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怿:油页岩革命与中美战略博弈
作者:忻怿 来源:共识网
一、引言
民主党人奥巴马执政以来,适度变更先前小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政策,加强与盟友合作,从伊拉克撤军,并大规模减少驻阿富汗美军。此外逐步削减美国在一些非关键地区军事存在,持续削减军费开支。可见,民主党政府对新世纪以来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政治哲学进行了适度调整,体现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其自身国力、财力与其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之间不相匹配的战略困局下的政策调整。同时我们也应关注2010年以来逐步企稳的美国经济与油页岩革命为代表的美国多维霸权持续延寿等诸方面新特征。
美国身处两场局部战争困扰之时,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强大,特别是军事现代化成就卓越。在美国看来,美日在此区域优势不断丧失,已然打破冷战后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因此,近年来美国加紧围堵中国,高调宣布所谓“重返亚太”政策和“海空一体战”战略,将全球海空军部署进行大规模调整,布重兵于中国周边,极力研发新式武器,保持技术代差,着重压制解放军日益增长的所谓“区域阻遏/反介入能力”[1]。中国已成为美国战略家眼中首要战略对手和最大假想敌。与冷战时代两极与两大集团分裂表征下的高烈度政治军事对抗不同,新时期大国间在诸如经贸、能源等低政治元素领域对抗博弈更为激烈,暗战不断。由于货币和能源的特殊属性,相关领域之博弈往往更为关键,影响更为深远,已成为头号新兴大国中国与守成大国美国之间战略博弈的新热点。
2011年,美国时隔62年后重新成为成品油出口国,意义深远。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预测,美国最早将于2016年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非欧佩克产油国,2018年前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美国天然气产量也将保持增长,到2040年,页岩气产量将比2012年水平高出56%,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届时油气资源将大量出口[2]。美国从世界头号油气进口国转身为油气主要出口国这一战略转变无疑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油气多半亟需进口且不断攀升的中国尤为如此。美国谋求能源独立肇始于尼克松时期,直到近年油页岩技术革命才将其迅速推向能源超级大国地位,其多维霸权构筑体系中的能源支柱初现端倪。短短几年之内“油页岩革命”也成为触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动的重要触媒。
面对美国主导的“油页岩革命”所引起的全球能源格局巨大变化给中美关系、能源安全、国家军事与安全战略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目前中美关系及国际政治学界关注刚刚起步,不少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层面,深度不够,交联不多。特别是没有将美国主导的此次能源革命放置在长远历史视角中进行对比研究,没有关注到其与中国近年来大规模远洋海军建设及远洋走出去战略的内外关联,没有对这一领域中美隐性对抗和博弈有足够的估量和评价,也没有对能源困局下中国远洋海军战略进行审慎评估与反思。因此,本文尝试对以上事项进行交联分析,从美国油页岩能源革命为出发点,剖析其所带来的全球油气能源格局巨变对中国所造成的重大战略影响与国际新能源战略版图变动下中国的应对战略,展示中美战略博弈的新维度与新特点。重点阐述中国远洋海军战略及海上通道疏通等战略举措并进行冷静反思。
二、油页岩革命与美国能源独立政策
油页岩(oil shale)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含有机质沉积岩,为新兴低热值固体化石燃料,高温干馏后,能够提取页岩油及页岩气,其性质类似于石油及天然气。据国际能源组织(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2010年底,全球页岩油储量达4.5万亿吨,数倍于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其中,美国页岩油探明储量占世界70%,而中国目前探明储量只有美国的9%。[3]油页岩开发成为新宠,其开采技术成为“大国重器”,受到各大国战略重视。
自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实行贬值后,美国政府遂将美元与石油挂钩,继续维持其世界第一大支付结算货币地位,但美元与石油联动有利有弊。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鼓励能源技术创新,积极寻求替代能源与国内油气增产,以求摆脱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其经济屡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而波折、输入性通货膨胀持续、外贸逆差加剧等严重问题。冷战初期,随着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强国脱身中东,美国遂填补中东战略真空,以获得其长期油气供应。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为确保油气供应,美国将相当军力布置在中东各地,维持当地稳定、调和巴以关系耗费了不少国力,引起决策层反思。而油页岩革命所带来的国际能源格局巨变则成为促使美国政府调整中东政策的基石。此外,政治、经济及军事三位一体多维霸权支撑的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也是其为确保霸权而在科技、经济乃至全球战略方面的最新举措。
油页岩革命表现为近些年来美国油页岩大规模勘探与低成本商业性开发利用。长久以来油页岩利用是技术难题,提取页岩油气难度大、成本高。而近年来以多层水力压裂技术为代表,技术革新大幅度提高了油页岩开采产量,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广布于陆地沉积盆地及浅海海床下的油页岩矿床开发利用得以进入规模化与商业化轨道。
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能源政策法》并予总统签署生效,明确油页岩作为新兴战略资源的地位,指令能源部协调促进油页岩资源商业性开发,对相关油气公司进行税费减免等诸多优惠。奥巴马政府也相继颁布《2009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等能源政策指导性文件。2011年颁布的远景规划《未来能源安全蓝图》,明确提出确保美国未来能源供应和安全的三大战略:一是油气开发回归本土,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二是推广节能减排,削减能源消费三是激发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4]其中,油页岩开采成为重点,美国予以其能源开发主要战略支柱的地位,开发油页岩,实现能源自给乃至出口成为既定国策。短短几年,凭借独步全球的技术创新能力,美国执油页岩开发之牛耳,其能源战略地位突变,页岩油气产量猛增。2012年美国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预计最快5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
油页岩开采方兴未艾,这会相当程度化解人类化石燃料耗费枯竭危局。目前仅北美地区油页岩得到系统勘探,加上未来其他地区的勘探与开发,石油耗尽的悲观论调将告一段落。据能源资讯巨头IHS公司乐观预测,全球页岩油气可探明储量按现有消费量足够全人类使用100至120年,消费页岩气还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以油气(及煤炭)为主导能源所构筑的现有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由于油页岩革命能够得以继续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不至发生重大能源危机。
本质上讲,油页岩革命乃是美国历届政府长久以来谋划“能源独立”政策阶段性重要现实成果,页岩油气大规模增产使得美国能源自给夙愿接近实现。油页岩革命虽初现端倪,其广泛冲击效应还未显现,但对于其趋向影响须予以观察和讨论。油页岩革命所带来的能源格局变动将会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地缘政治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油气多半进口、相关技术薄弱、对美关系起伏不定、预期不明的发展中大国,亟需考察美国油页岩革命对于世界、周边及我国的深切影响,以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掌握主动。
三、油页岩革命“冲击波”
油气资源的大幅度增产或减产造成的变动均会对地区乃至全球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影响。如,因由油气资源中东地区迅速上升为国际战略斗争焦点,直至今日。上世纪70年代英国和意大利原油产量骤增也均对地区体系造成冲击,提升了两国战略地位。而凭借油气出口,苏联更因70年代初油价暴涨而勃兴一时,同时也因油气价格在80年代中期的大幅跳水而损失惨重,加速其财力枯竭与国家衰亡。[5]而此番美国推行油页岩革命对于其自身、地区与国际体系的冲击性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能源自给,助力经济复苏
据国际能源组织(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受益于油页岩开采,美国最快将于2020年完全实现能源自给乃至大量出口油气。相比之下,中国于2013年9月已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统计,201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28.9%,油气能源的“马六甲困局”早已形成并持续恶化,反观美国却因油页岩开采而受益颇多。
首先,油气大量增产直至实现能源自给乃至大量出口能够有效降低长久以来美国油气贸易赤字,改善其国际收支与经常账户收支状况,为美国经济提供持续稳定的国内能源供应。此外,得益于油气产量大增及油页岩产业开发所带来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和岗位供给,美国就业情况也持续好转。油页岩开发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正在持续促进美国“再工业化”国策,为其综合国力增添新的重要竞争砝码,大大改善美国实体经济,支撑美元步入强势周期,引发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助力其经济复苏。
与最近半年来中国经济明显放缓不同,美国经济自次贷危机后持续好转。2011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力拔头筹。据美国商务部2014年1月数据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达3.2%。[6]其中,受惠于油气贸易赤字净减少,2013年美国贸易赤字总量为次贷危机爆发后最低值。此外,油气增产乃至自给出口的美国将会摆脱以往国际油价屡受产油地地缘政治波动而变动的弊端,维持一个既使美国油气出口获利而又较为稳定适度的油气价格,助力美国及全球经济体系稳定运行。
欧盟债务危机哀鸿遍野,新兴经济体屡受波折前景不乐观之时,美国油气产量骤增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改善、美元回流走强、实体经济复苏和消费就业趋好等益处已经显现。十年前美国深陷两场局部战争泥潭,六年前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唱衰美国论调再起,而凭借美国国内依然较为有效的民主纠错机制、非凡的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短短几年内,实力平稳回升,并在以油页岩开发为标志的全球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浪潮中手执牛耳,挟能源、技术优势以令诸侯,加紧维护多维一体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与霸权体系。
(二)强化独霸地位,努力牵制中俄
美国油气产量大幅增加所搅动的不仅仅是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与结构布局,更为隐性的是油页岩革命对于国际金融领域、新能源开发技术、碳交易与碳排放方面乃至主要大国关系所产生的重大冲击。
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固定汇兑终结,随即美国与欧佩克成员国商定只以美元进行石油贸易,构筑起石油这一头号战略物资与美元的紧密关系,以维护美元霸权。同时,美国愈加深入参与中东地区事务,以影响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扶植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对抗伊朗、消灭萨达姆及卡扎菲政权还有对于所谓石油日元、石油欧元与石油人民币的围堵打压均是其维护美元霸权及其在中东战略优势的重要举措。2010年以来欧元持续走弱和半年来人民币持续贬值无疑不受到美国能源战略运筹与金融暗战的深切影响。无疑,油页岩革命下能源自给乃至出口的美国将会强化其石油美元霸权地位,增强其货币与能源双重权柄。
美国此番能源革命的基石是其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目前,各大国均有大量油页岩储备,而只有美国掌握低成本实用化深层水压致裂开采技术,其多维霸权中的技术代差优势显露无疑。民用核电技术、发动机技术、材料科学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美国对华均有着十分严格的技术封锁与转让壁垒,油页岩开采技术领域更是如此。近年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高层接触中,美方对于中方在油页岩开采领域提供转让和支持等的积极诉求反响相当冷淡。美方能够提供的一些对华页岩油气技术输出也多相当苛刻的附加条件,对于谋求核心技术自主掌握的中国来说吸引力不高。另一方面,深层水压致裂开采技术并不适合本已缺乏淡水的我国北方油页岩矿区,技术与环境双层局限限制了我国页岩油气的开发与利用。油页岩开采短板所导致的本土油气增产乏力困局已逐步显现,2013年10月,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月度原油进口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中国必须面对美国主导构筑下的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对于中国能源困局这一阿喀琉斯之踵下一章节会继续介绍。
目前,碳排放与碳交易议题已成为西方国家钳制中国的新战略筹码,而页岩气大规模开采与利用将进一步减少美国碳排放总量,增强其在气候谈判、碳交易与碳排放问题上的话语权。而早在2010年便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并依旧以煤炭为主,核电与油页岩开发技术较为落后的中国将会受到西方国家在碳排放、碳交易问题与气候变化议题上的持续施压,从而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发展本已不利的外部政策环境,如中国民航业已经受到欧盟在碳排放问题上的牵制。
凭借技术优势与资源禀赋,美国油页岩革命可谓一石二鸟,除了中国,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也对俄罗斯这一美国传统战略对手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早在里根执政时期,共和党精英便改变先前民主党人对苏缓和战略,在各领域重新加紧遏制苏联,祭出能源武器大旗,推出了著名的“逆向石油冲击”战略。1985年,美国启动该战略要求沙特阿拉伯原油大幅增产,一时间国际油价重挫,美元也剧烈贬值近三成。沙特低成本热带油品大幅度增产使得苏联高纬度冻土带高成本原油出口损失空前,直到1991年苏联原油出口相比于80年代初减少了一半以上,石油美元外汇收入急剧缩水。[7]国内产业结构畸形落后而倚仗原油出口换汇的苏联成为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能源棋局下的最大受害者,国际收支领域持续恶化进一步加深了苏联国内危机与国家衰亡。时至今日,再次祭起能源武器大旗进行隐蔽经济能源战的美国所推出的油页岩革命无疑会对仍然依靠能源等初级产品出口获取外汇的俄罗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俄罗斯高纬度冻土带油气开采成本常年居高不下,面对美国近海及内陆盆地油页岩规模化开采的低成本优势冲击应对能力有限。此外,美国影响下的国际油价还能冲击伊朗、委内瑞拉等地区性反美势力的石油收入。同时,未来成为能够与俄国比肩的新兴能源输出大国的美国会对传统以来亟需俄国能源供应的欧盟诸国产生相当吸引力,美国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船只乃至跨越大西洋的输油管道向欧洲市场的开拓将会大大分散欧俄之间经过诸多战略动荡地区油气管道的输送能力及其吸引力。未来美国向西欧输送能源将会加强跨大西洋合作框架与美欧关系,打击俄国长久以来屡试不爽的对欧能源输出战略筹码,缩减俄国对欧盟的战略影响,迟滞德国等谋划的欧俄合作设想与欧盟独立性不断增强等等对美不利的战略后果,可谓用意深远。
(三)适当脱身中东,重点重返亚太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稳步实践及其最终实现,不仅为自身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安全路径,增强了美国经济活力与国际竞争力,也正在深刻改变全球能源、经济乃至地缘政治版图。大量增产本土页岩油气以谋求能源自给并积极出口的能源新格局与新战略对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严重依靠油气进口并深陷入中东地区事务的美国来说可谓是助推其中东区域战略转变的重要物质前提。
从小布什时代近30万中东中亚军力部署到奥巴马政府完成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任务,并缩减美军在此军事部署,继续推进“大中东和平计划”[8],对伊朗接触谈判,继续促进巴以和谈等措施鲜明地表明美国中东政策新转向。奥巴马执政以来,强化与传统盟友在北非中东事务上的合作,加强同中东亲美君主国的关系,提升其防务能力,完成适当战略收缩,逐步减少美国在中东等地的直接战略义务。回顾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史,中东与拉美一直是其运筹重点,而如今相对脱身中东的区域战略调整可谓意义重大。适当脱身中东,战略重点东向,多边主义回潮,强调巧实力与软实力的“奥巴马主义”[9]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实力相对衰落,局部战略相对收缩,提升盟友自身防务责任与能力,重点保证核心地带以抗衡遏制苏联的尼克松主义[10]十分相似,均反映了美国面对新兴战略对手实力陡增而自身实力相对收缩时代特征下其全球及地区战略的及时磨合与调整。值得关注的是,助推此次美国全球及中东地区战略调整尤为关键的主动性因素正是能源领域关键性的油页岩革命及其对于美国能源地位的重大改善。正因为此,此次美国中东地区战略调整与相对收缩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逐步掌握能源供应主动权,实现能源自给,乃至成为重要油气出口国的美国无疑会对中东油气资源的战略渴求大大减少,中东地区战略重要性在美国国家宏观安全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必然相对有所下降,紧握能源红利的美国可以相当从容地从中东分身。面对巴以和谈问题,叙利亚内战问题及伊朗核武开发,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政治变局等等棘手问题,美国均未作出实质性干涉,出手谨慎,努力避免美国在这一地区新的军事投入,特别是对于伊战后战略地位陡升的伊朗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为外界普遍理解为美国在中东采取缓和与防守的战略态势。可以想见,未来能源自给的美国对于中东地缘政治稳定抑或变乱的关切程度将会相对减弱,中东地缘政治变动所造成的油价涨幅则会有利于能源出口的美国,而对中国等其他能源亟需进口的新兴经济体会造成牵制和冲击,而中国在此基建等领域投资也由于政治变乱而深受其害。[11]然而,除去美国,没有一个大国能对中东有相类似的战略投送能力与战略影响力。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来看,“霸权稳定论”治下的中东相对稳定格局对于非霸权国有着一种“搭便车”优势,从中东相对脱身的美国所造成的局部战略相对真空所引起的诸如土耳其与伊朗的区域性争夺所造成的中东乱局对于中国来说却弊大于利。
同时,油气自给乃至出口的美国会相对降低欧佩克组织在世界能源话语结构中的地位,降低伊朗、委内瑞拉等地区性战略对手的石油收入和战略影响,对于中东各产油亲美政权可谓也是又拉又打。此外,相对减少在中东军事干预与军事存在的美国能够就此缓解阿拉伯世界强烈的反美情绪,缓解优化美阿关系。短短几年,适当脱身中东,重点重返亚太,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从中东移向亚太已落实成国策,相应的全球与地区战略调整也加紧推进。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赖斯上任伊始便根据新形势建议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政策,认为“未来美国将在中东执行外交优先、减少卷入和避免军事干预的新方针。”在题为“美国的未来在亚洲”的主旨演讲中,赖斯更是直言不讳指出,“不管世界其他地区发生多么麻烦的事情,都不会影响美国把注意力投掷到亚洲来。”[12]就这样,美国抛出了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13]。这一宏观政策指导下,2012年1月,美国防部酝酿已久的《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国防重点》新军事战略报告出炉并强调,近期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重点是欧洲,在亚太要“增加”军事机构和军事存在,在中东则要“维持”军事存在与能力。对美陆军规模进行裁减,强化海空军实力,将海空军主力装备与兵员侧重部署到西北太平洋的战略前沿基地,全面更换第四代主战武器系统,构筑“海空一体战”[14]新模式遏制该区域不断成长的最大潜在战略对手。[15]可见,重返亚太的所谓“再平衡战略”在美国决策层内已达成共识、全面落实。美军强化岛链基地及各种具有技术代差优势的新式战役战略武器大量前置部署等举动已对中国造成巨大战略威胁,显现出美国此番针对中国战略调整的强烈进攻性。
近期,美国面对叙利亚内战、克里米亚危机等诸多严峻事项均并未做出实质性强硬回应,反而奥巴马访日期间公开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支持其钓鱼岛立场等政治表态均是极为鲜明的政治信号。美国著名战略家、对华遏制派、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家米尔斯海默便撰文对此极为赞同,强调中国这一“潜在霸权国”对美的所谓现实威胁,认为美国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去过分分身应对一个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外强中干的俄罗斯。[16]正如作者1994年的重要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所言,美国必须积极应对首要潜在战略对手中国在亚太地区准备推行自己版本的门罗主义[17],自由主义接触派的对华政策已被误导,不会有好结果,而放弃接触、积极遏制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战略才是美国钳制中国的王道。[18]现在看来,美国鹰派当年的预言可谓一语成谶,执政后期对华问题上明显右转的奥巴马政府已在切实践行保守派的对华遏制战略了。军事领域倚仗海空军技术优势,“放日出笼”,经济领域主导“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9]以谋求排挤限制中国,政治领域强调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话语霸权与区域同盟体系,三根支柱主导下美国对华新战略显得咄咄逼人,透露出美国高层强烈的旧式大国对抗的冷战思维。
可以看到,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退下所推行的战略调整离不开油页岩开发的能源红利,其所带来的能源自给与经济复苏乃至未来掌控能源霸权的有利条件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此次美国全球与地区战略调整。远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衰退中的旧式霸权国,依旧具有相当活力与超一流竞争力、创新力与综合国力的美国能够凭借其与时俱进的制度禀赋和创新潜能不断调整自身战略发展航道中的失灵部分,得以持续有效维护其霸权地位。面对新形势,中国也积极有为,尤其以建设远洋海军、疏通战略管道、拓展周边外交为突出亮点。下文着重就油页岩革命触发下面对能源困局与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国家军事战略的相应对策进行简要梳理,并对军事战略中某些领域进行反思。
四、能源棋局与中国军事战略的转变、应对与反思
2013年具有标杆意义,十月,中国月度进口原油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同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值得注意的,2013年中国海军新入列服役舰船数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海军。以上信息透露着能源困局下中国打造远洋海军的新型军事战略,而军事战略是一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前提与保证,审视油页岩革命后重塑并恶化的中国能源困局、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外部因素,我们发现,能源困局下外部战略环境恶化与中国远洋海军发展有着直接相关性,探究两者关系演进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能源困局与中国远洋海军
外向型经济加速形成的胡温执政早期高层便已形成所谓“马六甲困局”[20]的战略忧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对于外部市场、资源、能源等方面依存度持续上升,日益深入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中国早已成为与世界联动的高度外向型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市场持续萎缩、油价金价波动不断等不利条件已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其中,以油气资源为代表的能源对外高度依存已成为中国这一大国难以忽视的“阿喀琉斯之踵”,能源困局正在形成。
油页岩革命以来,“马六甲困局”并未缩减。巨大海外能源需求与薄弱海洋安全通道保障能力之间的差距,庞大油气需求与国内油气增产乏力、油页岩开发难产,巨大海外战略利益与缺乏蓝水远洋海军、海军战力较为弱小的等几股现实矛盾为表征的中国能源战略困局趋于严峻。面对美国全面布局新能源战略棋局以重获优势、遏制对手,中国也早已有所应对,十年来在海洋安全通道保障、远洋海军建设、油气资源多维开发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围绕能源与海权,中美之间较量与博弈暗战不断。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持续的外来能源供应支撑着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提升与外向型特征则愈加需求中国海军建设攻防兼备的远洋化,能源供应、经济发展与进攻性战略型海空军的打造紧密相连。这样一条经济发展道路与军事战略相互动适应的并进过程在各新兴国家中均有表现。
早在美国取代英国,从地区主义局部霸权国走向全球主义超级霸权国之前,美国海洋战略学家马汉的代表作《海权论》便引领了那个时代日益关注海外市场、资源与利益,经济愈加外向型的美国国家战略走向。强大的远洋海军、对主要海道的控制与实力雄厚的远洋商业运输能力三位一体相配套支撑起海权理论,[21]这也成为日后美国获得海权的主要路径。19世纪末军事实力还弱于欧洲一些中等强国的美国在海权理论外向型发展战略指导下逐步将雄厚工业实力转变为现实海陆军战力。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内,美海军实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大白舰队”[22]在日俄战争后以访问名义威吓日本、环球航行更是美国日益走向远洋的标杆事件。一战爆发之前,美海军吨位及作战实力已达世界第三,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强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美国获得比肩英国的海军造舰吨位量,力压日本。直至二战结束,拥有120多艘航母,近3000艘作战舰只的美国海军独步天下,成为捍卫以其意志为导向的全球新秩序的主导力量。相应,美国海军在战后控制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主要海道,数十万海外驻军和上百个海外军事基地在军力方面诠释了走向全球主义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及其霸主地位。无论是国内发展问题还是对外战略问题,当代中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有诸多惊人相似,面对着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关系处理问题及适应着外向型经济模式下海洋力量与海军发展的现实转型问题。
十多年来,与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外向型经济不断成长,国力获得长足发展,海外利益日益增多相伴随,中国军力特别是关乎海外利益、战略通道安全的海军得到跨越式发展。如果说30年前中国海军南下太平洋实验区打捞洲际弹道导弹残体时仅有4000吨的主力舰艇要面对美苏万吨大型核动力舰只的严密监视而饱受屈辱的话,如果说近20年前台海危机期间孱弱的中国海上力量还为外界称之为不必惧惮的绿水海军[23]的话,以辽宁号航空母舰、071型船坞登陆舰、052c/d型防空驱逐舰、054型通用导弹护卫舰、056型轻型护卫舰及各式新型常规柴电潜艇乃至095、096型攻击型、战略型核潜艇的大量入役及海军航空兵三代战机的大量换装及二炮部队对海远程攻击弹道导弹和常规巡航导弹的大量入役则使得中国海军脱胎换骨,实力骤增,成为美国极其关注的所谓“打破西太平洋地区战略平衡,谋求地区海权”的重要力量。[24]
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直到2013年末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能源、经济结构20年间的巨大变迁伴随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卫型强调“空、潜、快”[25]的绿水海军转型为具有较强实力,初步具备远海远洋作战能力的准现代化蓝水海军。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西方关系蜜月期,中国便积极获取西方技术甚至一度准备进口英国42型驱逐舰,随着蜜月期结束,中国遂向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大量引进技术装备,经过国产化与技术再创新近年来获得巨大进步。“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坚强保障。”[26]《中国国防白皮书》向外界宣告,与经济崛起相适应,中国军力,特别是海军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据权威预测,中国海军新型主力驱逐舰将会持续大量入役,055型万吨隐身巡洋舰正在加紧研发,以配合国产新型航空母舰与081型两栖船坞攻击舰的日后量产服役。[27]未来双航母乃至三航母战斗群是中国海军谋求走出去远洋作战能力的写照,与日本保卫自身一千海里海上运输线安全而建设庞大两栖编队和印度积极发展三航母战斗编队以保障其印度洋地位相类似,保卫自身海外利益,保障自南海前出北印度洋直至波斯湾水域石油及其他物资进口战略通道安全为要务的中国海军正在抓紧打造以航母两栖攻击平台、大型驱护舰及战略核潜艇为支柱的远洋海军。
武器发展是军事战略的具体运用与鲜明导向,军事战略则是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基石与体现,客观看待并承认近年来中国海军由近岸战略防御型向远洋攻防兼备型蓝水海军的转型,我们才能更加贴切地了解经济发展方式与能源格局变动下中国海军远洋化的发展战略间两者的关系互动。
(二)能源困局与中国海上战略通道的疏通
2013年全年中国累计进口石油达2.82亿吨,对华前十大供油国中七个为中东非洲国家,占供油量78%,这意味着近八成原油进口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马六甲——北印度洋——阿拉伯海一线已成为中国战略命脉。面对持续深化的“马六甲困局”,一方面以中俄、中哈、中缅、中土(土库曼)油气管道建设以努力扩大油气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以对传统全天候战略伙伴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的援建乃至租借,并修筑由港口直达中国的高等级公路和油气管道等重大战略措施,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努力维护拓展着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性及其多元化。[28]美国鹰派甚至研判,极端情况下中国会将两座港口由商港变为军港以屯驻海军,武装保卫北印度洋航线安全,并在缅甸及孟加拉国的东北印度洋外岛修建大型雷达站与监听站乃至潜艇基地,对北印度洋航线敌商船进行伏击演习以进行战略威吓。[29]可见,一方面努力保证传统能源与商贸海上航线南海——北印度洋——波斯湾一线的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油气供应多元化渠道等措施成为中国应对马六甲困局的主要对策。
然而,从中俄、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的波折起伏可以看出,中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并不顺畅,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中东油气为主的进口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不仅是能源进口,与欧盟这一中国最大外贸伙伴及亚非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均离不开南海——北印度洋一线这一海上战略通道。为此,中国长久以来筹划着釜底抽薪的积极应对措施——兴修克拉运河[30]。
兴修克拉运河已不是新闻,它是中国谋求架空马六甲海峡,化被动为主动,团结泰国等东南亚对华友好国家,提升中国东盟合作层次的重要战略举措。近来,几家大型央企筹划开建克拉运河的消息引起关注,企业背后国家力量与战略意志显露无疑。提上议事日程已近十年的克拉运河若能绕开泰国国内政治变乱与美国外部影响而成功兴建,无疑会大大提升中国南海——北印度洋一线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性,缓解乃至解决“马六甲困局”的隐患与羁绊。
中国海上战略通道的构筑与疏通是一宏大战略命题与系统工程,堪称中美战略博弈棋局中的重点。除去谋求兴修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中国决定修建尼加拉瓜运河[31]更是一记重磅消息引起各国重视。长久以来,美国视拉美地区为其禁脔,然而20世纪末以来席卷拉美的政治左转风潮重塑了政治版图。尼加拉瓜现任政府为著名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虽然与中国尚无正式外交关系,但其左翼立场与大国平衡外交国策无疑成为中国商人投资兴建尼加拉瓜运河的重要政治基础。中国若成功兴建尼加拉瓜运河无疑会直接重创美国掌控的传统重要海道——巴拿马运河,撼动其西半球战略优势,大大增强与其战略博弈的筹码与资本。可见,中国海洋战略通道的疏通与构筑蓝图中,东线以尼加拉瓜运河为支点,西线以克拉运河为支点,中线则辅之以南海东海为前出基地的中国远洋攻守兼备型蓝水海军,外围再加以建设多源油气进口管道,一幅捍卫中国海外能源及外贸战略安全通道的宏观战略已初步显现。油页岩核心技术仍在突破,国内油气增产乏力情况下,区域性海权的积极争取与海道疏通以应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与地区安全格局已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新场域与新焦点。
(三)历史的循环亦或突破——中国军事战略反思
将现在中美关系比作上个世纪之交英德关系,并将中国战略环境和发展脉络与当时崛起中的德国相对比是目前西方学界一股潮流及具有相当影响的认知中国观,但这是一种以大国关系宿命论、冷战意识观和狭隘陈旧的西方国际政治历史发展经验加诸并评价于一个国际政治理念、秩序构想不同于西方国家,国内政治发展内涵不同于欧美经验的独特东方文明的不甚准确的假说。
2013年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已超越美国,广义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68%。而苏联十五计划末期(1980年)达到经济发展巅峰之时的经济总量也只达到美国同期经济总量的65%左右[32],这样的经济实体却支撑着强于美国的常规与战略核武力量,而现在中国海空军实力也只有美海空军战力的十分之一左右,核武力量更是不成对比。[33]中国海军最新型驱护舰及潜艇在吨位和性能上与日韩还有稍许差距,更不提美英法德等技术大国了。所以将中国比作破坏国际秩序的类似威廉德国的国际修正主义国家在军事物质基础上是站不住脚的。
十年来中国海军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弥补海军发展严重的历史欠账,消化吸收外国技术,是正常的军备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则是严峻的周边现实环境逼迫使然。日韩海空军装备性能优于我国,东南亚国家则在潜艇、反舰领域多有突破,对我国战略安全造成一定隐患。重返亚太而重兵前置挤压我国战略空间的美国将具有技术代差优势的战役战术乃至战略级海空军武器大量部署在西北太平洋前哨基地,则是对我国家安全巨大的现实战略威胁。发展以航母编队为主的水面作战舰艇是保卫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军备需求的必然逻辑结果,潜艇和弹道导弹的发展则主要为了应对美日的现实战略威胁。
然而我们看到,周边不少国家对于中国海军正常发展与远洋战略已经产生疑虑,美国对于中国在克拉运河、尼加拉瓜运河议题上的积极运作也相当顾虑,对于中国弹道导弹与反卫星等领域的突破更是忧心忡忡。近来东盟对于南海问题罕见的集体发声则是中国周边环境趋于严峻的直接表征。如何缓解、消除周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中国军力正常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发展目标与战略远景等的疑虑,增强双方战略互信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外交的重大课题,成为发展中美这一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及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
笔者以为在坚定发展自身实力的情况下,中方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军事透明度,扩大与美国及周边国家各层次的军事交流互访,增加战略互信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增强对外军事安全政策的解释说明,调整现有军事外交机构和策略,以积极灵活应对各方问询,释放诚意,释难化疑,努力避免战略误判,如国防部每年出版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内容较为简略,实质性内容不多,没有发挥应有的释疑作用。此外,高层应对国内问题与对外战略给予国内民众和周边国家一个清晰而可预见的预期和远景,以定人心,清视听。目前,中美双方建立军事首脑热线和军事要员乃至舰船定期互访便是双方协商下的积极成果,中方决定派遣主力舰只参与2014年环太平洋国际军演亦是释放诚意的积极努力。
五、结语:中美战略博弈新场域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头号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事实,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看来,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博弈乃至对抗不可避免,国家间关系总是彼失我得的悲剧性状态。但在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者看来,制度营建与对话交流能够弥合矛盾,实现共赢,缔造进化进步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经贸领域、人权问题、军事层面等方面中美之间的互动博弈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中美蜜月期结束后便此起彼伏,而近来美国油页岩革命错动下全球能源乃至地缘战略格局变动对两国关系走向产生的重大影响才刚刚开始。面对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外向型日益凸显而逐步推行走出去战略与远洋海军建设的中国如何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消弭分歧,实现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成为重要课题,这考验着双方领导人和民众的智慧,这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缔造未来亚洲世纪的题中之义。中美双方区域海权与能源领域的暗战博弈刚刚开始,博弈互动中怎样努力避免现实主义悲剧性对抗而力争理想主义合作共赢还要拭目以待。
善于守拙、和而不同、后发制人一直是中国传统战略韬略的精髓。自威斯特伐利亚近代国际体系建立以来,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悲剧性对抗的宿命循环不断上演,而这只是西方历史经验与时代特征的狭隘产物,并不具有教条性的学理意义,更没有所谓世界历史意义。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我们坚信深受东方传统战略文化影响的中国文明有智慧有能力践行一条新型国家崛起道路,中美两国也能够在目前斗而不破的战略态势中继续稳步发展两国关系,将各自积极的文化内涵、国际理念乃至制度创造加诸于未来更加和谐普惠的世界秩序与世界体系,以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参考文献:
[1] 周荣坤,郭传玲编:《苏联基本数字手册》,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年。
[2]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3] 约翰·米尔斯海默【美】:《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约翰·米尔斯海默【美】:《美国搞错了乌克兰问题》,《纽约时报》2014年3月13日。
[5] 魏红霞:《对奥巴马政府“再平衡亚洲战略”的再评估》,《美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6] 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
[7] 周琪:《“奥巴马主义”及其国内外制约》,《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8] 李术元,马跃,钱家麟:《世界油页岩研究开发利用现状》,《中外能源》2012年第7期。
[9] 曾兴球:《中国未来发展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第8期。
[10]兰德公司:《四年度防务回顾报告》,2010年2月,www.rand.org/search.html?query=China+military+base+India+Ocean&search-submit=。
[11] 兰德公司:《中国国防工业与军事现代化的意义》,2012年3月,http://www.rand.org/pubs/testimonies/CT217.html。
[12] 中国国防部:《2013年中国国防白皮书》,2013年4月,http://www.mod.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_4442839.htm。
[13] 美国国防部:《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2013年1月,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
[14] 美国国防部:2012年1月,《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国防重点》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馆:http://us.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312/20131200437389.shtml。
[16] 美国能源情报署:2012年1月12日,http://www.eia.gov/pressroom/presentations/sieminski_07122012.pdf。
[1] “区域阻遏”战略,又称“反介入战略”,由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提出,用以形容近年来以弹道导弹、反卫星武器、战略核潜艇等为手段,强调非对称、非常规作战以阻遏、消解从第一乃至第二岛链美军战略优势的解放军新型进攻型军事战略。美国认为,该战略指导下解放军中远期目标是控制西太平洋制海权与制空权,有效威吓、限制美军在该区域的活动能力,借以维护中国在该区域的主导权。
[2] 美国能源情报署:2012年1月12日,http://www.eia.gov/pressroom/presentations/sieminski_07122012.pdf,2014年5月1日。
[3] 李术元,马跃,钱家麟:《世界油页岩研究开发利用现状》,《中外能源》2012年第7期。
[4] 曾兴球:《中国未来发展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第8期。
[5] 1985年里根政府迫使沙特推行石油增产计划,也称“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当年沙特石油出口增长近4倍,国际油价下降65%,苏联油气出口外汇大大减少。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石油出口收入也同比锐减,致使苏联军售收入也下降2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馆:http://us.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312/20131200437389.shtml
[7] 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
[8] 大中东和平计划是小布什总统提出的以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为主线,在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教等各领域推动中东国家的变革,是美国武力推翻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后制度层面进一步消除阿拉伯社会极端主按照本国意志改造驭控中东国家的重大战略。奥巴马政府继承该战略,以更加隐性怀柔的方式推进。
[9] 奥巴马主义指以进取性多边主义、地域政治平等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为主导取向的美国政府外交新政策与新外交哲学,是对小布什时代的黩武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调试。具体请参见,周琪:《“奥巴马主义”及其国内外制约》,《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10]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执行的局部战略收缩、减少海外义务、保证战略重点、谋求对苏缓和的外交调整战略,是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11] 据商务部网站,中国约1200亿元的基建投资受到苏丹内战的严重影响,利比亚内战也危及到中国1000亿元的投资安全。仅中海油公司2011年在利比亚便资产净损失近2亿元。
[12] 魏红霞:《对奥巴马政府“再平衡亚洲战略”的再评估》,《美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13] “亚太再平衡战略”由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提出,表示于2020年前将海空军六成布置在太平洋地区,并强化多边军事同盟及盟友军事实力,政治上构筑所谓繁荣与民主之环强调意识形态制高点,经济上推动美国与亚洲经贸联系,促成美国环太平洋自贸协定,以三位一体打压削弱中国在此区域影响力,弥补所谓中国崛起后对亚太地区造成的力量失衡,尤其是军力失衡。
[14] “海空一体战略”是支撑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石,强调利用美海空军技术及联合作战优势以克制中国核常军力的发展,保持技术代差与数量优势。
[15] 美国国防部:2012年1月,《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国防重点》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2014年5月1日。
[16] 约翰·米尔斯海默【美】:《美国搞错了乌克兰问题》,《纽约时报》2014年3月13日。
[17] 门罗主义,19世纪初美国总统门罗为阻遏欧洲力量介入美洲事务而提出的美国对美洲事务的构想和主张,门罗主义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是美国谋求西半球地区霸权的开始与标致。
[18] 约翰·米尔斯海默【美】:《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1页。
[19] 即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它将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构成美国强化贸易领域霸权地位的重要支柱。
[20] 200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高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石油安全这一议题,提出谋求破解多半石油进口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这一战略隐患,外界自此称其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局”。新加坡和驻新美军宣布马六甲地区为美新海军定期海上反潜封锁演习区等举动让中国深感不安,印度海军在东北印度洋安达曼群岛的活动与前置部署也加深了中国的战略疑虑。
[21]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2] “大白舰队”是一战前由16艘主力战列舰组成的美国海军的昵称,标志着美国进攻型远洋海军的开始。
[23] 绿水海军指执行近海防御作战的近岸海军,相对应的是蓝水海军,指以大型主战舰只、两栖乃至航母为主力的前出领海、前往中远海的远洋进攻型海军。黄水海军则指居于两者发展状态之间的海军型态。
[24]美国国防部:《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2013年1月,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2014年5月1日。
[25] “空、潜、快”指强调对海攻击、常规潜艇和近岸导弹艇为主力的近岸防御型海军发展战略,该战略起始于中苏同盟时期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为中国海军放弃。
[26] 中国国防部:《2013年中国国防白皮书》,2013年4月,http://www.mod.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_4442839.htm,2014年5月1日。
[27] 兰德公司:《中国国防工业与军事现代化的意义》,2012年3月,http://www.rand.org/pubs/testimonies/CT217.html,2014年5月1日。
[28] 瓜德尔港为巴基斯坦西南一深水良港,为中国援建。2013年初,中国企业获得该港运营权,租期40年。该港位居北印度洋航线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孟加拉国吉大港也为中国援建,但未向中国租借。
[29] 兰德公司:《四年度防务回顾报告》,2010年2月,www.rand.org/search.html?query=China+military+base+India+Ocean&search-submit=,2014年5月1日。
[30] 拟建中的克拉运河位于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最窄处仅56公里。相比于马六甲海峡,从南海前出北印度洋距离至少减少1000公里,且克拉运河区距中国西沙群岛前线机场较近。
[31] 拟建的尼加拉瓜运河位于尼国南部,约长300公里。
尼国会已通过议案,引进中国香港一家私人资本注资500亿美元开挖运河,最早预计于2014年底开工,工期约八到十年。
外界推测,该私人资本为中国政府支持,因此将修建尼加拉瓜运河视为中国政府的战略计划,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以私人名义进行国家行为是中国国家战略手段之一,中国“辽宁”号航母前身俄国“瓦良格”号便是由香港私人购买而后转交中国政府的,其他几艘私人购买的废旧航母均有中国官方背景。
[32] 周荣坤,郭传玲编:《苏联基本数字手册》,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年,第387页。
[33] 据《英国简氏防务期刊》评估,中国海军总吨位80万吨,美国海军总吨位320万吨,中国空军作战飞机约2500架,美国空军作战飞机约6000架,双方技术代差约为15年至20年。
来源时间:2014/10/13 发布时间:2014/9/25
旧文章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