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的“亚洲方式”是新型国际关系基础
作者:樊大彧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昨天举行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表示,冷战结束后,亚洲国家在推进区域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为正确处理国家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相关报道见03版)
“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昨天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对“命运共同体”理论作出了全面阐述。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昨天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命运共同体”理论作出了全面阐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在历史上是个地理概念,其现实内涵的复杂性超过其他任何大洲。亚洲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约六成,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同地区的价值观差异大,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大。亚洲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新未来,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
何为“亚洲方式”?习近平在昨天的演进中做出如下定义:“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其实,“亚洲方式”不仅是中国领导人对未来愿景的描述,也是对亚洲各国过去实践的总结。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西方主导的全球殖民体系逐渐瓦解。70年来,亚洲国家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冷战结束后,亚洲国家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从猜忌隔阂到互信认同日益增多。70年来,从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到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刻,再到抗击印度洋海啸和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亚洲各国人民守望相助,正在逐步迈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经过多年的实践,以亚洲方式打造的命运共同体,目前已初具雏形。中国积极构建亚洲自由贸易网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有望于2015年完成。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共同致力于在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而随着亚投行的设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南亚、中亚和西亚等亚洲其他部分,也将在循序渐进中获得共同发展。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显然不止于经济领域,还包括地缘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而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是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提高亚洲人民共同福祉的基础。
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各国平等,反对强权干涉,支持合作共赢,反对零和游戏。具有“包容互鉴”、“尊重发展道路多样化”等特点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实践,既是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对全球治理的完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和平,中国大力推动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路径,也将成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
来源时间:2015/5/9 发布时间:2015/3/29
旧文章ID: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