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判了中国》:世界智囊反思西方认知误区

作者:匿名  来源:环球网

    《我们误判了中国》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预测有悲观的,也有乐观的。乐观的几乎都对了,悲观的几乎都错了。越悲观的,错得更离谱。预测中国崩溃的,他的观点却崩溃了。

    《我们误判了中国》主要由《环球时报》记者全球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基辛格、福山、约瑟夫·奈、奈斯比特、布热津斯基等41位西方政要和智囊。作为西方长期深研中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政要或智库成员,他们中很多人不仅曾经客观地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也具有面对中国崛起而承认现实、自我纠错的勇气。本书所集结的文章反映了他们对西方种种“误解”的最新认识,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现实与发展趋势的重新认知和判断。全书共分“深厚的文化价值观、新型的大国关系、独特的政党制度、成功的经济模式、中国式的和平崛起”五章。《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副院长金灿荣为本书作序,TED名家兼政治学家李世默、《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推荐。

    《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称,“从本书的访谈来看,中国至少做对了这么几件事:一是中国没有照搬别人的模式,二是中国的战略规划能力。三是中国把重点放在高效率地解决人民最关切的问题上,特别是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这才让西方感觉他们陷入了今天的困境。他还举了“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观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著名学者金灿荣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有两点:第一,可以让我们知道部分主流西方精英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水平,这有助于我们未来与西方世界更好地互动。第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伦理文化,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国人比较习惯于在他者的视角中发现自己。《我们误判了中国》就提供了这么一个视角。西方人值得敬佩的不仅仅是他们能持之以恒地观察中国,并记录中国,还有他们能够纠错的自我反思能力。

    2015年1月8日上午,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在“201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我们误判了中国》一书的首发式。届时,《环球时报》副主编谢戎彬将与两位与会专家金灿荣、李世默共话中国。

    附《我们误判了中国》目录及章节试读

  目录

    第一章一种深厚的文化价值观

    约翰·奈斯比特及夫人:中国是苹果,美国是橘子

    约瑟夫·奈:在曲阜感悟中国软实力

    劳伦斯·库恩:中国梦并非模糊空洞的口号

    赵锡成、赵小兰父女:中国梦意义深远

    沙学文:将中国梦注入中国制造

    凯瑞·布朗:中国历史应是西方的“必修课”

    彼得·圣吉:中国包容文化将重获新生

    柯伟林:中国很强大,但还不够自信

    第二章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

    基辛格:中美有责任建新型大国关系

    约瑟夫·奈:中国变富,中美都会受益

    福山:中国崛起对我的理论形成挑战

    卡特:美中合作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布热津斯基:美民间对华批评源于无知或焦虑

    大前研一:中国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

    桑德施奈德:中国就像一面远方的镜子

    恩道尔:中美关系的不利因素在美国

    斯蒂芬·佩里:英国愿在中国受打击时帮助中国

    米尔斯海默:我希望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

    道格·班道:现在是美国真正改变其对外政策的时候

    休·怀特:澳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中美平等对话

    第三章一种独特的政党制度

    约瑟夫·奈:反腐就是增加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

    皮特·鲍泰利:民主的要义是为人民负责

    贝淡宁:当代贤能政治是中国的大进步

    麦克莱伦:高效是中国体制的巨大优势

    廖燃:腐败与政治制度无关

    托尼·赛奇:学美国没什么意思

    第四章一种成功的经济模式

    斯蒂芬·罗奇:战略思维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精髓

    奥尼尔:中国成就是令人敬畏的标尺

    米夏埃尔·普法费尔:德国对中国企业没有偏见

    马西莫·罗依:中国房地产不是华尔街式泡沫

    福尔德:中国经济不会有“雷曼时刻”

    拉夫特:中国不必为减排“忙于招架”

    第五章一种中国式的和平崛起

    包道格:中国崩溃论已成笑料

    季塔连科等:中国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霍米茨基:中国发展有利于全世界

    霍布斯鲍姆:中国降低了全球战争的危险

    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中国为非洲打开了一扇门

    杰克·斯奈德:中国离过度扩张还很远

    爱德华N鲁瓦克: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在加剧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美国没有能力阻止中国崛起

    古斯塔夫·格拉茨:欧洲的抱怨上不了台面

    编后记(《环球时报》首席编辑谷棣)

  内容试读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他(习近平)给我的印象是睿智、有远见、头脑清醒、自信但不自大,对国际和国内问题都有着良好判断。我认为,他能抓住机会,有效应对中国面临的更严峻的制度性和社会性难题。这些难题是中国成功发展所带来的。我想强调,中国面临的困境不是由失败造成的,但有些时候,成功所带来的问题会是非常严峻和危险的。

    基辛格博士:在我看来,美中两国都是伟大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美国历史则很短。美国人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中国人认为每一个解决办法都会引发新问题。这是看问题的不同角度……美中两国领导人都同意,美国领导人表示欢迎一个不断强大的中国,中国领导人也重申欢迎美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家庭的一员。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中国崛起对中国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它带动了消除贫困,使人们能过上好日子,收入也能得到提高。同样,这对美国而言也是件好事。因为贸易互惠如同一些双边合作那样,是很自然的事。中国崛起,会使美国变得更加富有。  

   《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此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正在掀起的反腐运动就是一个说明软实力的很好例子。

    《历史的终结》作者福山:美国经济的兴衰与民主本身并没有联系……任何政治体制都会面临下滑趋势。之所以下滑,最有可能是因为人们使用权利来增加其在体制中所享受的福利。就理论而言,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成功的持久性、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给我的理论带来了挑战。                                                      

    美国前总统卡特:美中关系应继续保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共同承担义务,也要认识到双方存在着分歧,并应接受这些分歧,“中国在政治、经济上是一个新兴大国,美国是一个既有大国,我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马·雅克:西方年轻人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做的好

    拉纳·米特:作为二战盟友的中国,不该被遗忘

    跋——想要告诉大家的“中国真相(《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
   http://news.ifeng.com/a/20150109/42898367_0.shtml

来源时间:2015/1/14   发布时间:2015/1/9

旧文章ID:137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