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根:中国外交话语要保持合理的“难懂”?
作者:马云根 来源:共识网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志洲,对澎湃新闻发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张锋博士的文章《为什么中国的外交话语这么难懂?》,发表了感想“还是让中国外交话语保持合理的“难懂”吧”。社会强调知识的自主性,也更看重学者的公共责任,对于中国的学者如此,实难理解。其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典型的八股,一通辩证法式的解说,让人不知所云,只能对后半部分的论点表述我的观点,即其文中列举“事实上,中国外交话语的“难懂”问题,涵盖更多需要分析与辨别的因素,在此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简要探讨。”
文中“其一,中国外交有一套话语体系,宏大叙事与综合整体性话语是其一大特点,但也只是中国外交整个话语体系的一个部分。”
“中国外交有一套话语体系,宏大叙事与综合整体性话语是其一大特点,但也只是中国外交整个话语体系的一个部分。”这没错。但是,如果你不是要建立一套新的国际秩序,就需要在原有的国际秩序里,用通行的语言和规章处理。那是国际组织,参与者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不是中国的地方政府。首先应是参与者,其后才能变成改变着,再考虑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就更要用易懂的话语了。
文中“其二,中西外交话语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背后是中国与西方在整个文明冲突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但这不是中国外交话语“难懂”的充分理由。”
“实际上,西方政要越来越地喜欢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而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典型中国思维方式,绝不比原则性的、具有宏大叙事特点的中国外交话语易于理解。”文中也提到西方国家的政要引用中国名言警句,以此来证明中国文化传统思维并不构成西方人理解上的障碍,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尊重他国传统文化,和赞同他国传统文化是两回事,那是外交的手段之一,也可是礼仪的一部分。思维的差异体现在条约和规章上,价值观的出发点上,而非客套的寒暄。当全球一体化时代,文明就只有文明与不文明之说,而非是文明的冲突,外交话语应体现对所签订的国际公约的承诺上。其外交话语难懂,则表明是对现实状态所使的权宜之计,国家的信誉受损是必然的结果。而非是“西方人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往往超过了文化差异的范畴,而猜测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与意图。这就不能怪罪到中国文化思维的模糊性、综合性与整体性及宏大叙事等特点上来”。
文中“其三,在习惯于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视角下,崛起的中国需要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合法性自证。”
文中“外交话语的模糊性或非明晰性,既有文化思维上的原因,也有政策灵活性与比变动空间的考虑,含蓄、委婉甚至“打太极”都属于常态,是各国外交话语的共性,不唯中国如此。”中国确实如此,但国外的政府则要面对在野党的质询,日本安培的政策就在国会被在野党追问,美国奥巴马的伊朗政策,竟然被共和党给伊朗政府去函搅局,国外政府不是那么容易取得模糊的政策。
例如,美国对于“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中日发生战争它是否选边协助日本”的表态就很模糊,这只是被军事专家们搞乱的问题,中日如果发生战争是个先确认责任方的问题。美日安保条约的规定,非常明确,就是钓鱼岛受到外国攻击,而非日本从钓鱼岛对别国攻击,所以,当我们武力进攻收回钓鱼岛时,安保条约一定生效,这是个再明白不过的问题。
西方学者对中国外交话语 “难懂”的抱怨,根本上说是在一个仍然由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时代,意图让崛起的中国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合法性自证。因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基础是当初的革命外交的传承,目前,还没有解决,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取消,可国际人权公约我国又签署了,这就造成了对侵犯人权的独裁国家,理论上我们按照我国的外交政策,仍然可以与之交往和贸易。
文中“其四,中国外交话语还需更多反映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思维。”
“中国外交话语还需更多反映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思维”。这是句正确的不能在正确的话语了,问题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目前的困境是,错位观让外交的话语落入自己的陷阱。几种政治生态唯独中国有特色,1.社会政治是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如美国。2.社会政治是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是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如北欧。3.社会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如北朝鲜。4.社会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如中国。北朝鲜自我封闭,可以忽略,1和2在政治上都是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都会与之相符。唯独中国采用了从逻辑上无法正确的形式,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却采用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充分竞争。竞争必须遵守自由的规则,而自由的规律则是偏向于现代化的。这个规律就是普世价值观,常常被认为是西方势力试图颠覆他国政权的方式,但这个无法支配又无孔不入的文明,只能不断排斥,却又因为全球一体化经济的紧密,而必须依赖于这种文明。这就是关键,我们不得不承认普世价值观的现实,但又要在社会制度上加以抵制,外交话语的难懂成为必选,在这个社会生态没有理顺的情况下,“难懂”就成为权宜之计的合理。
“难懂”是中国落入自己的逻辑陷阱造成的,是海外与国内的学者们顺势而为、推波助澜、包藏私心的结果,说难懂是合理,真的可以吗?
来源时间:2015/5/31 发布时间:2015/5/31
旧文章ID: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