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候选人应该讨论气候变化

作者:马丁•沃尔夫  来源:FT中文网

  大自然不在乎我们对它的看法。实际上,大自然根本不在乎我们。但我们应该在乎大自然。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正在损害大自然,我们就应该在乎它。我们影响大自然的最重要方式或许就是通过气候。然而,我们的回应是愚蠢的否认和盲目的希望。大自然不会被打动。

  现在大自然在做的是让这个星球升温。对于这一点,已经没有太大的疑问了。1998年至2013年的全球变暖“暂停”肯定已结束。即便在最近气温升至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之前,全球变暖趋势暂停的提法也是荒唐可笑的。1998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的一个特点是全球气温处于高位。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之后的几年仍然非常热。

  受又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去年和今年的全球气温均触及记录水平。用一条直线连接1958年1月与2016年2月的两个峰值点,这期间所有月份的气温都在这条连线下方。1990年3月与2016年2月气温间的连线也是如此。12个月与60个月的气温移动平均线也呈现类似情况。气温上升的基本速度没有放缓。在此次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据说全球变暖趋势可能再次出现暂停,但所停驻的平均水平或许高于前一次暂停。(见第二页的图表。)

  在全球各地触及气温峰值(相对于1951年至1980年的平均气温以及工业化前水平)之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触及峰值水平。今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几乎肯定会突破400ppm,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40%以上。鉴于我们已经对温室效应的物理过程有了透彻的了解,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与气温持续上升之间的因果关系至少可认为是极其可信的。

  最后,我们还知道,二氧化碳浓度肯定会在很长时间里继续上升。这是因为尽管我们在讨论控制碳排放,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本身一直在持续上升。因此,不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在继续攀升,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也在继续增加。

  引人注目的是,尽管有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气候变化问题几乎没有在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被提及。这不是因为它不重要,也不是因为两位总统候选人意见不同,而是因为几乎无人愿意设想这些事实的后果。

  针对气候风险的明显事实的两种主要回应都是否认。但它们采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形式。我把它们称为“大否认”和“小否认”。

  “大否认”来自右翼人士。它始于两个事实和一种假设。第一个事实是很多严肃考虑气候变化的人都对市场经济怀有深深的疑虑,甚至是完全的敌意。第二个事实是气候变化暗示由市场驱动的经济活动会产生代价高昂的全球溢出效应。一种假设是任何缓和气候变化的行为都肯定需要大举干预市场经济并带来巨额经济成本。自然而然的结论是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变化的想法肯定是骗人的,因为设想这种想法可能是真实的太过痛苦。那些不希望采取任何行动的人可能会认同,气候变化是真实的,但不值得采取任何行动。这种观点的缺点在于它将强迫人们讨论为何什么都不做是有道理的。

  “小否认”来自那种人,他们意识到这些显而易见的危险、但认为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相对低成本且简单的挑战。这种观点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即便如一些人所说,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渐消除碳排放所需的技术要么已经存在、要么正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出现,但促成一个摆脱这些趋势的突破口所面临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挑战也是巨大的。人们太容易敷衍了事,将实际上只不过是就应对气候风险做出的姿态,夸赞得好像就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一样。

  颇受赞誉的2015年12月的巴黎协议不仅没有杀伤力,而且都无法将气温升高幅度保持在2摄氏度以下,更别提被认为更理想的1.5摄氏度以下了。抗击气候变化必须全球一道,拿出足够大规模和紧迫的努力。否则是不会发生任何紧要变化的。

""

  “大否认”必定失败。如果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获胜,他带入白宫的就将是“大否定”的立场。在他的领导下,美国想必会放弃美国在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任内采取的温和措施。然而,美国不仅仅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它还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没有美国,降低气候风险的努力将失败。令人吃惊的是,这个问题被认为甚至不值得在总统辩论中提起。

""

  如果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当选,她不会犯下“大否认”的错误,但可能会纵容“小否认”,用不温不火的姿态取代能够带来可信变化的政策。

  实际上,在没有至少启动碳排放定价以及以更快速度开发技术的决心的情况下,必要的趋势变化不会及时出现。接下来,全球将不得不适应自己无力缓和的气候变化的后果。

""

  单独的美国或中国气候政策是不可行的。必须制定一项全球政策。自从英国政府10年前公布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以来,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但迄今落到实处的变化还微乎其微。只有我们现在共同意识到这些现实并据此行动,形势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对于这一点,我仍感到悲观。

  译者/梁艳裳

来源时间:2016/11/8   发布时间:2016/11/8

旧文章ID:11650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