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鼓吹“中国威胁论”,“马汉-麦金德”两派之争未得要领

作者:Abhijit Singh  来源:


 编者按:最近中印两军在洞朗地区对峙,致使两国外交关系突然陷入紧张,由此带来舆论的喧哗。此时发生尽管突兀,其背后的根源并非偶然。比邻而居而又存在大量有争议边界的两个新型大国在同时崛起时势必产生摩擦,军事准备应是双方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本刊特编译一篇印度专家对中印军事冲突战略选择的分析文章,借以了解印度方面的关切和思路,以助国内学者开拓思路,同时也裨益于对此次洞朗冲突的理解。
本文翻译自The Diplotmat网站2013年8月18日,原文标题为The Mahan-Mackinder Debate on India’s China Deterrence:Why both sides may have got it partially wrong。本文作者Abhijit Singh系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印度洋海上安全问题,曾合著 Indian Ocean Challenges – A Quest for Cooperative Solutions(《印度洋挑战——需求合作解决》)一书。

   印度政府组建山地打击军的决定,引发了“马汉派”和“麦金德派”就印度如何有效阻止中国从陆路入侵这一问题展开论战。

    Zorawar Daulet Singh代表“麦金德派”(或称“大陆派”)首先发声,认为印度对抗中国入侵的战略防范重点必须从海上转到陆上。随后,印度原海军少将Raja Menon以缜密的论段斥责了大陆防御说,认为政府组建山地打击军不但毫无用处,反而徒增管理负担,如其耗费人力物力组建“没有空中机动性的单轴”打击部队,不如将这些资源用于提高海军作战能力,遏制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商船活动。Singh随后反驳道,寄希望于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遏制中国的冒险主义行径只是妄想。

双方的观点都看似有理有据,但其实都不成立,因为他们都忽视了中印对抗态势中的一个关键点。
“麦金德派”纰漏重重

首先,“马汉派”的观点目前看来更合理,因为中国的海军实力确实最为薄弱。一个国家在战略上的薄弱并非相较于对手的强大,而是源于其本身的战略缺陷。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洋上的“海上交通线”(SLOCs)就是它的“阿克琉斯之踵”。中国的碳氢燃料几乎全部依赖中东和非洲,能源进口几乎80%依靠海上运输,印度洋是其绕不过的通道,且这种劣势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善,其中又属“马六甲困局”最让中国“感受深刻”。

“麦金德”派的大陆防御说的另一不足是对马汉思想理解有误。马汉将军强调大规模海战的制海战术确实不再适用,但他强调将海洋看做辐射势力的媒介,利用海上力量干涉贸易,将远海地基作为投射影响力的杠杆,这一战略原则从未过时。这正说明了为什么过去500年内的世界强国都是海上霸主且主导了全球贸易。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也无法推翻马汉的“通过制海权提高国家实力”的战略思想。虽然时至今日,作战技术和战术都发生深刻变化,但各国争夺物质资源的需求没变,因此“麦金德派”寄希望于中印两大劲敌能在海上“相安无事”可谓痴心妄想。

再者,大陆派将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策略作为证明“进攻性制海论”不可行的依据,这一考量也站不住脚。因为中国海军的海上拒止战略主要针对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扩张行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对手。马汉派认为,在敌方实力较弱但占据优势海域的情况下,“海上拒止”策略将演变为“海上控制”策略。要知道,对关键海域的拒止作战能力本身就足以左右一个国家的战略考虑,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战策略的用词选择。

又者,大陆派鼓吹通过设立“惩罚的威胁”实现对中国的“远距离威慑”,这正是他们观点中最大的漏洞。这一论段的依据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对抗形势,企图说明弱国可以利用核武提高威慑力,但忽视了中印不同于印巴这一事实。印巴两国的边界线即使有异议也是有明确界定的,但中印的边界线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明确划定且双方存在争议。这一点决定了利用战略武器提高威慑力量的做法本身就会制造不安因素。而且即使要利用远距离威慑武器,如果不明确使用或放弃使用的原则,这种威慑手段不仅无效还十分危险。

中国担心印度靠威胁其在印度洋上的交通线来弥补自己在山地作战上的劣势,这是很自然的想法,这种局面也在步步逼近。不过,印度要靠遏制中国的海上贸易达到这种制衡,并不同于海上封锁那般容易实现,这一点即使是马汉派也不可否认。就印度来说,在印度洋上遏制中国只是在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来达到目的,相较于在中印陆上边界布设战略武器的做法,其严重程度大不相同。各国对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劣势往往能够泰然处之,因地制宜,但对待战略武器就不同了。

“马汉派”过犹不及

即使印度利用在印度洋的优势对抗中国十分合理,但马汉强调派扩大海上打击能力的论段显得过犹不及。虽然沿水平轴进行战略升级是正确的作战原则,但面对战区级挑衅行为,其解决办法只应限于战术反击,除非双方都不怕冲突彻底升级。因此,让印度用封锁印度洋或干涉中国海上贸易的方法来回击中国在陆路的轻微挑衅,这种论调远非合情合理。

用扩充军队来回应危机是印度的本能反应,这是一种陈旧的思维模式在作祟,显然马汉派并不理解,很多资深海权学家有时也不屑于承认。印度军方认为,集结部队是向敌方传达反击意图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既不会打破力量平衡,也避免引发冲突。最近的德普桑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尽管中方强调有条件地搁置争议,但一旦出现纠纷,中方就向争议区派驻部队,以示不满。

总之,无论“马汉派”还是“麦金德派”,都应考虑核战背景下和平时期战区级战术的重要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间发动次常规战应遵守的准则应该是,双方在不打破战略大平衡的前提下企图压制另一方。一旦这一规则被打破,任何一个微小事件都可能引发全面冲突。就这一点来说,两派的极端观点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编译/常婉宜

原文地址:http://thediplomat.com/2013/08/the-mahan-mackinder-debate-on-indias-china-deterrence/

 

来源时间:2017/7/20   发布时间:2017/7/20

旧文章ID:13754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