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穹顶之下》曲折命运折射中共的恐惧

作者:  来源:多维新闻

  柴静引发轩然大波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先受政府推崇后遭全面禁播,这种境遇的变化表明中国政府并非不承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但它担心对污染的不满将演变成公众政治运动。

  《纽约时报》3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的“寂静的春天”时刻?》(China’s ‘Silent Spring’ Moment?)的评论文章认为,中国人对于雾霾和污染问题的愤怒很容易转变成对政府的腐败和不作为的愤怒,而《穹顶之下》表明它的公众动员能力极强,这一点导致了中国政府对它的封禁。

  文章称,对于纪录片《穹顶之下》而言,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几个星期。2月28日,人民日报网站和其他新闻媒体发布了这部纪录片,同时公布的还有对柴静的采访。第二天,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吉宁将这部纪录片称赞为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指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的一部著作,它促使公众开始普遍关注农药与环境污染),并表示,“她从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健康的视角,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

  两天以后,上海市宣传部公布以下指示:“各级各类媒体和网站……必须绝对停止对纪录片《穹顶之下》及其作者的报道。”

  《穹顶之下》的命运转折已经开始,但中国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又告诉全国人大说,“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第二天,北京加强了其先前发布的命令的力度:“视频网站应删除《穹顶之下》,并小心控制相关评论。”

  同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强调他对于环境问题的坚定承诺时说,“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这种自相矛盾令人迷惑。某种程度上,它表明,与外界的许多假设相反,北京领导层承认污染已经成为诱发广泛关注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最终,在这所有自相矛盾的信息背后存在着的是这样的现实:中共领导者害怕环保主义转向有组织的全国性运动之后带来的政治后果。

""

  《穹顶之下》影响力很大,这部时长104分钟的纪录片当中柴静以图表、数据、照片、采访和个人讲述对中国污染危机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描述。

  正如其他人所指出的那样,纪录片并没有提供多少新信息。观众接受的信息是:燃煤和车辆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至少有五十万中国人过早地死于心血管和心肺疾病;国家环保法规很多,但执行不力;环保部人手和资源都严重不足;地方官员对污染产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强大的——大部分为国有的——能源企业拒绝提高燃油标准,因为担心升高的生产成本将会由它们承担。

  但柴静小心翼翼地避免了数据洪流掩盖主题;她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极强的个人色彩,将中国被污染的空气与她女儿的先天疾病相联系,这使得这部纪录片打动了父母之心。

  到3月2日为止,《穹顶之下》已经收获了超过一亿次点击,并且在社交网站上引发热烈讨论:仅仅新浪微博一地,就有2.8亿则微博关于《穹顶之下》。在它被从网上撤下之前,超过两亿的中国人观看了它。

  这不是某部冒险、科幻或色情电影。为什么一部以事实为基础的关于空气污染的纪录片会变得如此流行?一些分析人士将《穹顶之下》描述为中国就污染开始全国性讨论的开端。但这忽略了这样一点:公众已经觉醒。过去两年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提高了人们对于污染问题以及它对于他们的健康的灾难性影响的认识。当《穹顶之下》被发布到网络上的时候,它的观众是现成的。

  毕竟,污染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每天的雾霾、口罩、空气过滤器、学校停课、持续咳嗽、带孩子去医院。因此,人们走上街头抗议污染工厂和发电厂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已经开始主动了解威胁自身和孩子的健康的有毒物:这种令人窒息的空气里有什么?来自哪儿?会有什么影响?怎么保护自己?他们想要从某些他们所尊重的人那里获得答案,而柴静正符合这个条件。

  或许使得《穹顶之下》获得了如此之快的传播速度的因素之一在于它的批评矛头指向了政府。公众已经接受了政府腐败普遍存在的事实,听到柴静揭露官员腐败,带来的感受不仅是确认式的,而且是宣泄式的。而当柴静质疑政府为何不切实落实环保法律、执行那些已经成文的规定的时候,这个问题激起了共鸣——许多观众都已经自问过同样的问题。心理学家唐映红在谈到这部片子的吸引力时说,“当人们观看、转发和讨论它时,他们并不是在更新观念,而是在进行宣泄。”

  《穹顶之下》提供的可能是一个安全的“公共”空间,让中国人可以集中宣泄对于政府腐败和不作为的不满,这导致有毒的空气扩散到了他们每一天的每一次呼吸当中。

  只有这种公众需求能够解释监管部门对于该片态度的突然逆转。政府已经对网络抗议甚至街头抗议表现出了宽容态度——只要街头抗议维持在地区程度。而北京的领导者们从《穹顶之下》当中看到的是该片能够动员两三亿人、使他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

  2006年,在纪念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之际,戈尔巴乔夫曾经表示:“切尔诺贝利灾难开启了更大的表达自由的可能性,让我们明白这个系统难以为继了。”

  可以预测,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了他的表态,并且正在尽己所能地确保广泛扩散的污染不会是这样的源头。

  《穹顶之下》的遭遇还提供了另一个启示:再一次地,与许多人的观念不同,中国政府绝非铁板一块。国家部委和党内派系的利益互相冲突。《穹顶之下》甚至有可能是环保部积极推动而成的,目的是希望迫使中国国务院能够增加其经费。

  但类似发改委和财政部这样的强势部门对于这部纪录片则缺少热情,柴静把经济发展说成是中国环境的梦魇,并批判中石油等国有企业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中国人的健康之上。有影响力的官员会在它成为问题的时候选择撤掉这部片子——而事实的确如此。

  2014年,李克强曾向污染宣战。中国政府对于这场战争极为重视,但为了赢得它,工业、各级官员和人民都需要齐心协力。禁播《穹顶之下》并不会使人们一起支持政府决策,实际上,它更有可能会加速政府所希望禁止的人们的那种不满情绪。

  (苏希 编译)

来源时间:2015/3/20   发布时间:2015/3/19

旧文章ID:2698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