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认知差距巨大
作者:永伟 来源:联合早报
中国前年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模式构想,原先并未获得美国积极回应。有中国学者认为,美国近来已经开始接受并采用这个概念,但中美双方对此的认知差距仍然非常巨大。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在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所提出的两国关系发展模式构想,2012年2月由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时最先倡议,其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习近平去年6月以国家主席身份在美国与总统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时再次提及,但奥巴马及其政府没有马上积极回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达巍前天下午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举办的首届“中国与全球治理论坛”上指出,中国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工作最近取得了一点进展,即美国开始接受并使用“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术语,此类事例在过去的经验中并不多见。
不过,达巍认为,中美双方对此的认知差距依然很大。例如,虽然美国官员私下表示同意“不冲突不对抗”的内涵,并认为应当避免崛起国与守成国的矛盾,但他们更多着眼于危机管理,而中国更希望解决矛盾出现的根源。
美国完全不接受“相互尊重”
针对“相互尊重”,美国完全不接受,认为中国会利用这句话强压美国在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上让步。至于“合作共赢”,中美双方关注的议题也并不相同。
达巍解释,双方存在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中美之间的疑虑很深,都不愿轻易接受对方提出的概念和观点。美国也担心中国会像1980年代用《中美联合公报》要求美国停止对台军售一样,使用新的共识来对其施加压力。
此外,中美两国战略文化不同:中国人习惯先谈大概念,美国人则习惯先谈细节。况且,由于过去都是美国主导中美关系的发展,因此它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中国主动提出的概念。
达巍建议,中美两国元首应当尝试建立年度的、较长时间的深入会谈机制,并且将之推广至美国下届政府。这是因为中美关系特别复杂,需要领导人自上而下的管理。
国防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杨毅则在论坛上提议,中美两国应该相互换位思考,加强战略沟通,不仅谈战略意图,也要谈分歧。“分歧不可怕,怕的是分歧不谈越发展越严重。”
也是海军退役将军的杨毅进一步倡议,中美双方要具有历史担当,不但考虑本国利益,也要考虑地区和全球利益,甚至子孙后代的利益。两国也必需防止第三方要素干扰中美关系。
他提醒说:“美国热情积极为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打抱不平,可能把自己拖下水,好心办坏事,帮了倒忙。”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则从经济角度分析说,美国必须适应中国在经贸领域的角色、作用与政策。
金灿荣举例说,中国从2011年开始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将外资与国内投资的待遇统一,促使外资享受的一些“超国民待遇”正在消失,引起美国商会的抱怨。“为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外资企业对此还需要适应。”
此外,中国的产业升级也可能使中美贸易的性质由目前的互补走向竞争,而且人民币国际化也将在金融领域与美元形成竞争,美国对此都需要适应。
但金灿荣认为,在过去数十年中,中美经贸关系可谓两国关系的压舱石,未来也将是两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平台。
他指出,中美今年7月在第六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承诺加快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完成后将有助于双方增加相互的投资额,稳定双边关系。
外交协调是大问题
针对中国外交举措时而出现与军事行动不协调的情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在论坛上答复现场观众的提问时批评,中国的外交协调工作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贾庆国认为,不止是与军方的协调出现问题,外交部内的很多部门也常有不同的声音。
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部委现在都进入外交领域,它们做的决定也影响整体外交进程。
不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并未及时跟上,而且长期以来外交部主管领导的层级越来越低,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地位。
贾庆国说:“建国的时候是总理兼外交部长,后来变成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再后来变成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后来就干脆是外交部长是外交部长。然后主管外交的领导,在领导中的排名也越来越低。现在你看国家主席出访,外交部长不上新闻报道的名单。这种情况跟中国这样大国的地位不太适应。你看美国吧,排序是总统、副总统、国务卿。”
贾庆国认为,中国外交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且外长要管理的事项越来越多。高层也已意识到相关挑战和问题,因此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
他提议,为了改进协调和统筹工作,中国将来需要由全国人大立法成立国家级的国安委。国安委现在设在中共党内,目前仍在初建阶段。
来源时间:2014/10/18 发布时间:2014/9/21
旧文章I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