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朗普对中国贸易政策大错特错——中美印象第98期周报
作者:杰弗里•罗斯菲德, 张贤双, 阮杉达, 黄泓翔 来源:中美印象
总第98期 3月25日
在近期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和其他候选人大打“中国牌”,指责中国“欺负”美国经济,本周《纽约客》刊登了《国际财经时报》前主编杰弗里•罗斯菲德(Jeffery Rothfeder)对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批评。与此同时,在西方主流媒体称中国经济放缓“拖累”非洲经济之后,社会企业“中南屋”以实地访谈调查来呈现事实更复杂的一面。————编者按
1.为什么特朗普对中国贸易政策大错特错
原文作者:《国际财经时报》前主编杰弗里•罗斯菲德(Jeffery Rothfeder)
不久前,一个嘲讽特朗普对中国纠缠不放的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视频主旨是:“中国人抢了我们的工作;中国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欺负我们;中国人在赢而我们在输。” 这些不满情绪引起许多底层美国人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无业和待业的工薪阶层人民。
诸如此类的反华信息效果极好,以至于其他总统竞选人都迫于压力要对中国的经济实力表达相应的愤慨。
特朗普的“中国威胁论”既简单又有效,而且有现成的替罪羊。但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全球制造业实际上在朝对美国有利的方向转变。在美国,工厂就业在增长,其中许多新岗位是从中国回到美国的——中国在艰难地维持其制造业产能。不仅如此,这些新工作的时薪也在上涨。总体而言,根据“采购经理指数”(PMI,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制造业在稳步扩张。
同时,行业跟踪全球就业职位的Quanton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的职位数量自2012年就持续下降。不仅如此,各项出口数据都大跌。
也就是说,美国总统竞选人们所描述的和数据所呈现的图景大相径庭。这些数据显示 — 中国并非强取豪夺的经济赢家,而美国今日享受的工业复苏是十年前不可想象的。当然,许多美国蓝领工人并没有在这些好转中获益。但如果总统候选人真想要帮助这些人,那么他们应该要开始至少承认全球制造业近期的新变化以及理解其由来和影响。
对美国制造业最大的兴奋剂也许是近年来的制造业回流大潮。美国企业逐渐将制造业从中国撤回。
经济学家和制造业专家收集的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制造业回流潮只是更为红光趋势的一部分。根据非盈利贸易机构Reshoring Initiative提供的数据,过去五年间,大约十万制造业岗位从海外回到美国,其中百分之六十是从中国带回来的。
不仅如此,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15年的调查,答卷者当中表示其所在公司计划将该企业的制造业回归美国的比例是2012年的2.5倍。同时,美国企业的业务外包步伐明显减缓。
对于大部分美国企业而言,业务回流的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急速增长。同时美国有廉价的汽油和天然气。
然而,在美国本土发展制造业的决定并不仅仅关乎成本,也基于美国高质劳动力,本土雇员对精益工厂流程的熟练程度,以及美国企业应对消费者需求能作出快速调整的诸多考量。
这一道理也适用于那些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为生的小型企业。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国制造业面前,特朗普等总统候选人的“中国威胁论”却如此风靡?答案是,虽然美国制造业回流潮惠及了很多蓝领工人,但并未真正帮到那些大量曾从事相对低薪、低技术工种类如电子设备、服装纺织、家具、钢铁和制纸的工人阶层。
自1979年后,大部分诸如此类的岗位都外包给了其他国家,如中国。虽然中国并非最大的外包承接国,但这成为总统候选人们对于中国贸易政策批评的核心根源。
这些政治言论声称中国夺走了这些工作机会,而实际上,美国企业外包早在1970年就开始了,其时中国尚未加入国际金融系统。
同特朗普所言相悖的是,事实上,美国并不能、也不一定想让这些低薪、低技能的工作回流到美国。
美国的制造业复苏并没有帮到那些在20年前经济大萧条中失业的蓝领工人。部分原因是这些现代工厂需要的是拥有相对高技能的工人,而非流水线工人。
因此,最能帮助这些失业工人的途径是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让他们的工作技能符合美国工厂里那些相对高薪的工作要求。而这种举措将顺应美国企业的回流大潮,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政府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包括为那些提供工厂学徒培训机会的美国企业减免税收,提高最低工资等等。一旦我们真能认识到这些领域内(包括美国企业回流)的真实潜力,竞选总统们虚张声势要“赢回工作”的说法就让人更加无法忍受了。这些花言巧语摆出故作同情的姿态,点燃了那些最需要工作人们的热望,而其实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耍嘴皮子地反复提及“中国”,比真正理解中国和我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容易多了。但很不幸地,此“下策“对川普来说相当有效。
2. 中国的非洲梦没有死
原文作者:张贤双, 阮杉达, 黄泓翔(“中南屋”成员)
《纽约时报》2016年初发表评论称,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中国对非洲大宗商品曾经极大的胃口在消失,而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也开始快速下滑。文章称,中国经济放缓打碎了“非洲梦”。随后《外交政策》载文《中国的非洲梦没有死》。文章作者——“中南屋”的几位研究员——以实地访谈结果反驳道:无数其他中国人才刚刚开始探索非洲。以下为您呈现该文章主要内容。——编者按
上世纪末以来,中国企业纷纷涌入非洲国家,寻找自然资源、新市场和其他商机。2014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逾2200亿美元,超过美国对非贸易额。
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有分析认为非洲大陆的前景堪忧。不久前,中国海关报告称,2015年非洲对华出口比2014年减少38%,而中国商务部则宣布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投资降幅超过40%。
“中南屋”(中国青年在非洲成立的社会企业)于2015年9月和10月,同几个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包括肯尼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中国投资者、企业经理、员工和旅行者访谈。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他们对非洲的将来乐观与悲观并存。
访谈发现,中国此前对石油、金属和矿产的巨大需求正在萎缩,依靠出口大宗商品的非洲经济因此受到打击。例如,在赞比亚从事出口花梨木材的中国商人感叹,几年前国内对花梨木材的需求大、价格高,和如今差别很大。在莫桑比克出口木材的中国商人表示,不仅对木材的需求减少了,而且要找原木也越来越难。事实上,资源驱动的商业的利润越来越少,导致部分投资者离开非洲。
但不少人相信,中国投资者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在投资铜矿的梁女士准备认为非洲原材料降价是一个“抄底”的机遇。还有人认为,中国并未丧失对资源的需求。李先生在坦桑尼亚北部经营一个铜矿,“中国的炼铜业仍需要原材料”,李说,“所以,虽然利润空间不大,但我们必须找资源。”
过去10年里,“不走出去就死”的态度,驱使中国企业到国外寻求机遇。如今,国内经济减速,这种动机更加强烈。对于寻找新增长市场的许多企业家来说,非洲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在今年1月肯尼亚投资促进机构的一个会议上,中国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卢焱群向坐满房间的公司总裁热情介绍非洲前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商业世界,非洲是全球经济的亮点。”听众同样渴望讨论在肯尼亚种植除虫菊、设化工厂和发电厂的投资前景。
近来出现的有关中国在非活动的大量耸人听闻的预测,都未考虑到活跃在非洲各地的众多中国年轻企业家、探险者、作家和旅行者的动机和抱负。比如,有一位年轻女士厌倦了父母压力,决定到肯尼亚做自由职业记者; 一位中国企业家在内罗毕创立一家科技公司;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学生在非洲各城市收集地理数据。这些人到非洲不是为了自然资源。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减速限制了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的抱负,今后到非洲闯荡的人会更多。
虽然如此,这些访谈结果并不能削弱一个事实:中国的经济放缓和对自然资源渐减的需求引起整个非洲的震动。除了近期一个在坦桑尼亚的中国矿的关闭导致3000人失业以外,依赖出口商品的非洲经济的放缓意味着逐渐增加的青年人口有越来越少的工作岗位。
不论如何,中国人在非洲各地寻求物质和非物质的福利,这些人零零散散的经历继续挑战简单的、基于统计数字的说法。一些中国人离开了,丢下锈迹斑斑的机器,与此同时,无数其他中国人才刚刚开始。
翻译:遇安 原文链接:1. www.newyorker.com 2. http://foreignpolicy.com
来源时间:2016/3/25 发布时间:2016/3/25
旧文章ID: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