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作者:林宏宇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之十: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林宏宇

  中国学者研究美国总统选举政治,除了要把握美国政治的运行脉搏,更好了解美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因,那就是要了解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该如何看待和克服其中的负面影响。考察1972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史,我们可以发现,只要美国对华政策保持稳定,中美关系就能基本保持稳定,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对应关系,只要考察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就可大体找出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脉络或规律。所以,我们要研究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只要研究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即可。
  一、从纵横视角考察美国总统选举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研究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所谓的纵向角度,就是研究1972年以来历次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从总体上把握这40多年来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规律。所谓的横向角度,就是研究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期间,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从而找出每次美国总统选举与中美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纵向角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考察、比对历次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第一年的美国对华政策表现,与上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找出历次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规律。之所以选择大选后第一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因为这一年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上年总统选举联系最紧密,因果关系最明显,更容易看出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横向角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考察、比对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主要是从大选前一年的9月初到来年11月大选投票日之间),美国对华政策表现与美国总统选举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期间,选举政治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影响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大选前一年的9月为考察起点,主要是想使考察面更广一些,尽量减少疏漏。因为根据惯例,每次美国总统竞选活动多是从大选前一年的9月份劳工节后就拉开帷幕了。
  (一)从纵向角度来看
  1972年至今,美国共举行了11次总统选举。笔者选择考察了1973年、1977年、1981年、1985年、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这11个年度的美国对华政策表现,以及它们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效果(分4个标准:倒退、不利、促进、不明),然后比对这些对华政策表现与上年美国总统选举活动的关系,来判断这11次美国总统选举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最后结合各年度中美关系的总体状况(分4种标准:恶化、不稳定、基本稳定、良好),找出1972年以来历次美国总统选举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规律。
  通过纵向考察比对中,我们可以发现:
  1、美国总统选举之后第一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效果,既有“促进”,也有“不利”和“后退”。其中与美国总统选举有关的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是既有“促进”,也有“不利”和“倒退”。相对而言,1989年以前,“促进”的比例大于“不利”和“倒退”的比例;1989年以后,“不利”和“倒退”的比例大于“促进”的比例。
  2、1989年以前,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第一年的年度中美关系总体状况多数呈“基本稳定”状态,个别还呈“良好”状态;1989年以后年度中美关系总体状态多数呈“不稳定”,少数还呈“恶化”状态。
  3、美国总统选举中属于两党交替年度时,中美关系总体状况多数呈“不稳定”或“恶化”状态,如1981年、1993年、2001年、2009年,而一党连任时中美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如1985年、1989年上半年、1997年、2005年、2013年。
  4、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是美国总统选举中影响中美关系的最主要问题。1989年以前,主要是台湾问题;1989年以后,除了台湾问题外,主要是人权问题与经贸问题。
  通过纵向角度的考察比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规律性结论:
  1、1972年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选举对中美关系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呈积极的正面状态,有时呈消极的负面状态。
  2、属于一党连任的美国总统选举,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多数呈“促进”效果,有利于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例如:1973年尼克松连任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中美关系的举措(如果没有“水门事件”的发酵,中美关系可能有更大的发展);1985年里根连任后也推出一系列对华有利的政策举措,为后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到“准同盟”状态奠定了基础;1989年老布什接过里根的衣钵后,继续推行对华友好政策,后因“”事件的影响,中美关系才转入低谷;1997年克林顿连任后,积极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直致后来中美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5年小布什连任后,中美关系呈现稳定势头,小布什政府认可中国大陆对台独势力的打压,稳定了两岸关系;2013年奥巴马连任后,也试图致力于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庄园会晤)。
  3、属于政党更替的美国总统选举,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多数呈“不利”,甚至“倒退”的效果,不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例如:1980年大选,里根取代卡特后即推出一系列对华不利的举措和政策,导致中美关系恶化;1992年大选,克林顿取代老布什之后,也推行对华不友好的政策措施,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也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2000年大选,小布什取代克林顿后,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恶化了中美关系;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开始推出“重返亚太战略”,中美关系面临新挑战。
  (二)从横向角度来看
  我们通过考察比对,可以发现:
  1、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期间都有与总统选举直接相关的对华政策表现,或者说,中美关系问题是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时都要涉及的问题,但不同年份,中美关系问题所占的分量不同,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2、选举年里与总统选举有直接联系的对华政策数量有限,大部分美国对华政策与总统选举没有直接的联系。
  3、2000年以前,除了1988年外,每次美国总统选举,两党总统候选人或者美国国会总要在台湾问题上做出些不利中美关系的举动或言论,以此吸引国内“亲台”势力的选票(原因分析见后)。当然这些言论或举动绝大部分不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对华政策,但无疑都恶化了中美关系的氛围,不利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4、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期间,美国对华政策表现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受干扰的主要是与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经贸问题有关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和波动,但这种消极影响是短暂的、周期性的,通常不会对中美关系的根本方向产生严重影响。
  二、总统选举政治背景下的美国内“亲台”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必要简单探讨一下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的“亲台”议题。尤其是从1972——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来看,几乎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时,两党总统候选人总要做出一些对华强硬、对台亲近的姿态,以取悦选民。这些姿态有轻有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有深有浅。概括起来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动口不动手”型,表现为在竞选过程中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发毒誓”、“说硬话”;另一种是“动真格”型,表现为在竞选过程中调整出笼“亲台”的政策。
  采用第一种姿态的主要是在野的总统候选人,他们为了吸引选票,通常先是攻击现政府的对华政策太软弱,然后许诺如果他们当选就要对中国大陆强硬。当然,争取连任的现职总统也经常采用第一种姿态来争取势力的支持。这种竞选姿态往往会恶化中美关系的氛围,但由于不会对美国对华政策有直接的、必然的影响,所以不会从根本上真正损害中美关系。
  采用第二种姿态的主要是争取连任的现职总统,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改变对华政策的机会。但由于这种姿态的“副作用”太大,很有可能严重损害中美关系,所以采用这种姿态的情况非常少见,从1972年以来只有一次,即1992年老布什总统为了改变其竞选的颓势,不惜打破10年禁令,向台湾出售先进战机,结果导致当年中美关系严重受挫。
  那么,为什么美国国内一直存在“亲台”的倾向呢?
  首先谈谈“”问题。情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主要有3个原因:
  一是反共意识形态的作用。冷战时期,美国上层精英人物,无论在朝,还是在野,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对华友好,还是强烈,都或重或轻地怀有反共意识形态。因为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无一例外的是反共意识形态教育,尔后又在反共意识形态的氛围中生活和工作,反共的烙印几乎伴随他们终生,他们往往以消除共产党政权为己任,不时掀起一股股恶浪。
  二是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片面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逐渐趋于客观,但仍较片面,充满“单相思”,它们主观地按照美国的逻辑,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正在改造共产主义制度的先锋,一个正在偏离共产主义而向西方靠拢的开明国家”。但是,从1989年“”事件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态度发生巨变,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明显超过正面报道。
  三是中国崛起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美国国内多次出现“中国威胁论”,经过炒作,这种谬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美国人视中国为美国的“主要潜在对手”。
  其次谈谈“亲台”问题。为什么美国国内一直存在一股比较亲向台湾的势力呢?这主要有3点原因:
  第一,美国国会“亲台班”的影响。从上世纪40年代末以来,美国国会中一直有一个所谓的“亲台班”,他们主要是由一些右翼国会议员组成,虽然他们各人背景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反对中国大陆的共产党政权,支持台湾当局。这个松散的“亲台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主要由共和党议员组成的松散联盟,发展到后来的两党议员都有的“统一战线”。2000年还曾出现一支自称为“蓝队”的亲台集团,它是由国会议员、议员助手、院外游说集团成员和右翼思想库成员组成的松散组织。“亲台班”在推动美国会亲台议案方面有不小的影响力。
  第二,美台关系历史沉淀的影响。美国和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关系,以及在冷战高峰时日益加强的双边关系,在美国政界人士和相当一部分美国公众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与道义上的责任感。许多美国议员认为美国对台湾负有道义上责任,台湾是美国的老朋友,美国不能“喜新厌旧”,抛弃台湾。
  第三,台湾当局自我推销的结果。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台湾当局就意识到不能仅指望美国政府行政当局,而应多做美国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工作,以改变美国对台政策的草根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台湾当局就开始有计划地赞助各种国际会议,邀请美国国会议员及其助手、有影响的大学校长、学者、两党全国委员会成员、著名媒体人士、大公司主管等人员免费访台,向这些美国人展示台湾“自由世界”的各种成就,加深他们对台湾的好感。此外,台湾当局还努力争取数量庞大的美籍华人,以此扩大台湾在美国各大城市唐人街的势力和影响。台湾当局还把触角深人到美国一些偏僻城镇的地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宣传台湾,引导美国公众对台湾的看法。台湾当局的这些努力,收到了较好效果。因此,几乎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时,如果总统候选人能在“亲台”方面有所表示,似乎就能多争取到选票。
  三、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规律
  自从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以来,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或多或少地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来看。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历次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十分有限,美国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延续性,并没有因周期性的美国总统选举导致的政府更迭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中美关系的总体状态也呈一定的稳定性,并没有因美国总统选举的因素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说,历次美国总统选举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美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基础之上,而美国总统选举不会影响到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因此,美国总统选举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方向,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来临时,美国对华政策总是面临着发生波动的机会,多少总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中美关系也总面临着产生动荡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选举政治的需要,两党总统候选人为了多拉选票,总会在一些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上,主要是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经贸问题上采取了一些迎合美国国内“亲台”右翼势力需要的举措,从而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氛围,不利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但是,这种影响是暂时的,短期的,它一般会随着美国总统选举活动的结束而消失。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华政策也是其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必然受制于国内政治因素。美国总统选举作为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重要方面,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不言而喻。出于鼓动选民和争取选票的眼前需要,美国总统候选人很可能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与中美关系长远战略利益相悖的短视行为,从而导致中美关系在总统选举年前后往往呈现波动不定的状态。
  总的来看,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是众多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因素中一个方面,其对美国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如战略利益、意识形态、经济贸易等因素那样起长期性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然而,由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其对美国对华政策影响的方式比较独特,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呈某种周期性,所以我们不可忽视这方面的研究。
  一般来说,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通常发生在三个时机:第一、政府换届,具体表现为3种情况:两党交替、一党内部换人、一党同人连任;第二、重要外交事务方面的阁员(如国务卿、国防部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换人;第三、遇上重大事件(如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台海危机、炸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911事件等)。
  显然,只有第一个时机引起的对华政策调整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有关。1972年以来,属于“一党同人连任”的美国总统选举有:1972年大选(尼克松)、1984年大选(里根)、1996年大选(克林顿)、2004年大选(小布什),这种情况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因为它最有利于保持美国对华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属于“一党内部换人”的有1974年福特接替尼克松、1988年大选(老布什),这种情况是我们比较愿意看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华政策也比较有持续性,中美关系也相对比较稳定;属于“两党交替”的有1976年大选(卡特)、1980年大选(里根)、1992年大选(克林顿)、2000年大选(小布什)、2008年大选(奥巴马),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因为这种时机中美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最多,最有可能发生变动,中美关系最不稳定。
  四、对策建议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不要被美国总统候选人为了暂时的选举政治需要而做出的举措或言论所困扰,应审时度势,冷静观察。同时,依照美国总统选举政治自身的特点,趋利避害,努力营造中美关系的良好氛围。
  1、美国总统选举后的美国对外政策走向包括对华政策是由一系列国内外因素决定的,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只是其中值得重视和关注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考察新一届美国政府对外政策走向时,不宜仅仅将视角局限在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方面,而应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美国历届政府执行对外政策的得失成败以及世界特定地区和特定国家对美国的基本政策立场等等。否则,我们在捕捉美国对外政策趋向时容易以偏概全,夸大或缩小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影响,从而不容易从中得出准确的结论。
  2、美国总统大选年期间,选举政治因素确实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一定影响,致使中美关系起伏不定,这种现象今后很长时间内都难以避免。我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应力求最大限度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但同时又不必把这种负面影响看得过重,以致应对失当。毕竟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承诺不等于其未来的治国方略。而且,这点我们可从1972年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处理对华政策的轨迹中,看出一条“先抑后扬”的规律,即在执政初期阶段负面成份较多,而后会逐步趋向正面和务实。(但奥巴马总统是个例外,他是“先扬后抑”。)
  3、鉴于美国总统选举常常结局难料,就连美国国内专门搞总统选举预测研究的专家也常常拿不准鹿死谁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耗费太多精力去预测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事实证明,即使预测完全准确,其实际意义也很有限度。
  4、处理好与美国大众传媒和美国国内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美国大众传媒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扮演着形象塑造者的角色,如果能够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主流的大众传媒的关系,就可以大大减少美国大选年出现喧嚣的概率,减少中美关系恶化的氛围;同时,美国的经济利益集团是我们相对比较可能争取到的亲华力量,如果能进一步加强与它们的联系,就可以增加大选年中亲华的舆论氛围。
  5、加强与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纽约州等人口众多的11个大州的关系。根据近年美国人口普查数字重新分配众议院席位后,美国选举人票最多的前11州分别是加州(55)、得州(34)、纽约州(31)、佛罗里达(27)、宾州(21)、伊利诺伊(21)、俄亥俄州(20)、密歇根州(17)、新泽西(15)、北卡州(15)、佐治亚州(15)。根据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如果总统候选人能赢得这11个州就能当选美国总统。所以如果我们能加强与这些州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氛围,因为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都不敢忽视这些大州的选民的呼声。

来源时间:2016/6/23   发布时间:2016/6/21

旧文章ID:1070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