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兴:2015访美日记(二)

作者:周志兴  来源:共识网

    2015年3月30日

  晚上11点半,波士顿万籁俱寂。

  这里的温度比北京稍微凉些,小风吹在身上还有点凉。但是天空的星星明明灭灭的,告诉我这里空气的质量极佳,吸一口凉凉的似乎有点甜味的空气,人顿时清爽了许多。

  刚刚和王缉思先生聊完天。这似乎是另外一种呼吸,填充营养的呼吸。我送缉思先生和夫人到酒店门口,看着他上了王开元的车,睡意顿时袭来,打着哈欠回房间路上,我对太太说,这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啊,总算是完成了。

  我知道,还有一篇日记要写,这么多事情,怎么写啊?

  缉思先生是当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际问题学者,也是我经常请教的先生。他的博学、平和,一直是我非常佩服的。最近几年出国,我坚持常常写日记,居然也能编出一本书来,出版社希望我找几位专家写几句推荐语,我冒昧地找了缉思先生,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结果,另外四位学者的推荐到了,缉思先生的却迟迟没有动静。正在我心里有些焦急的时候,缉思先生的邮件来了,写了长长的好几页。原来,他尽管远在美国出差,还是通读了全书的十几万字,仔细地看出了许多问题,例如说,傅立民是前助理国防部长,不是国防部长助理等等,最后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爱咬文嚼字,请勿见怪。愚以为,细节不准确会影响书和作者的声誉,所谓“魔鬼在细节中”。建议你请专家再仔细校对一下境外地名、人名、头衔、时间、事件等等,尽量减少差错和可能产生误解之处。我没有细看,特别是美国以外的部分,就已发现不少,猜想还会有一些其他纰漏吧。谨此,祝好!”

  特别是最后署名是:“缉思敬上”,一下子让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一个比我年长许多的大学者,这样认真为我修改小毛病,这样礼贤下士,让我学到了很多。哦,要补充一句,其实我也不是“士”。

  这次能够在波士顿见到缉思先生,也是偶然,早晨,哈佛大学的陆伯彬教授约了我和太太在教授餐厅早餐,席间告诉我,缉思先生周三要到哈佛肯尼迪学院讲课,我周二离开哈佛,很遗憾失之交臂,就给先生发了一个微信。缉思先生很快回复了,说,下午到哈佛,但是有重要会见,就不能听你们的演讲了,但是,晚上到你们住的酒店去看你们。

  又一次感动了我。

  考虑到我们同行的学者多,我就和先生约好了,还是请他移步到我们住的酒店来。我们各自结束了晚上的活动,已经九点多了,缉思先生不顾辛劳,来到了我们住的酒店。秦晖、毛振华、许耀桐等教授和缉思先生探讨国际局势和中美双边关系,非常投入,忘记了时差还没有倒过来。

  一群在中国就熟识的朋友,在远在万里之外的波士顿相聚,也是值得记录的美事。

  我的笔还是回到早晨。

  早晨,我们到教授餐厅时,陆伯彬已经在餐厅等我们了。不久前,他到北京,我请他到常州宾馆吃我的家乡菜,喝共识酒,非常畅快,似乎还是昨天的事情。这次见面我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他,有机构给美国的知华派学者做了一个排行榜,里面超过一半是我的朋友,而他排在了第四。他笑了,很不以为然地说,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依据,但是,我肯定不会这么靠前。

  和陆伯彬教授的早餐用了近两个小时,一直都在探讨中美关系。具体内容说起来很冗长乏味,只是有两点可以说,一是他总体上肯定中国最近的外交政策,只是觉得还稍稍有点硬;再一点是他也非常关心国内的政治,但是,总是很谦虚地说,他并不是中国国内问题的专家。

  临别时,我说照个相吧,他就站起身来。我说,不站,你太高了,坐着好。

  确实,他太高了,一米九几,相貌堂堂,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他还是中国古董的鉴赏家。在美国,像陆伯彬这样的知华教授很有几个,其实,他们也是在架设中美之间交流的桥梁。

  走出教授餐厅时,波士顿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快四月的天了,居然还下雪!送我们出门的陆伯彬说,这也许是这个冬天波士顿的最后一场雪了,让你们赶上了,还是很有运气。

  其实运气一直在跟着我们。

  在这一天里,我们想见的人都见到了,而且都交流的很好。就连八十多岁的麦克法夸尔,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的作者,原本说今天特别忙,还是抽时间见了面。前年五月,我在哈佛费正清中心做了一次演讲,主持人就是这位老先生。

  还有傅士卓先生,不久前专门到深圳参加了由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大梅沙论坛”,他刚刚从芝加哥回到波士顿,也赶过来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接着,他又到了报告厅,像一个学生一样听中国学者的演讲。

  而演讲之后,晚上在哈佛教授餐厅的正式晚宴,费正清中心的主任欧立德,更是约了好几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教授来和我们一起晚餐,像傅高义、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赛奇教授、哈佛的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等,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们专业各不相同,研究清史的,研究明史的,研究政治思想史的,还有研究建筑与艺术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因此,我们的交流毫无障碍。

  今天需要重点说的是两个人。

  上午,我们到了费正清图书馆,在这里又见到了南希。

  南希是图书管理员,别看职位似乎不高,但是,我是把她称作哈佛一宝的。因为,她对中国的学者,对中国的社科学术图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华生教授是第一次到费正清中心,南希对我说,她早就知道华生,但是没有见过面,接着,她就流利地说出了华生在八十年代的和近几年的著作。华生笑着对我们说,南希对我的作品的了解,恐怕超过了我们在座的所有人。

""

  南希还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对在这里访学过的中国学者都十分友善,秦晖教授,胡必亮教授都对我说到了这一点。其实,之前也有不少中国学者对我提起过,甚至有人说,之所以喜欢哈佛,重要原因是这里有南希。

  一个瘦瘦的矮矮的老太太,得到了如此的评价,也值得她骄傲了。

  我也很感激她。我办的《领导者》杂志就是她领进了这所世界最知名的大学图书馆,而且,每期杂志的英文提要的校订,都是她亲自做的。这本杂志,放在图书馆的醒目位置,南希告诉我,《领导者》太受欢迎了,我愿意为这本杂志做推广。

  我送给她一本我的新书《我创办了共识网》和一本新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这里面有写我的一篇《推手周志兴》,我说,希望能够在费正清图书馆得到读者。她很高兴,又和我开起了玩笑,她说,这本杂志,我们没有订,但是,你可以告诉他们,因为登了写你的文章,我可以增加订这本杂志。

  离开费正清图书馆,我不禁赞叹了一声,太奇妙了!原来,刚刚还是雪花飞舞,现在,却是阳光灿烂,美国的老天爷就是这样向我们展示他的各种风采和各种面孔。

  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像如今的中美关系,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阳光灿烂。

  我们下一站是傅高义的家。

  晚上吃饭时,傅高义先生是这样调侃自己的:我叫傅高义,老了,现在在美国的知名度远不如在中国了!

  确实这样,傅高义,以一本《邓小平时代》,在中国赢得了极高声誉。就在去年的8月23日,邓小平110岁诞辰次日,傅高义先生在杉园共识堂参与了我们组织的共识书会特别活动,六十多位知名的学者、企业家以及一些了解邓小平的官员和他一起交流他写的这本书,他所了解的邓小平。这次,他和我们主要交流的是胡耀邦。因为,他的下一本书要写胡耀邦。

""

  看得出来,他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他还是那个老习惯,谦虚好学,来访的客人只要说出一点有价值的史料或者观点,他就拿出本子,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我想,这就是一块海绵,把周围的水分都吸进去,充实自己。我想起了两年多以前,我第一次到他家,他刚刚从中国回来,满脸倦容,约好了只有半小时的见面。但是,那天说起了邓小平的一些历史,说起了一些了解小平的人,他的倦容神奇地飞走了,我们一下子聊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晚饭时,他意犹未尽,说,你们要留在我家吃饭。不过,因为我们事先有约,只得告辞。就是在这次,他问我,下一本书我写胡耀邦,你觉得怎么样?我很简单的答复说,那当然好,只是非常难,比写邓小平还要难。

  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还有如此雄心壮志,令人佩服。

  这也是一个坦诚的老人。今天见面,他开宗明义就说:我的优势就是一个外国人,可以比中国人更方便的来评价中国的领导人。他的潜台词,我们都听懂了。

  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他坐的那把椅子因为太老了,常常出问题,扶手总是掉下来,所以,他总是临时充当木工,要修理一下。去其实有点担心,傅高义先生也老了,零件也会出问题,这样繁重的写作,他能够承受吗?因为,他的雄心还不在只写一本胡耀邦,他说,在这本书之前,还要写一本关于中日关系的书,他本人就是日本问题专家。他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涉及到世界的和平,一定要处理好。这也是我要做这件事的理由。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站起来,准备送客了。我看他,腰微微弓着,似乎肩上已经有了一副重担,皱纹已经爬满脸上,眼袋非常大,也有了老年斑。只有那双眼睛,灰褐色的眼珠还是那么明亮。

  今天的重头戏是学者演讲。在会议厅里,满满挤着差不多200名学生,当然不只是学生,像傅士卓这样的知名教授也在其中,欧立德告诉我,他们的院长也在下面坐着。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请了几位学者在这里演讲,听众没有这么多,今天人数多了一倍,听众也非常专注。

  费正清中心的欧立德主任亲自主持,他很有些冷幽默,会场笑声不断。

  有四位学者主要演讲,秦晖讲中国梦和中国的复兴,许耀桐讲中国的反腐,许章润讲法制,毛振华讲经济,每个人在演讲之后,其他学者点评,华生、胡必亮、李银河的点评和演讲者一样精彩。两个多小时,听众基本没有离场的,而在哈佛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学府,学生不爱听就选择离开是非常正常的。欧立德在开场时说,这次的演讲,是全面论述中国目前发生的变化,我调侃说,正好是四个学者,就是四个全面。

  短短两个小时,无论如何做不到全面,但是,从听众的认真程度,从结束后学生们久久不肯离去,围着来自中国的学者请教问题,索要联系方式看,听众们起码是感到了全面,或者是全面中的某一面。

  2015年3月31日晨7点于波士顿

来源时间:2015/4/2   发布时间:2015/3/31

旧文章ID:291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