发展
  刘斌:面对信息轰炸的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自己学会去做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和信息,而非被机器、被新闻APP的推送所左右。在阅读信息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学会断舍离,该抛弃的就抛弃,该取关的就取关。
  唐铮:去年Alpha Go战胜了李世石之后,引发了世人的震惊。我们发现机器也许比传统媒体会更了解人的需求,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的诉求。但机器其实忽略了人的自我成长和学习能力,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但是如果没有发展到机器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的情况下,终究还是人更懂人。Alpha Go虽然战胜了人类,但是不证明它比人更有精神、更有温度。而面对这样的挑战,在现在的新闻学院教育中我们也开始做相应的改变,加入了人工智能的课程,学生普遍开始学习使用编程和数据库,开始学习新的新闻采编方法,这是非常必要的,也许比新闻写作能力更加重要。

来源时间:2017/8/23   发布时间:2017/8/23

旧文章ID:1397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