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管控矛盾:「不做减法」「多做加法」

作者:胡若愚  来源:《亚洲财经》

中美关系基本面没有变化。两国正相互适应调整,努力建立战略互信。

2015年上半年,中美关系似乎又一次进入「多事之秋」,尤其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罕见地跳到前台,又是舆论围攻,又是抵近侦察,加剧地区形势紧张,扩大中美矛盾。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甚至提出,中美关系到了一个重要「节点」。只是,这种矛盾和紧张情势依然处于可控状态,而每年上半年多有不顺也属中美关系20多年来的常态,中美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变化。随着习近平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临近,中美会在管控矛盾上加大努力。两国下半年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消极与积极合作,仍值得期待。
   
中美关系基本面未变

中美关系近期止跌反弹的标志,是第七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次年度高级别对话讨论议题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多,同两国先前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峙形成鲜明对比,让外界、尤其是西方人士觉得与心理预期反差很大。在对话之后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甚至用「惊喜」一词形容对话成果。这种低开高走、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是中美关系近年来的一种常态,显示两国正相互适应调整,努力建立战略互信。

根据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定量研究,自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一般在上半年呈现紧张,下半年趋向缓和;而两国领导人在双边或多边场合的会晤,常常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第七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习9月访美做了积极的铺垫。可以预见,接下来几个月,习惯起伏的中美关系将重新迎来一段上坡路。而这种起伏和波动也从未改变中美关系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两国之间的「利空」总是难敌「利多」。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美国国力相对衰落,双方作为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崛起国与霸权国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不过,两国并不会因此陷入不少人担心的「新冷战」。冷战的出现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大国有核武器,二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对抗,三是相互隔离。而中美今天虽有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但不是矛盾主要方面;全球化使得中美没有像美国与苏联那样两个阵营互不来往,而是经济、社会联系愈加紧密,人文交流日益增多。经济依然是中美关系「压舱石」,中美去年双向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正积极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两国人员往来达到450万人次,预计这一数字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两国之间不到20分钟就有一架航班起飞或降落。冷战条件三去其二,中美不会发生「新冷战」。
   
中美缺乏战略互信

然而,尽管中美之间从政府到民间的交流、交往增多,对双边关系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加强,但两国的战略互疑还在加深。由于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中美建立战略互信依旧面临巨大困难。第七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具体成果有127项,清单印了厚厚一本,但与安全相关的很少。中美目前建立90多个工作机制和对话机制,而安全领域的制度性保障还是偏少。

缺乏战略互信,似乎是当前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也是新型大国关系尚未建成的原因。在不少人看来,没有互信,中美就无法合作。的确,从中长期看,互信将有助于合作进一步加深,减少「违约」风险,使双边关系更加可控。不过,从短期看,没有互信,也可以合作。更重要的是,互信可以通过合作来增强,而合作不必通过增强互信来实现;尤其在安全领域,往往先有合作,才有互信。中美目前难以加强战略互信,不妨先合作,再寻求互信,而不能以没有互信为由而拒绝推进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是安全领域的合作,中美可以从消极安全合作开始,向积极安全合作前进。所谓消极安全合作,也可称负面安全合作,即承诺或商定不做什么、防止什么问题。用中国的外交话语说,就是避免「做减法」。而积极安全合作就是「做加法」。以中国努力建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例,其内涵分三个层次,「不冲突、不对抗」是最低目标,属于消极安全合作,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则属于积极安全合作。从中美结构性矛盾看,如果能够做到「不冲突、不对抗」,就是史无前例的成功,体现了「新型」。

实际上,中美已经在这方面进行具体实践,特别是管控分歧和矛盾。去年,中美两军签署建立两个军事互信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即「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2015年5月,美国海军「沃斯堡」号滨海战斗舰在南沙附近海域进行所谓例行巡逻时,遭遇中方「盐城」号护卫舰,美方舰长说,双方根据既定相遇准则进行了「专业」的沟通,彼此表明意图,以防误判。相比以往,这些管控机制有助于双方在海上安全问题上避免误判,防止擦枪走火。中美两军正就避免危险的空中相遇制定安全行为准则,有望在习近平9月访美时宣布达成这一机制。
   
两国共同承担特殊的国际责任

通过「不做减法」,中美不仅可以避免彼此冲突,还可以防止整个地区卷入冲突。这也是多数地区国家的愿望。李光耀曾经说过,「大象打架,草地遭殃」。借助世界和平论坛这个中国首个非官方高级别安全论坛,一些专家学者和前政要表示,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和伙伴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说,围堵中国对美国不利,对其他地区国家也不利;如果中国用实力恫吓其他国家,美国和其他国家也不会欢迎。对此,美中两国都有责任。韩国前外交通商部长官金星焕也认为,要化解地区矛盾,美国和中国应率先采取行动,而不是让地区国家在美中之间选边站队。

在消极安全合作的基础上,中美可以多「做加法」,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反恐、阿富汗和平进程等全球和地区治理问题上展开积极合作。印尼前总统苏西洛在世界和平论坛上说,中国和美国要对世界承担特殊的责任。如果由于误判导致两国之间出现不良的互动,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各国都无法承担中美冲突或者对抗、「双输」带来的代价。中美建设全面、合作的关系,将惠及全球许多国家。这一观点在与会外国前政要中引发共鸣。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也认为,大国对于构建和维护国际秩序负有特殊责任,最好的例子就是气候变化。从不少与会人士的发言看,对习近平访美时与奥巴马就推动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拿出行动,国际社会抱有很大期望。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建议,美中可以合作实现阿富汗的稳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推动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的重要工具之一。他还建议中美在中东和平、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等方面加强和拓展合作,以增进互信,共同为人类福祉作贡献。哈德利甚至说,中美两军可以共同开展应对人道主义灾难、自然灾害、恐怖主义事件以及海上难民、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那将意味着中美积极安全合作达到较高水平。如果中美真能按照国际社会的期望,不仅「不做减法」,还能「多做加法」,不但新型大国关系可成,也将带头塑造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候选人、世界和平论坛秘书处成员。

来源时间:2015/8/5   发布时间:2015/8/4

旧文章ID:515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