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和:美国衰落不是因,中国崛起不是果
作者:邓媛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访谈嘉宾】苏长和,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访谈动机】
今年年初,中外舆论场悄然掀起了一股讨论“中国世纪”与“美国世纪”的热潮。
这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1月号上发表的《中国世纪》一文,施蒂格利茨写道,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从2015年开始世界进入“中国世纪”。
“中国世纪”替代“美国世纪”了吗?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无疑反对施蒂格利茨的看法。“人们很容易忘记美国如今依然是全球巨擘。”约瑟夫·奈说。
日前,这位美国“泰斗”级别的政治学者出版了新书《美国世纪结束了吗》。他在其中表示,虽然与二战结束之初相比,美国的产出占全世界GDP的比例已大幅滑落,但这不过是全球回归正常的表现。别忘了,跨国企业500强的近一半属于美国,全球20个最强品牌中有19个是美国的。
他在评价中国时表示,中国虽然在不断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将取得更大空间,但北京面临的严峻内部挑战(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可能会干扰它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移民不具有像美国这样的开放态度。因此,“中国有13亿人的智慧可利用,美国则有全世界70亿人的智慧可利用。”
那么就此话题,中国学者又怎么看呢?日前,国内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复旦大学苏长和教授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专访。
★先驱语录
★“中国世纪”如果真的来了,它也不是建立在“美国世纪”衰落的基础上,是靠亿万中国人民勤劳奋斗来的。同样,“美国世纪”真的黯淡了,也与中国崛起无关。
★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它本身确实到了改革的时候,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为国际体系做了许多制度创新,也在倒逼美国对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作改革,这是好事情。
★美国还没有从心理上适应过来,说白了,美国习惯了“自己出主意,别人出力”的国际关系思维,这次“中国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出力”,它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如果中国像美国用主导思维来发起成立世界银行那样,设计亚投行的治理结构,亚投行就成了世界银行的翻版,这还是一种过时的霸权思维,不会是制度创新。
本报记者 邓媛 发自北京
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不是因果关系
《国际先驱导报》:您认为,随着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世纪”到来了吗?这同时意味着“美国世纪”将结束?
苏长和:我觉得人们需要换个思维看世界,所谓“中国世纪到来了就意味着美国世纪结束”这个判断,本质上是你输我赢、“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对立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思维。美国学者如果换个角度,从中国和平发展为美国带来收益来看中国崛起,可能就不会产生中国崛起意味“美国世纪”终结这样的判断来;再比如,媒体和学术界可以探讨这样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崛起,美国是否衰落的更快?我认为,这样看中美关系,就是一种和谐共生思维,而不是零和思维了。现在人们受到美国教科书中强调权力斗争的现实主义思维影响较深,所以需要共同学会用新型国际关系思维看世界。
“中国世纪”只是一个名而已。历史上东亚长期以来有多个中国世纪,当然那时候我们不用这个西方外来的名。我认为“中国世纪”即使来了,中国人也会以平常心和“来之而不觉”的坦荡心理看待这个问题。所以外媒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到处解释自己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世纪”对美国来说含义就不一样,美国建国历史短,只经历过一次“美国世纪”,容易产生历史只有上坡没有下坡的认识心理,因而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对中国来说,中国“世纪”是复数,但是对美国来说,美国“世纪”是单数。
从民族精神、价值理念、制度力量、国际意识、制造能力等指标看,中国确实是一个欣欣向上、活力迸发的大国,说“中国世纪”也不为过。但我不同意在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之间形成因果认识。“中国世纪”真的来了,它也不是建立在“美国世纪”衰落的基础上,是靠亿万中国人民勤劳奋斗来的。同样,“美国世纪”真的黯淡了,也与中国崛起无关。在21世纪,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很可能还有其他巨大经济体的崛起,或者其他经济体的世纪,“非洲世纪”、“印度世纪”都有可能,更多地区的崛起让世界政治更精彩。
不要把中国创新简单解读为挑战美国
Q:那么“中国世纪”与“美国世纪”讨论背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到底是美国的焦虑,还是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越来越过时?还是确实到了一个全球权力交接的拐点?
A:“中国世纪”与“美国世纪”话题的讨论,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出现了一些具有新的世界历史特点的变化。这次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变动不是疾风骤雨式的,而是和风细雨式的,由一系列看似孤立实际上是一连串重要事件组成的。我不太使用“权力交接”这种带有刺激别人的词语,宁愿用国际关系向更高阶段发展来描述当今世界政治变化。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它本身确实到了该改革的时候,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为国际体系做了许多制度创新,也在倒逼美国对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作改革,这是好事情。
中国不会陷入与美国争夺世界政治主导权的争霸之中,我们外交已经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标准就是不与别人争霸,但会坚决维护国家权益。媒体不应该学西方媒体那样,把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做的许多创新,都简单解读为是挑战美国、与美国争夺世界政治主导权。比如最近的亚投行,这明明是中国为国际关系所做的制度创新,为国际体系改革做了极大的增量,增益其所不能,但却被部分媒体视为是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难道国际体系进步不应该鼓励像中国这样的制度创新吗?如果不鼓励各国在国际关系中进行制度创新,国际关系怎么能进步?
争霸思维是美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思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思维是和平发展、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正因为如此,中国提出中美应该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这是真正造福世界和平的事情。美国还没有从心理上适应过来,说白了,美国习惯了“自己出主意,别人出力”的国际关系思维,这次“中国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出力”,它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亚投行不是世界银行的翻版
Q:在约瑟夫·奈看来,未来亚投行可能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大空间的表现,但不足以体现中国的主导力。是这样吗?
A:“主导”这个词都是美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流派的惯用词汇,用“主导”这个词是看低了中国智慧。如果中国像美国用主导思维来发起成立世界银行那样,设计亚投行的治理结构,亚投行就成了世界银行的翻版,这还是一种过时的霸权思维,不会是制度创新。而亚投行则是国际体系中的制度创新,中国也不会像有的国家那样出的钱多或者利用关键少数股份一定要去控制它,与其讨论谁来主导亚投行,倒还不如认真讨论亚投行如何对亚非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共同发展发挥作用。所以,志同道合最关键。我认为,亚投行会更多体现中国制度中协商民主的成分,形成协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真正主导亚投行的不应该是某某国家,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这样亚投行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道路在此方面有很多好理念。
假设中国来管理这个世界
Q:在您看来,与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相比,中国还有哪些差距?
A: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中国与美国相比有差距,美国与中国相比也有差距。双方各有比较优势。就中国与美国差距来说,我挑一个人们不太重视的一点,就是语言使用市场规模。英语在世界使用范围广,这为美国带来巨大的知识收益,美国从中可以汲取外部脑力资源。美国互联网企业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得益于英文的使用范围,相反,法国、德国、意大利就不可能出现世界性互联网巨头,语言限制摆在那里,同样,中国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得益于国内近14亿使用中文的语言市场规模,但是,中文互联网走出去就很难,因为外部世界没有像英语那样的中文市场规模。
设想一下,假设中国来管理这个世界,中国很可能用的国际“官文”是英语,即将开业的亚投行,很快就会碰到这个问题,中国届时组织大家来开会,工作“官文”只能是英语。这会非常尴尬。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补足的差距。
因此,我认为中国一定要有百年之志,将中文变成国际语言,这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战略。此事很艰难,需要多代人接力做,不可因此之难而不为。所以媒体一定要多鼓励孔子学院,不要简单跟着外媒批评和否定孔子学院。
中美两国存在“改革竞赛”
Q: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国还没有一个切实的对手。中国自身面临内部的严峻考验:比如污染、人口老龄化、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人才流动封闭等等。您对此怎么看?
A:奈不是个中国问题专家,他关于中国的判断可能只是从英语媒体上看到的。例如,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这个判断就很轻率,说到国有企业就想到效率低下,确实值得商榷,再比如人才流动封闭,中国的人才流动机制相对很活跃,我周围许多优秀的年轻学者都是靠勤奋和努力晋升起来的。当然,他指出的问题确实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些问题。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内部考验,美国族群分裂问题、南北矛盾问题、人口结构的变化问题、军工企业尾大不掉问题、军事联盟负担问题,等等。总之,大国都有大国的难处。因此,中美两国存在改革的竞赛,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奥巴马竞选时提出“改变”的口号,其实想做的也是改革。
Q:美国为了延续“美国世纪”,会加大遏制中国的力度吗?
A:要说不遏制那是假的,关键是怎么看这个问题。从美国来看,问题是遏制战略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哪个更能延续“美国世纪”。如果总是从“中国崛起对美国是个坏事情”出发考虑问题,当然会选择前者,如果从“中国崛起对美国是个好事情”出发考虑问题,就会倾向于后者。美国国内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和矛盾,矛盾是可以转化的。所以我认为,世界要支持美国国内的和平发展力量。同时,也要逐步通过话语和议程设置,让美国了解与中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会延续“美国世纪”。
“一带一路”对美国有启发
Q:约瑟夫·奈在新书中表示,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仍然领先于世界。中国现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如果落实,会不会打破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
A:我们换个思维,不要总是从“挑战”、“打破”看这个问题。无论“美国世纪”还是“中国世纪”,可能都需要依靠“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最终可能带动整个沿线国家发展的世纪,也就是一个“一带一路”的世纪。这样包容性地看问题,大家就能携手合作起来。过去一百年,少数国家发展富裕了,将来一百年,更大多数国家发展富裕了,所以,“一带一路”意义在这里。
“一带一路”对美国搞好周边外交也有启发。美国两面靠洋,可谓有“两路”,但是一直缺乏与拉美的“一带”。所以,中国参与到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美国是机会而不是挑战。
Q:所以您强调还是应该以客观、理性的“平常心”来看待“美国世纪”与“中国世纪”这样的话题?
A:外媒讨论“中国世纪”,有赞许的,也有高捧的。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有谦虚和自知之明,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有自己的智慧对待这个问题。
来源时间:2015/3/30 发布时间:2015/3/29
旧文章ID: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