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永庆: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

作者:来永庆/文 韩雪/译 来永庆/校  来源:外交观察网

      作者:来永庆博士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教授 译自《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季刊》2014-15冬季号

  摘要:本文就透视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紧张局势提供了两种全新的分析框架。一是以围棋做喻;二是以美中权势转移第二阶段立论。以这两种视角观察,当前美中关系和亚太事务中的症结便凸显出来,作者指出了当中的陷阱,并提出了双赢的思路。

   近期,美中在亚太地区发生了很多令人不安的较劲冲突,例如两国军机和军舰在南中国海近距离周旋,两国高官在地区论坛上就争议问题施展唇枪舌剑,以及中国对其海上邻国——日本、菲律宾和越南在领土争议地区所作所为重拳出击。2

  为什么亚太地区会有这么多近乎擦枪走火的冲突?中国是否在外交政策上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势?为什么中国和亚洲国家把他们的领土争端变为一触即发的火药筒?美国是否应该直接地挑战中国领土主张的底线?美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政策是否取得了所预期的结果?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令人费解的亚太地区的制衡与反制衡?

  本文认为,亚太地区近期的冲突大多源自于充满了争议的、不信任和不明智的美中关系。中美关系在环太平洋事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是这一地区所有国家做出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当美中关系陷入困境时,亚太地区的互动注定会不协调的。

  本文以两个分析框架来透视亚太地区的紧张情势和美中关系的实质。一是以围棋作喻。二是以中美权势转移进入第二阶段立论。前者以战略文化的视角来洞察亚太地区当前的互动,并推出了全新的见解。后者解释了美中互动方式的根源。综合二者,本文对当前美中关系和亚洲安全事务及其未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一.亚太棋局

  众所周知,国际事务常常是国与国之间的“游戏”。用游戏术语来描述国家间的互动行为是很常见的。例如中日在钓鱼岛的冲突中不断挑战对方底线的行为就类似于“斗鸡”游戏;3而中越之间一直在有争议的地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越南要求中国撤回油井,而中国方面则驱逐越南船只等等。4

  在更大的视野内,人们可以看到美国以“战略再平衡”重返亚洲,其举动极像美式足球的进攻模式,一波接一波地向终点区(亚太)推进。从另一个角度看,战略再平衡酷似西洋象棋中的招数,用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话来说,美国是在试图阻止在欧亚大陆上出现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者。5

  然而虽然有不同的游戏在运作,但是围棋的博弈对当前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的互动来说,是一个更为贴切的喻比,并且为洞察美中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关系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框架。

  何谓围棋?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棋类游戏之一。6游戏在以19乘19条直线相交的网格棋盘上展开。对弈者轮流落子,围空占地,结局以占地多者胜。跟很多其他游戏一样,围棋是人类战争和冲突的仪式化的替代品。与许多现实中的国际冲突一样,围棋是领土之争。落在棋盘上的石子,可以喻为军事和外交的手段。

  与其它游戏不同的是,围棋开局始于空空如也的棋盘。这种特殊的设计产生了博弈(战争)推进的三个阶段:开局(战争布局),中盘(战斗展开),和收官(打扫战场)。在备战开局阶段,弈者争夺关键的战略位置,以期争取更大的势力范围。战斗大都在中盘时进行,通常会有200左右的棋子落下。最后进入结局收官阶段,双方巩固自己的地盘,封锁各自的边界。

  围棋的意义

  作为战争的游戏,围棋是中国战略文化的一部分。它以中国哲学和中国军事思想为基础,融中国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于游戏。在许多方面,这种游戏是孙子兵法的体现。孙子兵法的战略技巧——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围棋的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划战争的原则——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其次是分化敌人的联盟,最后才是攻击敌人的军队——同样适用于围棋。同一道理,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也在围棋中得以体现和实践。围棋对中国在国际冲突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并且使得中国的战争方式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战争方式区别开来。

  然而,围棋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事务中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7斯科特·布尔曼 (Scott Boorman) 是第一个把围棋和中国战争方式关联的学者,1969年,他开创性地写出了《持久的游戏:从围棋角度解释毛泽东的革命战略》一书。8遗憾的是,布尔曼没有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也没有出现其他有关围棋与地缘政治和军事事务的新作。

  然而,在2000年代初围棋引起了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基辛格的关注。基辛格从本作者的著作《从石头中学习:以围棋博弈掌握中国关于“势”的战略概念》9体验到围棋的奥妙。随即他在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封面文章《美国的任务》里建议美国领导人学习围棋和了解它的文化与战略内涵。自那以后,基辛格常用围棋来讨论中美关系。例如,在他的《论中国》一书中,基辛格借用围棋来说明中国的“现实主义政治”传统,并且从围棋的角度重谈他四十年来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经验。10

  围棋与亚太

  我们可以把一个围棋盘与一张亚太政治版图重叠在一起,并把美中的互动和亚太的冲突用围棋子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在这个国际关系围棋盘上,双方已经交替走了39步,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几个显著的要点。

""

  涵盖全局的游戏:美中关系

  从图1 所示的围棋博弈中得到的第一个要点是,美国和中国的对垒是涵盖全局的游戏。将这两个大国指定为主导棋手不是一个武断的选择。美国和中国是亚太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区域,并日益全球化。他们的关系会影响亚洲地区事务的未来,以及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的政策评估。

  当然人们会问,这个游戏能否有更多方参与?或者说,由另一个强势力量,比如说日本,来取代美国作为与中国对弈的另一方?可惜的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在亚太地区,其他大国,无论是日本,俄罗斯,印度,还是欧盟,都只能是中美借用的变量,他们没有直接操控和主导游戏的能力。其次,就日本而言,应当看到,日本是在美国的保护伞下运作的(姑且不论日本追求正常的大国的努力)。日本的举止,只能是美国棋着的一部分。一盘日本和中国对局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日本能与中国在亚太地区竞争;但它在全球事务中与中国无法匹敌。

  此外,中国对美国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没有其他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有能力和意愿来影响美国,也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亚太地区和美国有如此多的冲突和纠结。再说,美中之间的博弈很容易就会扩大到其他地区,并最终影响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图1中的棋局已经到了中盘。第1到22步可以看作是中美在中国崛起初期的交手。黑子的7、9、11和13步,是美国在接触中国,白子的8、10、12和14步是中国做出的反应。黑15和白16可看作是美中两国在台海的冲突,比如说,1995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

  黑子的17,19和21步,可以被理解为小布什政府企图利用印度来抗衡中国的举动。2000年1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发表在外交事务杂志的文章《发展国家利益》11中对印度的这一看法显然引起了北京的注意。中国迅速采取了措施,以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中国总理朱镕基于2002年访问印度,在各种措施中,中国承诺,将中国和印度的贸易额从当时的约30亿美元,用10到15年的时间增加到1000亿美元(2008年中印贸易额达到了500亿;2012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访问新德里期间给印度总理吃了一颗定心丸,表示中国有充分的信心在2015年达到目标)。12中国人相信,通过增加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交织,这两个国家将减少打战的意愿。在中国和印度边界上的棋子生动地体现了这些平衡行为。通过对18,20和22的棋着,中国在西部地区“挡住”美国渗透的压力。

  黑子的第23步是一个转折点,随后的举动可看作是美中在美国推出战略再平衡政策后的互动。那些围绕着钓鱼岛、菲律宾群岛,和最近在南中国海的棋子可看作是近期的“军事摩擦”。与此同时,在澳大利亚方面也有“小”的交锋(比如美国在澳大利亚达尔文设立了有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的基地,中国也以经济和外交措施拉拢澳大利亚,白棋的28和30步显示了中国的举措)。此外,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11月历史性地访问了缅甸(黑25),中国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白26)。13

  中国周边的战斗

  从图1中得到的第二个要点是,围绕着中国的周边有几个关联的战场。围棋的一个特点是,在每一场比赛中总有多重战场与搏斗。每一个战场都有自己的“活”与“死”的局面。毗邻的战场通常彼此命运相连,相互影响。有些战场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有些则事关全局。对它们要有不同层次的关注和投入。有时候,战场间可能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他们却是同一战争目标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如朝鲜问题,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拉锯战”,钓鱼岛的较量,中国南海领土争端,等等,都可看作是不同的战场和战斗。

  这个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它提醒中国和美国,他们两国是这场棋的主弈者。这对美国尤其重要,因为这超级大国有时忽略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让小国操纵了议程。美国的这一忽略有“让盟国的尾巴摇美国的狗”的风险。14其次,这一看法也提醒中国和美国,这亚太区域内的战略设计,项目运作(战斗),都是美中假手或者与美中相关的博弈。

  其他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可能会觉得把自己定义为从属国是不公平的。然而,如果其中任何国家想做一些雄心勃勃的举动,它很可能会需要美国的支持。从另一角度来看,美国对台湾的防卫承诺实际上在60多年来防止了中国以武力统一的图谋;日美共同防御条约无疑也是遏制中国武力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关键因素;美国在南中国海上的立场,尤其是希拉里·克林顿2010年7月关于美国在南海的利益的声明,在目前和今后都将影响着南海各方的行动。15

  潜力巨大的游戏

  图1展示的第三个要点是关于这个游戏的潜力。如图1所示,这场棋才刚刚进入中盘。不少围绕周边战场的步骤都是“试应手”的棋着。从围棋游戏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一战斗是败着,那么弈手就不应对此战斗投入更多的棋子;但是如果一场战斗是有希望的,那么弈手应该投入更多的军队和资源来赢得这场战斗。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和运筹手段。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大部分的棋盘仍然是开放的。未来的许多战略和战术运筹可以在那些开放区域展开。白子的第30步可以看做中国试图在美国的势力范围内占据立足点。它看起来像一个中国在第二岛链上的探测器。同样的,黑子的第31步可以看做美国一探中国在印度洋上的虚实。白子的第32步,是中国为巩固其在这开放领域的长期态势而做的(补强)努力。

  最后,这个游戏可以扩展到全球范围。事实上,中国的利益即使没有覆盖全部,也是到了世界的很多角落。美中在世界其它地区的竞争已经展开。16美中的互动也会变得更加激烈。

  二.美中权势转移的第二阶段

  围棋把亚太冲突分清理顺。下文对美中关系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作一个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发生的内在因素。这里最关键的变化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权势过渡已进入了第二阶段,两方对对方采取了新的措施,并把这一阶段的典型行为付诸实践。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对亚太的战略再平衡与中国的强势外交行动。

  权势转移

  权势转移是基于一个原来经济欠发达的大国的崛起(大国指在领土,人口,以及许多关键指标上比其他国家大),其转型对现有国际体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冲突(冲突不一定是战争,但有史以来这个冲突都是以战争的方式结局)。因篇幅关系,本文不在这里全面地介绍权势转移理论;17只是在此指出两个要点。首先,权势转移不只是两个强权之间权势平衡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一个潜在竞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因此,大国权势转移关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未来。

  其次,并非所有的新兴大国都能够引起权势转移。18目前只有崛起的中国够资格来挑战美国。中国是有着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传统的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随着中国变得更强大,中国人自然而然地会感到他们可以有更好的东西贡献给这个世界,并且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来修改这个世界。已故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 (Huntington) 对此有最好的阐释: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了中国人更多的自信。他们相信财富,就像权力,也是美德的证明,是道德和文化优势的示范。随着中国变得更为成功的经济实体,中国人将会毫不犹豫地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并会宣扬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比西方和其它社会更为优越。19

  基于以上,和其他更多的原因,随着中国踏上现代化之路并显示了崛起的迹象时,中国威胁论(对美国和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威胁)即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学术界和政策分析家们也理所当然地开始探讨美中权势转移的可能性,这种理论对中国的可适性,以及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应对。20

  权势转移的阶段

  学术辩论是必要的,但本文在此提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权势转移不仅已经发生,并且进入了第二阶段; 再者,这个阶段将持续到2050年左右。21

""

  图2展示了美国 – 中国权势转型的各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至2008年。这两个年头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两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自从中国在19世纪中页衰落,好几代中国有志之士不懈努力以复兴中华。不幸的是,很多人失败了;中国现代化的努力也经历了好几次不成功的起飞。然而,中国在1978年推出的经济改革是划时代的变革。中国在随后的30年于财富和权力发展也是不容置疑的。

  在2008年,北京举办了夏季奥运会。世人对当时那奢华盛大的开闭幕式当是记忆犹新。但对中国而言,那些庆祝活动更多地展示了中国过去30年发展成就,以及中国站到了世界事务舞台的中心的盛事。

  美中权势转移的第二阶段以2008年为起点,它将持续30年甚至更久。为什么这一阶段会经历这么长的时间?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权势的过渡也同样。事实上,德国用了70多年的时间才赶上英国,日本用了40年成为东亚强大的国家。英美之间的权势过渡也花费了逾半个世纪的时间。鉴于中国的规模之大和情境之复杂,中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国需假以时日。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计划,中国领导人正期待着到2050年走完第二步。习近平的“中国梦”计划有两个“百年目标”,中共建党百年的202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的2049年,中共的党纲阐明了到2050年的完成现代化使命的发展愿景。中国的长期规划也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22

  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在美中权势的转移第二阶段里,我们对美中的行为有何期待?本文着重分析权势转移当事国在这一阶段的典型行为。这是现阶段美中权势转移的关键问题。

  根据权势转移理论,在这第二阶段,体系的领导者会对不断变化的权势平衡有更多的关切和不安,并有可能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来破坏和打击崛起的势力。

  与此同时,新崛起的势力可能会变得更为自信、果决和毫不妥协。相比之下在第一阶段,即将崛起的势力由于比体系领导者弱小很多,因而不得不对强者的高压制裁逆来顺受。随着其国力的增强,新兴势力不再愿意不加抗争地屈从于强者。在抗争的过程中,崛起的势力有过早地向体系领导者挑战摊牌的风险。历史充满了这样的故事。由于这些原因,权势转移的第二阶段也是大国“战争易爆发的时期”。

  游戏变局: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

  在1990年代的初期,老布什政府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崛起。然而,世界各地有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使美国忙于奔命(如欧洲安全,中东冲突,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等);直到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美国才提出了一个对策以应付中国的巨大挑战。

  奥巴马政府此举就是美国针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再平衡。从权势转移理论的角度看,这是体系主导国在权势转移第二阶段的一个预料之中的举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之归纳为美国6个关键的行动方针:

  o加强双边安全联盟;

  o深化与新兴大国工作关系,包括中国在内;

  o参与区域性多边机构;

  o扩大贸易和投资;

  o打造一个有广泛基础的军事存在;

  o推进民主和人权。23

  通过这些举措,奥巴马团队旨在夺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与稳定,并驽驾中国的崛起和扩张。

  该做的事,却没做好

  毫无疑问,对美国而言,向亚太战略再平衡是该做的事。但是该做的事情并不能保证可以做对了的。事实上,这一战略实施6年以来收效甚微。很多措施是值得商榷的,有的甚至是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首先,这一战略的主要对象混淆不清。从各个角度看,这一战略虽然不完全是针对中国,但主要是冲着中国而来的。但是白宫方面坚决地否认了这种认定。这一否认无视一个实事:亚太地区没有其他国家有资格受到美国如此特别的战略关注。美国这一笨拙的做法就如中国的古代笑话所讥: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在很多场合里,人们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主导这战略再平衡。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抱有根本歧见,它理所当然地在北京到处碰钉子。但是,美国没有尽力与中国沟通,而是把集中力转向了其在亚太的同盟和伙伴。与同盟和伙伴打交道当然比遏制崛起的中国更为轻松。盟国和伙伴们当然乐见美国关注度的增加。但是这样做,令美国把以这一地区的掌控权移交到了盟友和伙伴手中。这个超级大国竟然成为了一个为盟友和伙伴灭火的消防员,奔忙于亚太各地的“火警呼唤”。这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大失误。

  第三,战略再平衡应该是运用国家全面的外交政策工具。但是在措辞和实践中,它似乎仅仅是一个军事行动。

  第四,奥巴马政府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项目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如能按计划运作,将极大地扩大美国和亚洲国家之间互利的贸易关系。但是这种努力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将中国“意外”地排斥在外和没有成功地收纳日本是两大失误,并使这项工作进展很艰难。24

  最后,战略再平衡有意无意地迫使美国过早地对中国摊牌。事实上,在一系列政策声明中,美国似乎已经放弃了在西太平洋的中立立场,并在中国东海和南海事务上直接挑战中国。最重要的莫过于克林顿国务卿于2010年7月发表的关于“美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的声明。在此之后美国官方的另一些行动,如希拉里克林顿呼应菲律宾对部分南中国海称为“西菲律宾海”,美国副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 (Daniel Russel) 迫使中国对“九段线”下定义,和希拉里克林顿的继任者国务卿克里 (Kerry) 认为中国的领土诉求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美国改变立场的看法。25

  游戏变局:中国的强势外交

  在美国忙于其战略再平衡的同时,中国也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最显著的是中国向“强势外交”的转变。恰逢其时,一个充满自信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中国领入其强势的时代。目前,这一改变已经在行动上,官方宣示,和理论著述中明显地表达出来。这是中国外交政策上一个质的变化。26

  中国的强势行为

  中国的强势行为在下面两个方面具有特别的表现。首先,中国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变得更为直率和自信。最好的例子是在2013年6月两国元首会晤时,习近平送给了奥巴马总统一个“见面礼物”,即“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虽然习近平的建议只有三个简单的要点:1)不冲突2)互相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3)争取合作共赢。27然而,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动给美中关系设置议程。在此以前,中国只是穷于应付美国的举措、压力和谴责,却从未在两国关系中掌握“话语权”。现在,中国决心打破美国的这种霸权。

  其次,中国的强势行为表现在其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上,尤其是对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的重手出击。除了作为权势转移阶段的典型行为之外,中国对其邻国的强势外交背后还有有两个驱动力。首先,中国坚定地认为美国在背后挑唆这些国家挑战中国,美国的战略再平衡政策也给了这些国家增加了底气。因此,北京决定对其有领土争议的邻国采取强硬的措施,同时也以此对美国战略再平衡做出反制。28

  另一个驱动力是中国发展海权的愿望。中共是在2012年11月18日召开的18大上正式地提出了追求海洋利益的宗旨:

  “我们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9

  在2013年7月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推动了这一议程。那次学习的主题是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强调,虽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其决不能放弃正当的海上权益。30

  官方的宣示和中国强势外交的理论铺路

  中国政府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需要调整其外交政策。习近平不失时机地为这一转变做出了关键性的指示:中国应“奋发有为”。31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习近平的新提法是中国在新时代的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王毅同时也表示中国应有“一个与其不断增长的实力相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32

  随着其国力增强和利益的扩大,北京也意识到中国应当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长期以来保持其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政策,并谴责美国在这方面的过度行为。中国的分析家们正在为中国外交提出新的理念,如“有选择性的,创新的,和建设性的干预”来这修改一政策。33

  三.下围棋,还是不下围棋?

  从许多方面看,亚太局势应该是一盘围棋。首先,中国是天然的围棋手,并具有以围棋方式引领亚太事务的能力。其次,美国是在不由自主地下围棋,既然如此,美国还不如认真地博弈这场游戏。其三,围棋提供了一个双赢的思维方式,这对美中关系和亚太地区事务都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对中国而言

  中国的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都是围棋高手。许多中国分析家也用围棋来描述习近平的外交政策举动。习近平的中国梦造势,他对中国军队的重视,他与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大国的外交周旋,他与奥巴马在加州桑尼兰德的会晤,以及其他一些“先手”举措,都被分析家们用围棋的布局用语加以概括—— “习近平为中国今后十年的发展布置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战略格局”。34

  但是,习近平似乎在初入中盘交战时犯了一些错误。因为同时与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交锋,习近平陷入了一个多面出击的战斗困境。这一战法违背了中国分而治之的战略传统,也相悖于围棋和孙子兵法的要义。更有甚者,中国的强势举动迫使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结成统一战线以对抗中国,并把他们“推入美国的怀抱”,这是中国极不希望看到的阵势。35

  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中国显然误读了美国战略再平衡的举措,并错误地指责美国煽动那些跟中国有争端的邻国加紧抗争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中有争议的领土。36这一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国对美国采取过于强势的反应。它同时也增加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信任赤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强势外交。美国一个知名学者就美中国权势转移以及权势转移有关大国在权势过渡第二阶段的典型行为的提出过不同看法。他的研究认为,与强势外交相反,崛起的大国应继续奉行审慎的政策,注重自身的发展,韬光养晦,避免过早地采取强势举措或与体系的主导者摊牌:试想一下,如果崛起的大国终将超过现有体系的主导者,那它何苦要过早地启动对抗而毁掉机遇呢?37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奢侈的条件”去采纳这个建议。它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而且显然时间不是站在中国的一边,因为日本、越南和其他争议方已经实际有效控制着那些有争议的领土近40年,中国等待越久,就越感觉到不可能“收复”那些失地。38尽管如此,中国仍须认真审视其策略,看看自己的领土诉求是否现实可行。

  对美国而言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认为,中国一经表现出崛起的迹象,美国就试图遏制中国。很多美国围绕中国周边的举动,尤其是其战略再平衡,都被中国看作是包围中国的企图(顺便说一下,建立包围圈就是围棋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既然如此,美国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围棋手,并对中国下几步深思熟虑的高棋。此外,美国的国家领导人都或多或少地从《孙子兵法》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应该能够运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来对付孙子的中国后裔。

  下一届无论哪个党执政,美国的战略再平衡政策都可能会延续。如果美国想把所谓的“美国战略再平衡2.0版”做好,美国领导人应该把战略再平衡的重点放在新兴的大国,尤其是中国(而不仅仅是如克林顿所说的“包括中国”)。39

  此外,美国应该遵循围棋的战略把棋子落入中国的围空范围内,并以此作为与中国进行下一轮周旋的新招。这些新的招术应把图1中的黑子11和13步当做垫脚石。用围棋术语来说,美国这些未来的着数会侵消中国的地盘。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这些未来的努力是为了引导中国崛起和发展的方向。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的接触与引导还是持开放的态度的。华盛顿应该在此机会溜走之前积极地与北京交手博弈和正面地影响中国的发展。

  一个双赢的思路

  无论中国和美国在亚太地区下国际象棋还是下围棋,都不是一件小事。国际象棋是一种以力对力的游戏。博弈双方都很注重对不同战斗力的棋子的运作。此外,国际象棋是一种零和游戏,通常只有一个赢家(如图3所示),尽管它有时也以平局结束。这一性质对美中关系的影响是非常有问题的。如果以国际象棋的思维作为指导,中国和美国将寻求一个压倒对方的绝对胜利。其代价将是不可取和难以承受的。
""

  但是,围棋是一种非零和的博弈。当博弈双方都认为都不再有有利可图的或是对对方施以具有破坏性的举动时,并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一局围棋就算结束了。在两个势均力敌的棋手之间的比赛,一般双方都获得相当的地盘,胜者往往只占微弱的优势。如图3所示的围棋完局,胜出的黑方仅仅有三个子的优势。

  在围棋比赛中,双方当然力图消灭对方的部队。然而,大多数的生死博弈都是在局部的战场内,总体的游戏(战争)仍可继续。一边倒的输赢时有发生,但大多数这样的棋局发生在水平悬殊的弈者间。对于水平相当的弈者,难分胜负的对局是家常便饭。

  围棋的这一特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美国和中国是在下围棋,那么中美两国应该互勉:各方力求多得但不必置对方于死地。言下之意,中国应该慎防根除美国和重新塑造一个新世界的诱惑。40对美国而言,华盛顿应该更加重视与北京的接触,而不是用武力去扼杀这个崛起的大国。

  美国和中国是亚太地区两个最强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他们的关系是该地区的事务决定性因素。如果中美能就亚太地区的繁荣(甚至是世界繁荣)取得一致看法,那么所有的国家都将受益。然而,如果两国陷入零和游戏,那么这一地区的各国都要选边站队并承受国际争端的炼狱之苦。

  ——

  1本文是作者的学术作品。文中观点完全属于作者本人,而非代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美国陆军,美国国防部,或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立场。

  2本文作者感谢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专栏作家Keith Johnson (他原来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向本作者就亚太事务提出的极具挑战性的咨询并导致本文的论述。关于亚太地区近来的争端,参看Craig Whitlock, “Pentagon: China Tried to Block U.S. Military Jet in Dangerous Mid-air Intercept.” The Washington Post, 22 August 2014. AFP-JIJI, “Beijing’s South China Sea Claim ‘Problematic,’ Senior U.S. Official Says,” The Japan Times, 8 July 2014. Ben Blanchard, “China Tells U.S. to Stay Out of South China Seas Disputes.” Reuters, 15 July 2014. Chuck Hagel,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Speech at the IISS Shangri-La Dialogue.” Singapore, 31 May 2014. Wang Guanzhong, Lt General, PLA, and head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the Shangri-La Dialogue, “Speech on Major Power Perspectives on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1 June 2014. Kevin Liptak, “5 Takeaways from Obama’s Trip to Asia.” CNN, 29 April 2014.

  3 Harry Kazianis, “China and Japan’s Game of Chicken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Diplomat, 13 June 2014.

  4 Kate Hodal, Despite Oil Rig Removal, China and Vietnam Row Still Simmers.” The Guardian, 17 July 2014.

  5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6围棋约在250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围棋顾名思义是一个以包围为特性的游戏。日本和朝鲜的驻华使节在7世纪的中国唐朝时把围棋带回日本和朝鲜;并把围棋推广为该两国的全国性游戏。日本人把围棋称为“囲碁(Igo)”。朝鲜人把它叫做。西方人是从日本那里接触到围棋并把它称为“Go”,即简略了的“Igo”。今天的超级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国际象棋高手;但是,对付围棋棋手还是无终无影的事。Benson Lam, “The Mystery of Go, the Ancient Game That Computers Still Can’t Win” on http://Go-to-go.net/2014/05/14/the-mystery-of-go-the-ancient-game-that-computers-still-cant-win/).

  7有关围棋的书籍多如牛毛;但是,它们绝大部分只是关于围棋博弈的著述。即使是马晓春的?三十六计与围棋?一书也没有提及战争与政治。本文,和本作者的其他关于围棋的著作,是着重研究围棋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的要义,以及围棋对军事和安全事务思维的影响和关联。

  8 Scott Boorman, The Protracted Game: A Wei-ch’i Interpretation of Maoist Revolutionary Strate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9 David Lai, Learning from the Stones: A Go Approach to Mastering China’s Strategic Concept, Shi.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Monograph, 2004.

  10 Henry Kissinger, “America’s Assignment,” Newsweek, 8 November 2004; Fareed Zakaria GPS for Sunday, 23 January 2011, “Kissinger on President Hu’s Visit”, with embeddable video. CNN.com; and On China.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12. See also a Wall Street Journal feature article, “What Kind of Game Is China Playing?” by Keith Johnson, 11 June 2011.

  11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an/Feb 2000.

  12 See Embassy of India to China, India-China Trade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and Zhao Gancheng (赵干城), “略论中印经贸关系若干问题”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hina-India Trade Relations”) 南亚研究 (South Asia Studies), Issue 2, 2012.

  13在美国积极与缅甸接触的同时,中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缅甸的领导人很清楚,在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是缅甸的切身国家利益。脚踩两只船总比原来只依靠中国为好。显然,缅甸也不愿意完全倒向美国。缅甸的平衡术清楚地表现在其总统最近先后访问华盛顿和北京,顾此顾彼。

  14参见Ted Galen Carpenter, “Conflicting Agendas: The U.S. and Its East Asian Allies.” China-US Focus, 20 March 2014.

  15国务卿克林顿在声明里强调了三个要点:美国1)对南海拥有国家利益;2)支持多边方式解决纠纷;和3)敦促各争执国遵循国际法解决纠纷。“Remarks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t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Hanoi, Vietnam, 23 July 2010.

  16参看以下两文,对中美全球竞争可见一斑。David E. Brown, Hidden Dragon, Crouching Lion: How China’s Advance in Africa Is Underestimated and Africa’s Potential Underappreciated. C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12 and R. Evan Ellis, China on the Ground in Latin America: Challenges for the Chinese and Impacts on the Reg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17权势转移论的创始人是肯尼斯奥根斯基 (Kenneth Organski)。其开山之作出自他的巨著国际政治(K.A.F. Organski, World Politics.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58)。参看 David Lai,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Power Transition. C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11 关于美国与中国的权势转移和亚太冲突的论述。

  18参看 David Lai,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Power Transition (2011) 关于日本,俄国,德国,印度,巴西等大国不能成为挑战国的论述。

  1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

  20关于中国威胁的最耸人听闻的言论当数本斯坦和门罗关于?与中国即将到来的冲突?一书。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7. 有关全面阐述中国威胁论的著作,请参看Herbert Yee and Ian Storey, ed.,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hs, and Reality.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2, Denny Ro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 1996, and Khalid R. Al-Rodhan, “A Critique of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 Systematic Analysis,” Asian Perspective, Vol. 31, Issue 3, 2007.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评论权势转移理论的书。其中最有洞察力的是Steve Chan 的著作:China, the U.S., and the Power-Transition Theory: A Critique. Routledge, 2008.

  21中国的和平发展的承诺和美国对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俢关者”的呼吁是大国权势转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参看本作者著作 ?美国与中国的权势转移?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Power Transition (2011) 中关于美中“握手”和“互换祝愿”的重要意义。

  22参看中共近几次全国大会报告和中国的近几期五年计划。

  2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linton 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A Time of Partnership.” November 10, 2011.

  24由于种种原因(因为过为复杂而不在此细叙),中国被排斥在泛太平洋伙伴的谈判过程。日本政府要求参加谈判。但是,日本国内的反对群体,尤其是农业部门,拖了后腿。他们最大的顾虑是,泛太平洋伙伴的协定将迫使日本把自己严格控制的农业市场向美国农作物开放。这将是对日本的农业经济的一个严重的,虽然不是致命的,打击。奥巴马在2014年4月的最后努力也没能促使日本妥协。参看Charles Riley, “Obama Fails to Secure Breakthrough in Japan Trade Talks.” CNN, 24 April 2014 和当时的其他报道。

  25 Remarks by Secretary Hillary Clinton at the signing of the Partnership for Growth and joint press with Philippine Foreign Secretary Albert Del Rosario, Manila, Philippines, 16 November 2011. Daniel R. Russel, Statement at the Hearing of “America’s Future in Asia: From Rebalancing to Managing Sovereignty Dispute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sia and the Pacific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13 Congress, 5 February 2014. Chuck Hagel, Remarks at the Shangri-La Dialogue, Singapore, 31 May 2014.

  26大部分中国问题分析家都认为中国变得更加自信与强势。哈佛大学教授江忆恩的异议实在是一曲孤鸣而已。See Alastair Iain Johnston, “How New and Assertive Is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Issue 4, 2013.

  27参看David Lai “Doubts on China’s New Model for Great Power Relations.” SSI, Op-Ed, October 2013 对此的评论.

  28中国方面对此已有不少评论.

  29 Hu Jintao, Report to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8 November 2012.

  30Xinhua Net, “Xi Advocates Efforts to Boost China’s Maritime Power.” 31 July 2013.

  31 Chinese President 习近平 (Xi Jinping),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Le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Take Root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Speech at the Meeting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Its Surrounding Areas, Xinhua Net, Beijing, 25 October 2013.

  32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王毅), “Searching for a Great Power Foreign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cision (决策), Issue 1, 2014; and “Embarking on the New Mission of China’s Foreign Affairs,” Keynote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New Starting Point, New Thinking, and New Practice—2013: China and the World,” World Affairs, Issue 1, 2014. Yang Jiechi (杨洁篪, former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The Trend of China’s Diplomacy.” Beijing Review, 10 October 2013.

  33 Wang Yizhou (王逸舟), Innovative Intervention—the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Diplomacy,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and Innovative Intervention—the Birth of China’s Global Role,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Yang Jiemian (杨洁勉), “The Key Areas of Innovation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ing.”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 Studies, Issue 3, 2013.

  34 See马小军 (Ma Xiaojun), “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 (“The New Opening Design of China’s Diplomacy”), 学习时报 (Study Times), 30 December 2013; 阮宗泽 (RuanZongze), “赢得下一个十年: 中国塑造多支点外交” (“Wining the Next Ten Years: China Shapes Multi-Pillar Diplomacy”). 国际问题研究 (International Issue Studies), 23 July 2013; and长江网 (Changjiang Net), “中国外交新布局: 底气, 骨气, 大气” (“The New Design in China’s Diplomacy: Foundations, Assertions, and Orientations ”), 4 April 2014.

  35参看 Lindsay Murdoch, “China’s Maritime Push Rattles a Regio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6 May 2014; Victoria Macchi, “Asian Neighbors Push Back on China’s Claims,” VOA, 2 July 2014; and Howard W. French, “China’s Dangerous Game,” The Atlantic, 13 October 2014.

  36几乎所有中国对美国战略再平衡的分析都是一边倒地持否定的观点。中国官方也公开地指责美国的战略再平衡向美国的盟国发出错误的信息并促使其中的一些国家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向中国挑战。相反之下,美国一再向中国表示,美国欢迎中国的繁荣崛起并希望中国成为现行国际系统的负责任的利益俢关者。在中国周边扇风点火不是美国政策的指导,因为美国知道,在西太平洋的战事会导致中国与美国陷入没有必要的战争。事实上,美国一直在采取措施以防止其盟国误读美国的意图。参看 John R. Deni, The Future of American Landpower: Does Forward Presence Still Matter? The Case of the Army in the Pacific. C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14 并细读其对美国战略再平衡的真正意图的讨论。

  37参看 Steve Chan, China, the U.S., and the Power-Transition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这著作应是自奥根斯基1958年提出权势转移以来对该理论做出最有水平的批评和分析。

  38中国一直认为那些有争议的领土是殖民强权与日本从中国“偷窃的财产”,并坚持中国有权收复这些领地。至于中国能否做到是题外之事,中国从来都是使用“收复”一词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争议中的领土的立场。

  39 Michael J. Green and Nicholas Szechenyi, eds, Pivot 2.0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uary 2015).

  40中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建设一个不同的世界秩序的探讨。参看 David Lai,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Power Transition, 2011, Section on “Reluctant Accommodations”, pp. 86-96.

  来源:外交观察网



来源时间:2015/8/12   发布时间:2015/8/12

旧文章ID:529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