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翼:当我们在谈论APEC蓝
作者:张晨翼 来源:共识网
当APEC决定将2014年的会议决定在北京召开之时,就冥冥中注定了它所将发生的悲与喜。当然,在举国欢庆的时候,喜是主要的。这意味着我们国家进一步提高了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在环太平洋区域内的地位,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商贸乃至地缘政治空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样一个会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种有关未来富国强民的宏大叙事当中,而从实际生活中也切实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北京市民的生活:在政府或者事业单位的人们有了小长假;单双号及公路限行带来了畅通的交通;而在早市及部分报刊亭谋生的人们在这之前就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与限制北京及周边省市供暖的政策一起,为北京带来持续不断的好蓝天。当微博和微信上都在转发蓝天和银杏的照片时,对比强烈的色彩以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工业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这种蓝天和空气能够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幻想,我们似乎从新回到了老舍所说的“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所以,新的词汇“APEC蓝”便横空出世了。
“APEC蓝”它肯定不是一种基于光谱或视觉呈现的分类,比如藏蓝、天蓝或者深蓝等。“APEC蓝”这个定义要说明的是首都的蓝天的主要来源,即这个大型会议。这种通过成因来命名色彩名字足以让我们咀嚼好半天,因为我们说的每一个词汇,一句话都带有深刻的历史及社会文化背景,所以在前不久,有硕士研究生研究了“呵呵”一词在网络上的使用问题。故而,我们我们在网络空间及日常闲谈之时所谈论的“APEC蓝”又是意味着什么呢?刚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APEC蓝作为一种新词,形容短暂易逝,不真实的美好”,或许是对这种蓝的一个恰当的解释吧。
起初,作为在北京生活了5年的短居者,我们以为这是天赐祥瑞,也是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我们想当然,召集一堆好友去香山坐缆车看红叶,去景山公园拍粗旷的北方落日。但是后来雾霾之后接二连三的晴好天气让我们顿觉不自然,就好比久居厕室忽闻花香。后来看网上一讨论,才发现是为了配合APEC会议停工限暖所致的。于是,对于APEC蓝,大家的态度有所微妙的变化。总而言之,原来这雾霾是可以控制的,当然,有学者认为正是这几日的西北风带走了雾霾,但是这种解释却还是难以不让我们将APEC与APEC蓝相联系起来。当我们在谈论APEC蓝时,我们真的是在全身心享受和宽赞它吗?
显然不是。微信圈最近盛行的“你造帝都为了APEC有多拼吗?”“北京有一种蓝叫APEC蓝”等文章,引来京内外人士的分享。我们很好理解京内人士的切身体会促使他们去转发这些文章,但是京外人士也分享这却是为何?如果借助于“感同身受”这一词汇来解释,再加上普遍存在的移情心理机制,也勉强说得过去。从大体上来看,这种大规模的转发及评论已经可以成为现在的网络热点,甚至可以初步构成一种不完全成型的文化现象了,于是对这种文化的解读便显得有意义。雾霾在全国的扩散,至少在北方地区的扩散让很多国人都痛苦不堪和迷惑不解,越来越多的人带上口罩上街的现象已经不仅仅代表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更是一种无言的抗议和呐喊。工业社会的流毒在北方及部分南方地区的蔓延显示了我们正逐步进入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里,人人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迫切的问题,但是都隐隐约约觉得在未来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加上我们对未来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却无能为力之时,我们的焦虑便日益增长了。当然这种焦虑对目前的我们而言,是少有出口来释放的。
治理污染我们都知道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污染同样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第N个五年计划。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被APEC会议所颠倒了。当各国及地区的政要齐聚北京之时,天气竟然突然好转了,雾霾似乎是见到阳光的黑暗一样立马退却。忽然之间我们发现,原来雾霾可以被这样治理,可以被这样快速地治理,而且我们的政府能够治理。于是,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发现是这个国际会议给我们带来了蓝天。从外媒猜测的国际形象论还是本国媒体报道的全民努力论,都可以用来解释APEC蓝,但是网民们好像愿意相信前者。这种想法的心理根源是长久以来民众的日常讨论议程都难以形成为政府的施政议程,却在这一刻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政府是有能力治理雾霾的,以前在微博与知乎等网络社区讨论雾霾成因,大家各执一词,找不到很多的共识,而在这段时间内,什么是污染源一目了然,政府良好的执政业绩向这些争论交了一张完美的答卷。虽然停工限暖限行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但是症结被找出来了,政府有能力做之后,就轮到了下一个问题:政府有没有动力做。各国政要及国际形象的压力促使我们做的这么好,虽然有惨痛的代价,但是也算是符合“打扫屋子”再请客的道理”。打扫屋子当然没问题,请客也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客人走了之后怎么办。不容否认,目前对于APEC蓝的评论,戏谑多过了赞美。戏谑,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是无权者的抗议。自古以来,民众难有权力去影响政府的行为选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权利的不断成长,我们对于自身健康的追求与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期望也开始增强,于是,在可知的未来,政府面临着来自民众的许多期许,而最需要政府做的就是如何将民众的期许切实转化为自身工作的动力。
民众的讨论以及意见会形成一股水流,逐渐会形成公众舆论。在健康的社会里,公众舆论和政府议程之间应该有一个桥梁,使得政府议程能够部分反映公众舆论。网民并不追求直接命令官员该如何做,这不是我们国人的风格,而是希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被适时的借鉴和采纳,故而主导权依旧在政府手中,只不过希望政府以后更加主动。此外,在处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上来说,全心全意为APEC服务肯定有利于我们国家在长远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有时候眼前的利益要好过长远的利益,就好比我们吃减肥药却不太愿意健身三个月。所以将这两种利益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也是考研当政者的智慧。
当我们在谈论APEC蓝时,我们希望享受更多的蓝天与清风;当我们谈论APEC时,我们希望政府要更多地向普通公民倾斜,让我们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有更多的存在感。经过这样一个网络热词之后,希望在未来我们不会用“北京霾”来形容挥之不去如影随行的坚守和专一,同时也让APEC蓝成为一个不用再被唤起的历史记忆。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吧。
来源时间:2014/11/15 发布时间:2014/11/15
旧文章ID: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