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时代的美国霸权终结
作者:孙兴杰 来源:腾讯《大家》
希拉里宣布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之后,迅速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关于她的各种消息或评论,在社交网站呈现出刷屏之势。希拉里的出位,导致“后奥巴马时代”提前来临了,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希拉里对2008年一箭之仇的报复,虽然她能否在2016年入主白宫犹存悬念。
诚然,希拉里确是美国政坛明星,但是大家似乎都忘了,现任总统奥巴马还在白宫干活呢。而且,就在希拉里大放异彩的时候,奥巴马也为“奥巴马主义”增添了几样有价值的遗产。虽然已被冠以“跛脚总统”的名号,奥巴马却做出了前任们都没有成功的大事情——与古巴关系正常化,签署伊核框架性协议,为美国的战略再平衡创造基础条件,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迂回战略。
【奥巴马解决“历史难题”】
2014年年底,美国和古巴突然宣布双方关系正常化,举世震惊,在那个时候,人们才发现这两个国家已经秘密谈判了18个月。2015年,美洲峰会上,奥巴马与劳尔·卡斯特罗实现了历史性握手,而美国国务卿克里和古巴外长布鲁诺•罗德里格斯也举行了会谈。这是57年来两国首次举行的高层会晤。虽然想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还需要很多轮谈判,而且两国对立日久,积怨较深,但两国关系的解冻与和解,仍可视为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标志着冷战在美洲地区的终结。
美古之间的对立是冷战的产物,也是美国的战略负资产。其实,卡斯特罗并不能算是苏联阵营的坚定支持者,但华盛顿的政策失误,让古巴成了美国在拉美的一颗钉子,而古巴导弹危机更让两国关系进入难以化解的仇视状态。美国为了拔掉这颗钉子使尽浑身解数,但卡斯特罗还是牢牢地把握着古巴政权,从艾森豪威尔到小布什,美国总统们都没有找到与古巴相处之道,除了制裁还是制裁。
古巴,作为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国,与美国是近邻。如果两国关系正常化,古巴可以成为美国与拉美、南美国家合作的桥梁。而两国的激烈对峙,反倒让古巴成了拉美地区反美主义的领袖。要知道,菲德尔·卡斯特罗在拉美左翼政党中还是比较有号召力的,此前他也是拉美地区反美“铁三角”的有力支点。卡斯特罗的号召力,加上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在拉美地区曾掀起过一阵不小的风潮。
美古关系的对峙,不仅让美国在外交上陷入被动,也不利于美洲一体化。美国对古巴使用的严厉和僵硬的制裁,不仅让拉美国家不服,也让欧洲国家不满。如果美古继续对峙下去,那么古巴依然可以成为掣肘美国的支点,尤其是在大国竞争日渐激烈的时候。奥巴马抓住古巴和拉美出现的新变化,迈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决定性一步。
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已经全面掌权,虽然是兄弟之间的权力交接,但是执政理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起哥哥来,劳尔算是改革一代。在苏联解体、世界经济迈向自由化市场化,直到互联网的兴起,被孤立的古巴迎来了不得不为的改革时代。外部,在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去世、石油价格暴跌的背景下,拉美左翼势力也开始回潮。凡此种种,都为美古关系的解冻创造了条件。
美古关系的解冻,虽然无法与当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相比,但其历史意义依然不容小觑。美洲一体化也会因美古关系的改善而向前迈进一步,美国周边外交的一个空白点也随之弥补。笔者有位喜欢旅游的朋友说,如果美国和古巴关系正常化了,从迈阿密出发的游轮将会首选古巴作为目的地,大批的美国人也会到古巴度假。
美古关系的改善虽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足以说奥巴马是有“历史感”的领导人,着力于化解美国外交中的“历史性”难题,伊核问题也是如此。
在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台之后,美伊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转机,伊核谈判也达成了框架性协议,并朝着全面协议迈进。从1980年美伊断交之后,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而且时常会呈现出准战争的趋势,伊朗还曾经俘获过美国的无人机。2003年,伊核问题浮出水面,持续12年无解,更是雪上加霜。奥巴马之所以要冒着得罪以色列的风险与伊朗缓和关系,其核心是想以美伊关系为支点,撬动整个中东局势,为美国从中东解困创造条件。美伊关系只是美国的中东政策调整的一个缩影,这意味着,美国可能不再卷入到教派冲突中去,也不欲再对中东进行民主化改造。毕竟,中东的教派纷争近乎无解。
当年,奥巴马在出兵叙利亚问题上犹豫再三,也是聪明之举。但也因为如此,美国得罪了沙特。沙特是推翻阿萨德政权的急先锋,曾多次批评美国行动迟缓,没有将阿萨德拉下马。面对也门的剧变,沙特不想“重蹈覆辙”,让也门变成第二个叙利亚。美国虽然不会参与到空袭也门的行动中来,但是也会给沙特政治和情报的支持。
美国将维护中东秩序的任务退还给了中东诸强,但是这些强国还没有学会怎么友好相处。沙特和伊朗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美国“代理人”的角色,但是这两个代理人互不买账,斗法不断,往往导致恐怖组织渔翁得利。因此,奥巴马下一步的目标,可能是撮合沙特与伊朗的关系。如果两国再次成为美国的盟友,那美国在中东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战略再平衡与国际秩序变革】
奥巴马曾自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但在卸任之后,在给他的评价里,会有“再平衡总统”或“太平洋总统”的论定吗?就“太平洋总统”这个称呼而言,奥巴马做得并不够成功。
目前,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到了关节点,但成效并不明显。连新任的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都有些着急了,公开表态说希望尽快达成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谈判,否则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就会被边缘化。这一不合身份的表态,至少证明,对于美国来说,亚太的安全与中东或者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区别,甚至,TPP与美国的安全地位紧密相关。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想实现这个“战略再平衡”,结束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两场战争,将美国的力量和资源转移到亚太地区。但是,这一战略推行得并不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东、欧洲等地牵扯了美国的注意力。
“战略再平衡”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战略收缩,所谓平衡,其首要含义是实现资源与目标的平衡。在小布什任内,美国过度扩张,还因为两场战争而负债累累。在国内,两党之间也在财政、减税等问题上斗争不断。在某种程度上,奥巴马扮演了当年尼克松的角色,他们都努力地平衡美国与盟友之间的义务分担,向盟友转移更多的地缘政治责任,以期美国可以成为离岸平衡的霸主。
在中东地区,美国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脱身”,“平衡”这样的角色,但对抗在另一方仍然存在。美俄之间的对峙,似乎又让人嗅到了冷战年代的气息。可以预见,在奥巴马卸任之前,美俄关系很难再次重启。在对俄外交方面,美国希望欧盟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有评论家指出,欧盟对俄罗斯的绥靖政策让美国越来越难以忍受。现任奥巴马欧洲事务顾问查尔斯•库普钱就说过:“如果欧洲国家仍然满足不了美国的期望,那么跨大西洋关系将付出巨大代价。事实上,欧洲有可能从美国的地缘政治雷达屏幕上悄然消失。”
美欧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冷战体制下的策略——欧盟的安全主要依靠北约来保障,美国又是北约的主心骨,于是,越来越多的北约国家削减防务开支,将安全交给美国。但是,随着时移事易,欧美之间的外交理念分歧越来越大,欧洲倚重规则,美国更相信实力。同时,经历过二战和冷战的一代慢慢老去,布热津斯基、基辛格这一代人会认为美国的外交需要以大西洋共同体作为基础,欧洲老一代政治家也会持有此论。但是欧盟和北约的东扩破坏了这一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中东欧国家在对俄罗斯制裁的问题上态度不一,便是例证。很多事实都表明,冷战期间,美国非常倚重的大西洋共同体正在渐渐淡出历史。
美国的霸权,是围绕欧亚大陆展开的,而现在,这个大陆的秩序正在进入深刻的变革与调整时期。美俄对峙变成了美欧与俄罗斯的对峙,欧盟的大国尤其是德国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能不能承担起美国所期望的责任,还需要观察。
在中东地区,美国放手让沙特、伊朗等国发挥大国的角色,希望中东地区形成新的均势局面,美国就可以不用花费大量资源用于伊拉克“建国”。在一个没有国家传统的地区,“建国”是黑洞。
亚太地区的是美国想“要回来”的地方,但亚太秩序的调整更多的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美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竞合关系。两国之间的经贸密切,形成了金融领域的“恐怖平衡”,不合作就是两败俱伤。另外,两国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合作能力方面,比如,能不能提出为各国接受的合作议题和方案。TPP、一带一路、亚投行、亚太自贸区等等,就是基于这种角力而提出的策略,而这些合作方案之间的竞争,无疑会重塑亚太秩序。就中美之间而言,基辛格、库普钱这些外交学者都建议,美国要迈出意识形态的藩篱,与新型大国合作,管理这一次全球秩序的变革,而防止再陷入“意识形态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的黑暗时代”。
虽然奥巴马的“软弱”一直是共和党人批判的焦点,但是在这个世界秩序大转折的时期,在并无成例可参考的前提下,奥巴马所进行的“再平衡”战略,顺应了这场转折,为美国迎接更大挑战提供了回旋空间。本质上,无论是以软弱还是强硬示人,美国总统都是霸权的护持者,孤立主义也是一种蓄积力量的方法。
当奥巴马卸任之后,无论同为民主党的希拉里当选,还是共和党的总统上台,可以肯定的是,她或他都会沿着既有的平衡战略,展开美国的霸权护持政策。
来源时间:2015/4/21 发布时间:2015/4/21
旧文章ID: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