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洪流下的中美台三角关系
作者:读家 来源:新浪微博
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种种迹象似乎都显示,有“不沉的航空母舰”之称的台湾已不能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般在中美之间轻易卷起千层浪。当前中美两国的互动之中,台湾问题不仅越发偏离中美两国冲突的核心,其热度更逐渐为经贸、南海等议题所取代。即便如此,细察2016年台湾大选在即,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于5月29日开启的美国之行,中美台之间的微妙互动其实依然可观。
“我不是来面试。”蔡英文5月30日在洛杉矶举行的台侨晚宴上这样说。然其此次赴美频会美官方政要,已引得北京与华府双重关注。其实“面试”也好,“述职”也罢,不同文字表述之下的真实目的如出一辙。蔡英文真正想求得的,断然不是美国作为台湾的“民主伙伴”。以仰攻大位为平生终极目标的她两次造访美国,无不传递出浓厚的“美国寻梦,照亮小英”况味。在北京及华府一再就其此行表示“高度期待”时,台湾问题仍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存在且更加突显,并让人们希望追本溯源,从历史当中去挖掘中美台三者间关系的变动、流转。
生于动荡的三角 有名有实
相当长时间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双边关系发展与交涉的争议焦点,三者间的亲疏冷热更一直为外界所津津乐道。早在1948年冬,伴随国民党“大势已去”,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就已开始考虑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并作出诸多设想,甚至有意尝试将台湾与大陆分离,以便“不让台湾、澎湖落入共产党之手”。虽然此后美国也再三权衡,希望设法促成台湾从中国“脱身”,但从现实来看,自1949年中共建政、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台湾问题仍作为那段战争风云过后的遗产困扰中美至今。
针对中美台之间这样一种复杂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迪特默(Lowell Dittmer)首次将博弈(Game)概念引入“战略三角”论述中,或许能够为人们旁观中美台关系提供思路。该理论曾为解读七十年代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演化提供了依据,其考虑到三者相互间关系友善或敌对倾向,将三角关系划分为:三个行为者彼此之间都表示友好的“三边家族”型(Menage a trois);其中一个对其余二者表示友好,而其余二者却相互敌对的“罗曼蒂克三角”型(Romantic triangle);两个行为者之间是友好的,但是他们都对第三者表示敌对的“结婚”型(Stable marriage)以及所有三者彼此之间都是敌对的“三方敌对”型(Unit-veto)四种。在中美台三角互动之中,矛盾主要体现在中美以及海峡两岸之间,而美台关系则与中美关系呈现此消彼长的逆相关性,且以一些有代表性的时间为节点,极具阶段性色彩。
1949年至1972年中国大陆同美国正式展开接触前,三者大抵维持了“结婚”型状态,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美台外交关系的存在,以及中美、两岸因意识形态等原因造成的对立迟迟难以消弭。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军事层面对其予以支持。此时的台湾,作为美国远东政治指挥棒指挥下的“不沉的航空母舰”,不仅是美国遏制中苏的战略棋子,更是对岸共产党政权必须提防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多维新闻
只不过,虽然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Truman)在其声明中明言,“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并有意让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等离岛,固守台湾本岛,以台湾海峡彻底与大陆隔绝。但一向视己为中华正统统治者的蒋介石,为维护中华统一,对美国这一建议予以严词拒绝。仿佛心有灵犀一般,作为蒋介石老对手的毛泽东突然下达命令,一时之间福建沿海解放军万炮齐发,掀起了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且令两大阵营动荡不已的“金门炮战”序幕。从那一天起,金门地区的炮战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式,一直持续了21年,但这确也使得两岸关系并未如美国所愿那般彻底割裂。
尔后,伴随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联中制苏”战略需求的与日俱增,中美出于共同利益不断靠近,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华,其尚未走下飞机旋梯便急忙向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动伸手的一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这样一次被视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以及之后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虽未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但中美关系的“解冻”对于中美台关系的影响却显而易见,而至1979年中美正式确立外交关系、美台断交前,中美通过一系列渠道进行互动并从幕后真正走到台前。
曲折前行 渐入有名无实之境
以1979年中美建交、美台断交为重要节点,中美台关系进入新一轮波动期。“上海公报”发表之后,1978年12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与中国签订“建交公报”,确立将相互承认,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在建交协议中重申双方同意“上海公报”的原则,并认同中国的宣示——中国仅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次年卡特邀请邓小平赴美访问,又进一步承诺于年内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所谓的“断交、废约、撤军”三条件。
不过,虽然美台断交,但为继续维系同台湾之间的关系,美国国会仍于1979年4月主导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以创造性的模棱两可的用语重申美国对台有协防“义务”。中美交流渠道的畅通、美台联系尚未完全隔断以及两岸的相互敌视,令中美台之间越发呈现出一种“罗曼蒂克”型的三角关系,并且这样一种情状大抵延续至1987年。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并于当年11月2日宣布开放大陆探亲,这使得长达三十多年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成为两岸关系从冲突走向缓和、终止敌对走向互动的最大转折点。且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解冻,三边关系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的一段时间,台湾相继成立国统会、海基会、陆委会等部门,而大陆方面则以成立海协会予以积极回应,两岸隔断数十年的联系循序回归正轨,这一时期的中美台关系基本属于“三边家族”型。
然而,在此关系维持数年之后,如此良好互动亦遭波折。1995年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访美使得两岸关系再受重创。因不满李登辉此举,当年3月大陆对台试射飞弹,6月海基会、海协会二次会谈也因此推迟,两岸关系迅速跌至谷底。美国以维护台海安全为由,派出航空母舰群前往台湾水域,令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1996年4月台海危机解除前,大陆与美、台的同时“交恶”,使得三者关系“结婚”型色彩越发突出。
多维新闻
此轮台海危机过后,中美均从中看到了缓和关系的必要,1997年及1998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实现中美首脑互访,尤以克林顿在上海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支持”政策,让中美台关系再度回归以美国为枢纽的“罗曼蒂克”型。中美关系转圜的同时,两岸的敌对也逐渐趋于缓和。当年10月应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邀请,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展开在大陆的“融冰之旅”。至2002年8月陈水扁政府提出“一边一国”主张前,中美台关系大致维持在“三边家族”型。
陈水扁政府2002年8月抛出“一边一国”论和“公投立法”论,迅即引起轩然大波。这不仅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创,从美国角度来观,因考虑到同北京方面有过的承诺与默契,这样一种公开制造“两个中国”的论调也令华府大为光火,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罕见地直接公开点名反对台湾领导人意图片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言行。台湾至此被中美孤立,虽然期间仍有台湾学者谈论“三边关系”,希望台湾做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点,但明眼人已看出,三边关系至此只能停留在谈论阶段,渐入有名无实阶段。
三角关系 名实皆亡?
民进党八年执政过后“绿地变蓝天”,国民党2008年重回领导地位。马英九政府执政后在对外关系方面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台美关系,此外在两岸关系上也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并着意在尊重“九二共识”的基础之上,寻求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共同维护台海稳定。包括三通、直航、开放陆客来台、两边高层互访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等一系列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倡议,均在此阶段提出甚至是落于实处。也正是因为这些,中美台之间“三边家族”型的特质愈加突显。
从历史沿革来看,中美台三边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更准确来讲,这样一种三角关系从来都不似中美苏三角关系那般对称。如果说中美1979年1月1日建交之前,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美台外交关系尚存以及中美的交恶,台湾能够在中美互搏之中占据要位,但伴随中美建交,除中美双边关系、美台非官方关系以及两岸关系之外,所谓“中美台三角关系”其实已不复存在。台湾已从中美台三角关系的框架中被降级,台湾问题也只能留待中美双边关系的框架内去处理,“三角”因缺一极而成为历史,名实皆亡。虽然蔡英文去年高调宣称“民进党明年只要胜选,北京也会跟着台湾的形势跑”,但从现实来看,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提升,不只北京,华府亦不认为台湾可以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轴,或甘愿再被台湾牵着鼻子走。
详观蔡英文此访美国期间,不谈“两岸”,反着意点明“中国-台湾”(China-Taiwan),这样一言欲拉平中美台愈益失衡的非等边关系之意可谓明显,只不过这样一种努力能否成功,恐怕还要待时间去检验。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岸关系发展走向愈加明显,中美台三者间的纠葛不仅在历史事件中得以体现,同时也会在历史事件的推动下不断前行。
来源时间:2015/6/8 发布时间:2015/6/7
旧文章ID: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