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翊飞 来源:
由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推出的"战略亚洲计划"每年出版一本对亚洲的分析书籍,尤其注重从安全角度分析。《战略亚洲2012-2013》是其中的一本,其作者队伍来源于一流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研究功底,而且许多人直接在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信息来源。
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对于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而且提供了一整套的解释体系和分析方法。基于美国的主流观念,对于当下亚洲的形势提供了极富洞见的分析。通过,这些精准、扎实的分析,可以映照出对中国目前所采取战略的忧思。
一、美国强化在亚洲军事存在的逻辑
美国介入亚太是长期的存在,从二战日本战败就已经开始。但是对于美国为什么要如此深入地介入亚洲事务,国内却很少有分析。
这本书的出发点即从这里开始—美国为什么在亚洲存在,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存在,这些存在给亚洲带来了什么。
这一基于"安全–经济"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即,美国在亚洲的安全保障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让美国在亚洲的盟友和伙伴减少国防开支,从而聚焦于发展经济。这相当于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互补,一些国家专职于发展经济,而美国则承包了他们的安全事务, 对其具有安全承诺。
第二,让亚洲各国之间避免了战争。亚洲各国内部的宿敌不少,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美国做他们共同的盟友,也许他们互相之间早已陷入了战争。正因为美国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所以亚洲地区,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认识,他们认为,美国必须继续为亚洲地区提供一个强大的安全保障。事实上,他们也在这么做。"亚洲再平衡"的战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应这个地区各盟国和伙伴的要求,他们要中国和印度,尤其是中国崛起的时代,保障亚洲地区原有的、由美国完全主导安全的局面。
国内许多人讨论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大多认为这是美国围堵中国的措施,对这一战略提出许多怀疑。但是很少有人从经济和安全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可是,上述的观点是否成立呢?尤其是这种假设性的结论。因为美国确实长期主导亚洲的安全,亚洲各国没有爆发太大的冲突,那么这到底有多大程度上是美国的功劳呢?这种安全体系是否真的是亚洲经济在战后得以发展的前提呢?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需要细致讨论。首先,亚洲的经济发展确实需要安全的环境,但这种安全环境是在美国的保护之下形成,还是其实本来就会如此––即使没有美国的保护?战后的东亚,满目疮痍,哪个国家可以发动另外一场战争呢?与其说美国保护这些国家之间不发生冲突,不如说它避免了这些国家走进当时的另一强权—苏联的怀抱。
其次,亚洲各国的经济成长得益于什么?确实,得益于自由的市场体制。可其根本的动力在这些国家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战略,并且开放了市场。这种做法,是出自这些国家自身政策需要,还是由美国引导而为之呢?
这些都需要探讨。
因为,只有将美国在亚洲军事存在对亚洲带来的作用有清楚的探讨,才能真正从亚洲民众的福祉出发,去探讨这种存在的利弊,进而探讨当前美国的存在的影响。否则,总是从利益团体出发,全球的战略受制于不同的利益集团,或是军火商,或是其他角色,这就容易形成擦枪走火的局面,因为这些利益分析,掩盖了民众的利益,掩盖了民众对和平的真实需求。
二、中国错失的机遇期?
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东南亚诸国,在前十至二十年的时间里,亚洲存在一段中国可以发力的"机遇期",但是这个机遇期悄悄流逝了。
1990年代初,美国关闭苏比克军事基地,继续保留了日本的军事基地重点应对东北亚的局势变化。此后,美国两场战争,战略重心移至西亚和中东。而恰恰是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中国成为许多亚洲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对美国和中国力量的两相对比之后,许多亚洲国家出现了犹豫:他们担心被美国抛弃,他们国家出现了一股力量,要求全方位强化与中国的合作,对于美国提出的诸多要求出现了迟疑和摇摆的态度。
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刻。
但是中国似乎并没有完全把握这个机遇期,顺应这些国家的要求,趁热打铁般地强化在经贸之外的安全合作,建立更加稳固的亚洲关系体。
也许是各种原因,包括这本书的作者所述部分是因为中国的一些举措让亚洲国家形成了担忧。进而,他们开始重新强化、固化和美国的安全合作。日本和美国的反导条约包含钓鱼岛,这是标志性的事件。而今,美日韩共享对朝的情报共享,美国再一次将日韩拉到一起,建立更为稳固的联盟。
许许多多的变化在发生—许多亚洲国家在寻求与美国更为紧密的安全关系,而不是中国。这个时候,美国也进一步提出了"亚洲再平衡"的战略,从美国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目的是回应亚洲各国的需求。
但这时,中国也开始了积极引领的外交战略,比如亚投行、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等。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提升的力量,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的作为。可是,仅仅依靠"以经促政"的思路已经很难满足当下的需要。可是,安全合作从何开始?怎么开始?
虽然经贸领域的问题并不少,但是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也许并不在经贸,而是安全领域的合作,而这要求建立更高级别的互信。中国的作为需要让更多的亚洲国家放心、安心,这时才能有深入的合作。
三、中美如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在亚洲的角力确实是影响这个地区走向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美国显然要尽力维持自从二战以来形成的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压倒性优势,并且为其盟国和伙伴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诺;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尤其是新军事技术的崛起,可能在强大的美国军事优势中撕开一个小小的口子,形成一种细微的均势改变。
两者的冲突显而易见,前者要求绝对的优势,不允许任何力量挑战其权威。而后者不可避免地要求建立自己的权威。这即所谓的历史上的"老大"和"老二"总难以和谐共存的原因。
如何打破这种历史周期律?
这需要双方对各自目标、定位、战略和战术的对话和讨论,互相知晓对方的战略底线,互相理解对方的战略诉求。目前,显然都没有做到。这其中有双方的原因。
一方面,美国要求维护其绝对的权威。这本身没有问题,因为中国不可能有实力挑战这一权威体系,从安全到金融,到贸易。但是,美国确实应当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让世界看到,美国的强大是因为其开放,而不是因为其封闭。
比如,IMF投票权问题为何久拖不决?再比如,TPP的战略为什么不能更加开放?再比如,中国提出的亚投行,从来不排斥域外国家的参与,美国是否也可以参与?金砖银行机制,中国不可能创设一套新的国际金融的规则,其本源还是要回到世界银行等建立规则,当中国要建立这一规则时,为什么美国不可能更开放地支持?这些支持不意味着美国权威的损失,相反,可以看出美国的自信。正如华为的任正非所言,他要向美国学习开放,美国同样需要用自身的开放来证明其领袖位置,而不是封闭。
同样,中国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虽然中国积极提出了许多主张,但这些主张要变为现实,需要漫长的过程,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不可能挑战美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国内要面对的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根本上不是重塑国际体系,而是基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双方的现实需求,是一种双赢的战略。
同样,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中国和美国也需要清晰明确各自的战略,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互信。比如,对于争议领土、领海的主权问题,中国的要求是什么?美国飞机、船只在中国周边什么范围内的什么行动可能是不可接受的?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其边界是什么?等等。
比如,在太空领域,这些领域的高度军事化对于人类是个灾难。双方,甚至包括多方,可否在这些领域的非军事达成更为清晰而明确的共识?
另外,双方可否在一些领域达成广泛的合作共识?美国一直认为,其提供了国际安全领域的公共产品,但是中国搭了便车。那么,中国应当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不正好也是中国所需要的么?中美是否可以在一些具体的领域更广泛地合作,诸如反恐。去年,对于中国是否参与打击ISIS,中外都有许多讨论,中国可否参与此类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美国真的愿意让中国参与其中吗?
再比如,在朝核问题上,朝鲜拥核最大的伤害显然是中国,那么中美是否可以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相对一致的政策呢?
眼下看来,中美之间的互信显然仍十分不足。中国其实远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强大,更不会那么好战,一个经济正在转型升级的庞大经济体,其首要问题是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建立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立一个稳定的经济体态。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系《战略亚洲2012-2013》一书读书笔记,作者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微信公众号:zhengjingguancha)
来源时间:2015/2/10 发布时间:2015/2/10
旧文章ID: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