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 解读西方民意调查不能断章取义
作者:刘作奎 来源:中国网
最近国际和国内媒体在热炒英国BBC的民意调查报道。BBC和环球扫描公司2014年最新的民意调查指出:“德国是世界上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国内媒体一片“悲鸣”,承认了这一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并积极分析其中的原因。
其实西方国家每年都要做民意调研,每年也都会发布一些令人“震惊”的调研结果。中国媒体很多时候积极跟进,评说是非。诚然,中国与世界某些国家价值观存在差异,加上国外民众对我不了解,存在部分国家民意对中国看法不佳的状况。但这一问题恰恰被西方媒体抓住而不断炒作。西方媒体不断利用民意来选择性解读中国,但作为中国媒体人和学者来说,似乎不应把这种调查结果当作事实或真理。
我本人对BBC民意调查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深深怀疑的。当然,把这种调研结果当作娱乐新闻来报道是另外的事情。如果是当作权威言论发布,则需要经过科学和事实检验的。
首先,德国是世界上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我不禁要问,对中国看法最负面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民意调查当中,大抵无论什么观点和态度,都需要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通常情况下,西方的调研主要设定下列几个重要调查指标来衡量民意对中国的看法:民意对中国的好感度(degree of favorability)、民意对中国行为方式的认同度(如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威胁还是一种机遇)、民意对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看法(积极还是消极)、民意对双边关系紧密程度看法(是朋友、敌人、一般关系还是非敌非友)等等。而BBC的调查只选择了“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看法。这是明显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也并不是严谨的民意调查。事实上,如果考察一下皮尤全球舆情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 Program)、跨大西洋趋势项目(Transatlantic Trends Program)等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德国的看法绝不是最负面的。
其次,应该认识到,民意是具有不稳定性的。科学看待民意的办法就是既要看待当时的结果,更要看待多年来的趋势,把民意变化放在更长的时段来考察。对此,我看了一下,德国对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认识起码不能算是最差的,在大多时候,它要低于亚洲某些国家,有时也会低于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比如,考察从2005年到2014年BBC对这一个问题的调查看,即使在欧洲,德国也不能说是最差的。甚至在2009的调查中明显领先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积极评价为61,消极评价为15)。遗憾的是,2009年没有媒体来挖这个“亮点”。
对中国影响力的评价(据BBC和环球扫面公司全球舆情调研整理)(%)
而且,根据BBC这项调研,如果从全球民意对中国的看法看,2014年对中国印象的评级还提升了两位,但是这种进步也被“视而不见”了。
再次,从专业技术层面讲,BBC调查取样的有限性就更应强调一下了。BBC每年都从被调研国家取样本约1000份左右。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国家,取样也是1000份,不知道这个1000份能代表哪个阶级,哪个阶层,哪个群体。
取样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BBC对某些国家调研取样仅限于城市。调研的对象也是相当随意的,调研样本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但年龄分布情况怎么样,则没有给予解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8岁的年轻人和60岁的老年人的看法有时差异会很大。由于指标设定笼统含糊,调查的样本是代表农村还是城市,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受教育的人还是文盲,富人还是穷人,落后地区的人还是富裕地区的人?调查样本的不客观性为得出诱导性结论留下了空间。中国或者德国的民意就被这区区1000个身份无法认定的人所代表了。
最后,还要深究BBC选择信息发布的时机。需要客观看待西方调研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问题,而且其目的和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就此次BBC抛出这一观点来看,不排除的可能性是,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伙伴关系的谈判也会获得突破。众所周知,欧债危机这几年,欧盟内部的英德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寻找外部市场方面,两者又不约而同地将主要目标定在中国,势必产生激烈竞争。在中德关系积极向好发展的背景下,英国媒体适时抛出中德关系中的这颗“臭蛋”,寓意不言自明。
总之,民意调研有其利益背景的。中国媒体不能因为BBC发布的结果披上了民意的外衣,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准确客观了。中国的海外形象塑造是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对于西方的调研我们要重视,但不能盲从。中国媒体要透彻分析其中的本质,在构建积极、良性的中国海外民意形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来源时间:2014/10/21 发布时间:2014/7/8
旧文章ID: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