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中国列为“假想敌”并非明智选择
作者:曹张 来源:国际在线
刚刚过去的六月对中美关系的揭示甚为深刻。这个月,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了127项成果,涵盖了从中美政治关系到火山地震研究等广泛领域。同时也在这个六月,英国《金融时报》曝出了美国正在寻求应对中国崛起的“B方案”。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特别助理 杰弗里·贝德也撰文讨论,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是否有必要改变对华政策。
在中美经贸达成众多成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当仍然被视为中美关系复杂性的一部分。一方面,中美可以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甚至可以在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合作的领域成为“伙伴”;另一方面,中国崛起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给美国造成的心理不适与日俱增。
这种“心理不适”是否到达临界点?从目前中美关系的互动来看,并没有实际发生,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学者正在增加。有学者认为,过去35年里五届政府关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共识被严重瓦解,人们对美中政策的根本基础失去信心,所以开始寻找新的路径。
这种“心理不适”或者说“失去信心”正是中美关系面临新“敌人”。
贝德等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南海问题推导出“中国外交表现得更加强势、未来中美关系不确定性”等结论。然而,南海并不是中国外交的全部内容,南海问题最初也并不直接与中美关系相关。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一直采取 “接触与遏制”政策。有时偏向“接触”,甚至会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导向国家层面的战略合作;有时则偏向于“遏制”,诸如对华“封锁”和“禁运”。
然而,现在的中国并非1949年时的中国,也并非1979年时的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已经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却依然停留在过去——这种认知上的僵化使美国逐步患上“中国焦虑症”。美国希望中国做出更多改变,来适应美国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需要。这当然不可能,也不现实。
笔者认为,美国有必要自我反思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一味指责中国,并不会带来美国期望的变化。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需谨言慎行,不应该以“麻烦制造者”的身份出现,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造成地区局势朝不乐观的方向发展,这也会给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中美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因此,维护中美关系的良性运转的意义相当重大。贝德在文章中也说,期待继尼克松后第九任总统在面对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中国时,继续建立和维护中美关系。如此说来,有意识地给中美关系树立“假想敌”则并非明智选择。(曹张)
来源时间:2015/7/4 发布时间:2015/7/3
旧文章ID: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