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力量:人文交流稳固新型大国关系
作者:程瑛 来源:新华社
“细水长流”,“播一颗种子”——谈到中美人文交流,很多参与者都会使用这样的比喻。
中美关系已近不惑之年,但焦虑、怀疑、隔阂仍难一时扫清,“修昔底德陷阱”如同一个弥漫猜忌的黑洞。流水之势、种子之力,是否足够?是否来得及?
用外交专家傅莹的比喻,美国正“像一只冲进瓷器店的鹰”,强力介入南海问题。而此时,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与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步启幕,中国将有两位副总理、一位国务委员出现在华盛顿。
在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创立者、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来,人文交流使两国关系“更具韧性、更富活力,得以经受住种种考验”。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方机制协调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几年来美方协调人、副国务卿换了三任,但都同样积极努力。
人文交流已经与战略合作、经贸互利一起,被视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支柱。很多大企业都主动参与其中,人员交流的增速超乎想象。
中美相加,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每天都有1.7万人在两国城市之间飞行。利益如此深度交融,双方关系正处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关键时刻。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中美双方决心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
越是关键时刻,“民相亲”产生的韧性和定力就越发深厚持久,如同滴水终将穿石,如同种子必须发芽。
在刘延东看来,在中美关系中,人文交流既是“探路者”,也是“铺路者”。
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美方创立者、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曾说,要寻找一个古老问题的新答案,书写一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相遇时,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
再过三个月,发现了“鼓岭故事”、与马斯卡廷小镇居民友情深厚的习近平,将展开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人文暖场,故事还将继续。
2015年6月19日,美国匹兹堡,第二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将在此启动。
此前一天,是美国“国家制造日”(National Day of Making)。一年前,白宫在这一天邀集100名创客举行了“创客嘉年华”。
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的两个国家,都将“万众创新”视为潜能无限的发展动力。
这届以“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似乎可被视作序曲——4天后,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与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联袂,在华盛顿开幕。
在华盛顿,刘延东还将出席以“正义与和平”为主题的中美二战合作图片展——她曾在2011年赠给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张照片,内容是上世纪40年代她父亲刘瑞龙所在的部队营救美国飞虎队员的往事。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中美人文交流的一部分。自2014年起,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步举行,为目标具体、不乏争论的“硬话题”,增加了悠长、宽厚而柔软的人文背景。
再过3个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展开他就任以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多个领域,成果已达数百项的人文交流,无疑是颇具温度的“暖场”。
她说,马布里实现了自己的“北京梦”,拥有上千万中国粉丝,还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球鞋品牌。“马布里的‘北京故事’和姚明的‘美国故事’告诉我们,人文交流能够跨越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隔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美人文交流成为机制,始自2009 年春天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访美时的郑重倡议,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回应积极。两国很快达成共识,并写入《中美联合声明》。
自2010年起,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连绵不断,至今已是第六轮。从首轮磋商的13项成果,到2014年第五轮磋商的104项成果,5年共落实成果近200项。
引人注目的首先是青年学生交流,中方有“三个一万”项目,美方则推出“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并设“十万强基金”提供保障。
希拉里·克林顿曾说,她把送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作为优先考虑,这些人文项目有能力影响美国和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没有其他机制可以媲美。
而科技、公共卫生、文化、青年和妇女方面的交流合作,也都有了更高的机制化平台。
这被视作中美关系史上的创新之举——把散落各处的人文交流聚拢整合,突出其民间对民间、文化对文化的意义,拧成新型大国关系中独具韧性的纽带。
在第二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于匹兹堡启动之前两周,在中国东部的上海和西部的成都,48小时的创客马拉松已经用“极限烧脑”的方式,筛选未来可能代表中国创客去美国交流比赛的年轻人。
美国的创客运动,被视作“制造业的群众文艺复兴”,在金融危机之后颇受白宫青睐,从带有技术颠覆色彩的“极客”活动,被期待成为“制造业回归”的助推器。
中国的创客虽然刚刚起步,却因“世界工厂”的产业技术基础而被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走进创客空间,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使创客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风向标。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经理朱文利说,2014年春天教育部国际司曾找几家外企咨询,希望为青年人设计一个大活动,举办创客大赛的想法由此碰撞而生。
此前运行多年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曾经发现和培养了不少中国著名创客,包括以无人机闻名全球的深圳大疆公司的一位创始人,以及深圳柴火空间的创始人潘昊。
朱文利说,今年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将引导创客们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希望通过技术和创新方案解决问题。
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英特尔一直在中国探索并推动创客运动。今年4月启动了“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计划,将在多个城市建立“联合众创空间”,并向大学生倾斜。
智能终端正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创客被包括英特尔在内的科技巨头视为这个新时代的探路者之一。
“能把智能硬件和网络的云端服务大规模整合起来的,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现在大家都在谈云计算,但全世界只有两片云,一片是中国,一片是美国。”杨旭说。为此,英特尔近年来在中国大手笔地投入,创客即是其中之一。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教育部国际司处长陈大立告诉本刊记者,美国是创新大国,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平台为两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切磋交流,给中美人文交流注入了新内涵。
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看来,与美国创客的“离经叛道” “颠覆性创新”相比,中国创客的同质性较强,“大家都做四旋翼无人机”。在创新中,“0到1少,1到1.5多。”
他曾观察中美年轻人在创新中的不同表现——中国人更关注细节,制作精细;美国人虽然活儿糙,但偏重概念的新鲜与“疯狂”,少雕琢,有故事。
他说,中国的创新人群容易扎堆,大学生一个圈子,校友一个圈子;而美国常常是学生、工程师各色人等混在一起、互相激发。
“大家都在探讨,波士顿128公路沿线的衰落和硅谷的兴起,后者显然有更强的文化多元性、异质性。”杨斌对本刊记者说。
对于创客,他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很少抱怨,不等靠要,积极改变,这都是创客文化,比任何问题都归咎于外界因素的心态要好得多。”
在杨斌看来,大学生创业不应是机会创业、生存创业,而应是科技型创业。其主旨不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与科技相结合的领先性创业才可持续。
“要训练他们对某个领域向纵深钻研的兴趣,不宜过多过早聆听市场的声音,反而应有一些‘理想国’的精神。”他说。
以华盛顿为首站,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中美二战合作图片展,将在年内巡展美国多个城市。
这个主题为“正义与和平”的展览,旨在纪念70多年前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两国的浴血合作。
刘延东对于这段父辈的传奇非常珍惜。2011年访美期间,她曾出席全国友协创作的纪录片《飞虎情缘》首映式,今年3月又出席了“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开园仪式,并会见美国飞虎队老队员等代表。
据张和强介绍,这个展览共分为四部分:中美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国英雄、中美军民情、向友谊致敬,一共23块展板。
他说,这个展览的主旨在于,表明中国人不会忘记二战时得到的帮助,同时也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这段历史。
2014年对外友协举办过一个图片展,主题是“向友谊致敬”,展示了上世纪40年代中印缅边境一些美国士兵和中国百姓互动的老照片。
张和强说,今年的主题最初是“为了和平”,后来加上了正义,“一则说明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是正义的,二则强调未来的中美关系要基于正义和道义的基础之上。”
他介绍说,全国友协注重推动地方政府的交流,1979年中美建交后即开始和美国建立友好城市,2011年开始举办中美省州长论坛,2014年中美友好城市大会首次举行。
“我们每年接待多位州长、市长等来访,创造机会,让美国政府官员和老百姓了解中国。”张和强说,全国友协还会帮助嫁接中美双方的商业机会,“当大家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分你我了。”
他认为,老百姓互有好感很重要,“全国友协所做的民间外交,就是人与人的交往。”
2015年初的香奈儿春季时装展示上,一件五颜六色的拼布长衫,吸引了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美大处处长陈春梅的注意,她联想到一位朝鲜族拼布大师金媛善的作品。
受文化部派遣,包括金媛善在内的108位中国民俗艺术家,参加了2014年6月至7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
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持续两周,中国手工艺者们教当地民众剪纸、放风筝、打太极、唱民歌。
据史密森学会统计,这项活动直接参与者达100万人,经由媒体传播,估计在美辐射超过4000万人。
“选择民俗艺术家时,我们不只看手艺,还要看他会不会交流,有没有亲和力。”陈春梅说。
她曾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常驻多年,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文化艺术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障碍。当中国优秀文化呈现在外国观众面前,当人们怀着敬意起立鼓掌,那是最让人从心底感到骄傲的时刻。”
1999年,中美关系遭遇困难。当时,包括三星堆文物在内的很多中国珍贵文物已运送至美,策划多年的西雅图“千古遗珍:中国四川省古代文物精品展”即将开展。
当时主办方曾担忧出席开幕式嘉宾的人数,但是最终,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多位美国国会议员,以及包括波音公司、微软公司总裁在内的政商文化界人士数百人到场,场面盛大。
“看到中国文物时,美国人非常震撼。那一刻,感觉整个氛围都有了变化。”陈春梅说,“文化就是这样,能在两国关系的艰难时刻发挥特殊作用。”
文化交流也可以纠正偏见。文化部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连续四年举办了中美文化论坛,在去年那场名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的学术研讨会之前,美国学者一直认为,中国在引进西方书籍方面有诸多限制。
通过论坛他们才知道,中国人翻译的国外著作数量,远远超过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肯定第一时间翻译,数量和水准大大超出他们的想象。
由于美国没有统一管理文化事业的政府机构,所以中国文化部只能同美国各类文化机构开展多层面的合作。
“在联邦层面,我们会和联邦资助的机构合作,比如史密森学会、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陈春梅说。
文化部也会与有影响的私人文化机构合作,比如林肯中心、大都会博物馆。
“我们会争取和这些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有机制才会定期去做,而不是想起一出是一出。”陈春梅说。
她告诉本刊记者,到美国演出的大部分短期巡演艺术团体,因场租、差旅费、宣传费成本高昂,整体看来并不盈利。
比如,2015年中央芭蕾舞团将应邀参加林肯中心的7月艺术节,林肯中心负责接待、宣传,也会给演出费,但这些不可能抵消包括旅费在内的所有支出。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雅艺术团组出国巡演,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为了传播推广本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所以这类活动都会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赞助。”她说。
陈春梅认为,美方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愿望很强烈。“我们急需一大批有能力走出去的艺术家、团组和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参与进来。”
这种情况下,走出去的演出活动寻求与美国相关机构合作,依托他们的宣传平台和营销渠道,也显示出其重要性。
“文化交流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要达到心灵相通,通过艺术让人产生共鸣。”她说。
这位长期从事文化交流的官员认为,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文化交流,在美国人心里播下一粒种子。美国有许多汉学家,往往是因为某个契机接触到中国文化,引发了兴趣,最后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
“播种子,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规律,找对土壤气候。不能想当然。”她说。
来源时间:2015/6/19 发布时间:2015/6/18
旧文章ID: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