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美国汉学家关于“中国元素”的对话

作者:  来源:卡特中心中美关系论坛

  美国知名汉学家林培瑞和夏伟的对话

  2014年10月23日,夏伟(Orville Schell)在《纽约书评》杂志发表文章《中国的反击》。以下是林培瑞(Perry Link)对文章部分观点的点评以及夏伟本人的回复。夏伟和林培瑞都是美国知名的中国专家。

  尊敬的编辑:

  在10月23日的《中国的反击》一文中,夏伟敲响了急迫的警钟,提醒人们注意最近中国对世界的态度。他强调了“中国梦”——排除人权和民主的情况下获得现代化生活的希望——以及中国政府利用不断增强的“好战情绪”力推这一概念。他表示,在中国内政问题上,这种好战情绪比起对外事务要强得多。九月底,就在余英时发表讲话支持香港民主示威的几天后,所有中国书店都接到命令将他所有的作品下架。而余先生大概可称得上是中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我祝贺夏伟先生写出了如此精彩的文章,但我觉得有一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讨论。夏伟指出,“中国对自己的列宁式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有信心,”但我对此仍心存疑惑。首先,我们要解构所说的“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夏伟描述的主要是精英阶层的心态——他们生活在大都市、富有而且愿意认同自己的祖国。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10月7日,在距离北京十分遥远的贵州省的一个小城市,上万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官员的腐败(后来遭到了血腥镇压)。“对列宁式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很难解释这一事件。

  此外,即便是在和党站在一起的富人内部,“信心”一词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发现,在中国富人中有着一股强大的移民趋势。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地,像香港这样的邻近地区也同样如此。香港市民对大陆人的众多抱怨之一,就是由于许多孕妇来香港生育,他们医院的产房已经人满为患,而出生的孩子则会自动获得香港的居住权。

  为什么中国的精英阶层——从中获益最大的人们——希望离开中国?城市空气污染肯定是原因之一,但其他的也与“信心”有关。孩子的教育便是个例子。来自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学生许多都到西方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其人数在最近几年急剧上升。习近平的女儿去年6月从哈佛毕业,江泽民的儿子从德雷克塞尔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邓小平则有一个孙子在美国出生。移民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轻易地将钱财放置在海外——像温哥华和洛杉矶这些城市的房地产经纪人能轻松地证实这一点。而且最根本的是(尽管人们不愿承认),合法的移民身份就像一份保险一样,可以抵御中国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西方的生活能给人以安全感。虽然中国政府每年花费数千亿人民币来“维稳”,但安全感仍是中国生活所缺乏的。

  如果中国精英阶层的人们确实对自己的列宁式资本主义制度有信心的话,他们就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预算用于国内维稳,也不会将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关进监狱,更不会希望移民国外。夏伟正确地注意到,中国的精英阶层发现西方对中国一党制的批评充满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正是这一事实揭露了他们对待西方的矛盾情绪。如果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制度是优越的,他们应该只是遗憾西方人的误解。但相反,他们感觉受到了侮辱,那么,在他们内心某处仍要依靠西方来提高自己的位置。

  简单来说,好战背后的力量并不是仇恨或者敌意。愤青们会因为中国似乎将要赶超美国而兴高采烈,但他们却通常会摘掉自己的中国本名而自称“Quentin Qi”或“Melissa Wang”。

  我并没有否定夏伟的警告,即这会对“世界其他地区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实际上我认为,我指出的这种内在的不安全感甚至会使危险局面更为严峻。比起一个自信的竞争者而言,没有安全感的对手会更强硬、更难以捉摸。中东乱局带来的许多代价之一,就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正酝酿着风暴的中国身上转移开了。

  林培瑞于加利福尼亚

  夏伟回复如下:

  我已阅览林培瑞的信,看得出,他对我的那篇“中国的反击”抱有很大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颇为重要的观点。

  林培瑞对我提出的“中国对自己的列宁式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有信心”观点存疑。 轻易探讨“中国”自然总是很冒失的,正如他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被如此多的彼此相争、彼此对立的力量困扰着,且这些力量本质上无疑是离心的,逐步破坏着整体幸福感,更不要提社会长期稳定的信心了。

  然而,邓小平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首次施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在后35年里接连由三位中国领导人继续贯彻施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体现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开展全球贸易方面。中国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忍辱负重之后,这些成功使得引领国家全面改革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骄傲,以及更大程度上的自信。

  当然,在很多人从所谓“中国裂变”中受益的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仍被遗忘。(但不平等难题对美国人来说也不陌生)然而,或许可以更精确地说,对于列宁主义式资本主义体系所取得的成就,让中国人“骄傲”,而不是让中国人“自信”。

  而且,如果用“骄傲”代替“自信”来形容中国人的话,将涉及到另一股补充力量,也被看作是中国方程式中的元素之一,即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也颇具矛盾特点。根据我的经验,许多中国人都非常爱国,自然会为祖国造就的伟业感到骄傲,即使他们对国家目前体制的持久度颇具疑虑。就像林培瑞指出的,这种对国家未来的警惕使得富人将他们的子女送出国外接受教育,购买房产,向外国银行存钱,求得美国绿卡,甚至成为美国人。从他们对于祖国未来的态度中很难看到“信心”的印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为自己国家的成就感到骄傲,也不能说不存在民族主义情感。

  所以,危险的化学反应正在酝酿。当一部分成功导致了骄傲、自大和民族主义,而且这些情绪与历史受害感、不安全感和屈辱感——因为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要求全世界的尊重——同时出现时,就像林培瑞提到的,中国极易变得像面对敌人那样更有防备心、好斗而且极具攻击性。这一趋势的后果是,中国和美国及其他西方民主国家在一些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核扩散等关键议题上寻求安稳合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夏伟(Orville Schell)是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纽约)的主任。他是哥伦比亚大学韦瑟黑德东亚研究所、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委员及研究员。

  林培瑞(Perry Link)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讲师,现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校长特聘讲座教授。

  原文: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2014/nov/20/china-strikes-back-exchange/

  翻译:小米

来源时间:2014/11/11   发布时间:2014/11/9

旧文章ID:61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