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兴:2015访美日记(一)

作者:周志兴  来源:共识网

    2015年3月29日

  在芝加哥转机时,随团的助理栗潇潇转给我几张她在飞机落地前拍的照片,飞机恰好绕着芝加哥转了一圈,鸟瞰了整个芝加哥,她稍加修饰的照片非常漂亮,倒是让我心中的不悦扫掉了不少。

  这个不悦,主要是因为转机的麻烦,提行李、过海关,再托运行李,过安检,又遇到芝加哥机场的低效率。原本1万多公里,近13个小时的飞行已经耗尽了精力,这时又听到一个消息,说之前和之后一天北京都有直飞波士顿的飞机。就像一个跑了100公里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的人,忽然听说其实有一条近路,只要跑50公里。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

  好在两个小时的飞行,就到了波士顿。飞机降落时,阳光灿烂,似乎给整个波士顿涂上了一层金色,而灰色的房子,白色的积雪,金色的阳光调和在一起,是一幅极美妙的图画。地上行驶着的和停放着的汽车,给这个静止的图画增加了流动的元素,阳光在车窗和车灯上,折射出亮光,斑斑点点的,似乎在发出欢迎的信号。

  波士顿建造在一个半岛上, 通过一个狭窄的地域与大陆相连,并被马萨诸塞湾和后湾–查尔斯河的河口所环绕。波士顿的早期欧洲移民最初根据这里的三座小山丘命名为三山城(Triqountaine);后来根据移民中一些杰出人物的家乡——英格兰波士顿 (林肯郡)的名称重新命名。当时,波士顿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最初的统治者约翰·温斯罗普发表过一篇著名的布道词,题为“基督徒慈善的典范”,认为波士顿与上帝之间存在着特别的契约。温斯罗普还带动了剑桥协定的签署,这份协定被认为是创建该市的关键文献。清教徒的道德规范在波士顿塑造了一个极端稳定、结构良好的社会。例如,在波士顿建立不久,清教徒就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1635年),和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1636年)。直到今天,努力工作、道德正直、重视教育仍然是波士顿文化的一部分。

  这是我第三次到这座城市。2013年,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我作了一场演讲,谈中国的左右之争,荣幸的是,写了《文化大革命起源》的著名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亲自作了主持人,那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2014年,共识网请马勇、毛寿龙、韦森、贺卫方、蔡霞等著名学者到哈佛做过一次演讲,这些学者的演讲留下了极佳的口碑。所以,当这次演讲的时间确定下来,广告发出去之后,引起了不少的期待,不少哈佛的人都联系我,希望能够参加,也有许多人期待和我们私下的交流。

  这是口碑的力量。一年一年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品牌。明年,也许更加热烈。

  这次的美国之行,实际上是民间智库交流,在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一周的时间,要和布鲁金斯、传统基金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美中关系委员会、基辛格研究所、奥尔布赖特石桥公司、兰德公司等诸多的美国智库交流。参与的中国学者,包括历史、社会、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许多方面的顶尖学者,他们在再次感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会使美国的学者更加了解中国。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出访的组织者,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就是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去年11月在深圳大梅沙举办的首届创新发展论坛,主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非常成功,至今余音绕梁。今年开始,响应习主席关于建设有特色的民间智库和开展民间外交的指示,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共识网携手,希望也能开拓一条新的路径。

  晚上,正好在哈佛做访问学者的王开元一定要请吃饭。记得去年在纽约,也是他张罗着请吃饭,不过那是在他自己投资的一个饭馆。这次他也执意要做东,甚至说,如果别人请吃饭,他也要安排宵夜。考虑到他钱多,我们就决定帮他花一点。不过,餐桌上我准备难为他一下,就考问他,每个学者的名字,没想到,他居然每个人的名字都说得上来。一个以投资为职业的“经济动物”,认识经济学家,像华生、毛振华就算了,结果每个学者他都认识,真叫我啧啧称奇。可见,赚钱不是他的唯一爱好。

  开元还带来一些新老朋友,老的有罗小朋、杨鹏等,新的大都是年轻人,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博士们,二十多个人,把一个小小的中餐馆挤得满满的。

  地方小也是好事,交流起来很方便,不过说话也要扯开了嗓门,因为人人都要说话,人人都怕别人听不见,高分贝挤走了同在餐厅吃饭的许多老外。

  原来在腾讯工作的杨子云在哈佛读书的同时也没闲着,抱着一个四个月的孩子就来了,我打趣她说,你都成了美国人的妈了。我身边的一位哈佛硕士,也是我去年认识的朋友睿禧说,我也是在美国生的孩子,也算是美国人的妈,不过,等他们长大了,美国怎么样,中国怎么样,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很难说。

  这话有道理。现在的世界,互联网和高科技带来太多的变化,要预测几年以后的事情都不易,更别说几十年以后了。

  我想起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离任前我去采访他,说到,他的女儿11岁在学中文,我的儿子11岁在学英文,我说,他们这代人,长大以后,语言沟通不是问题,价值观也不会相差很远,那时的世界,会和现在大为不同。

  睿禧和我讲起回国以后的打算,说实话,人声鼎沸中我听不大清楚,而且我认为就算听清楚了也不见得能懂,但是,我知道,她不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了,她希望为社会做出贡献。

  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在哈佛的一个小餐厅里相聚,用中文在美国的土地上高谈阔论,我突然有一个感想,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开始,他们想赚钱,想改变自己的穷困。而现在,赚钱不是第一位的了,如何汲取世界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如何改变社会,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走出国门的最重要的目标。

  年轻人如此,我们这些要唱黄昏颂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015年3月30日,波士顿时间早晨7点

来源时间:2015/3/31   发布时间:2015/3/30

旧文章ID:2900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