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纪”结束后会怎样?
作者:柯成兴 来源:凤凰网
在新书《美国世纪结束了吗?》里,约瑟夫·奈(观察者网注: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而知名)解释了“美国世纪”兴起的部分原因:1940年代时,唯独美国能响应世界需求,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他以一种运筹帷幄的姿态,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无坚不摧”的“软实力”概念:影响力远比军事实力来得重要,而支配者也未必能成其领袖。他提醒我们说,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曾告诉过他,美国将永远领先于中国:中国也许能夸说自己那13亿人口,美国拥有的,却是70多亿人的才智与好感。
但全球公共产品供应商的角色再非美国独有,一家独大的日子显然已一去不返。过去曾落在美国东海岸一带的世界经济重心如今已向东偏移了5000公里。世界陷入的诸多困境需要全球协作来解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全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或者世界性流行病等难题,美国当然也不能例外。开启“美国世纪”的独特动力经已不在,要想让新的世纪继续属于美国,美国就得成为一个真正的领袖,不能仅仅采取单方面行动。
选择有二。美国可以通过震慑世界来取得全球领导权:它有军队,有科技和经济实力,控制着世界储备货币,还拥有创造力,以及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
或者,它可以通过推动世界进步,进而领导世界。
这两个选择它都曾实践过。问题在于,如果今时今日的美国选择了前者,它还能像李光耀所承诺的那样,继续赢得全球70亿人的好感吗?
厚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也不是什么奇思异想,不过是个经济学原理罢了: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存在的唯一理由,就在于它能向社会提供公共货物。民主政治最可贵的原则之一,就是允许社会选择那些负责、能干、高效且一心为公的领导人。美国《独立宣言》第二大段的主要精神,正在“被统治者的同意”一词。
这是个超越票选的概念。“厚天下之利”惠及了社会上那些不会或不能投票的群体:领袖服务的对象,是受其领导的整个社会。如果这些领导人口惠而实不至,就会被社会淘汰。当我们讨论世界领袖时,着眼点也在国际社会。
中国为世界领导权带来了新话语。随着中国不断推动包括亚投行在内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国的叙事基调亦有所变化:“我们做得还远不够好,但起码我们理解发展经济的艰难处。就算我们没摸对门道(更谈不上引领你们摸对门道),却仍然能体会到那种艰辛。我们在此愿尽绵薄之力帮助你们。”——正呼应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长期政策。这个朴素的想法也许能赢取65亿人心:这些人不住在大西洋的轴心,也从未真正融入过“美国世纪”。
相形之下,如今约瑟夫·奈在阐释“美国世纪”时,是否越来越强调美国的震慑力,越来越忽视美国的推动力?此亦发人深思。
来源时间:2015/8/22 发布时间:2015/8/11
旧文章ID: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