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中国外交

分析

胡伟:邓小平是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继1990年作出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后,邓小平又于1992年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振聋发聩的论断,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查看全文

编译

柯蒂斯、克劳斯:城市发展模式事关中美国际秩序博弈

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城市的发展往往被错误地忽视。事实上,基础设施、城市形态与大国构建的国际秩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历史上,大国不仅使用城市作为商业和宗教连接的节点,还作为实际和象征性权力展示的场所。冷战结束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代就是由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所支撑的:全球城市。几十年来,伦敦、纽约、首尔、悉尼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的崛起加强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如今,中国现在开始通过“一带一路”营造有其独特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形态。查看全文

分析

汤名晖:金砖会议之后 「南北分岐」加速多极化世界的形成

「金砖峰会」之后,原先东西对立的地缘政治格局将进一步转移,在萨赫勒问题的延烧之下,「南北分岐」的议题会继续分散西方的注意力。中国在「金砖峰会」新接纳的六个国家中有五个位处于「第三断层带」:非洲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印度洋沿岸的伊朗、沙特阿拉伯及阿联酋,这将大幅拉近南北之间地缘竞逐的实力比,以及增加中国应对「去风险化」的韧性。查看全文

分析

汤名晖:17世纪“大同盟”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对中国而言,以重塑世界秩序为目标建立协调机制并非不可为,中国的国力在欧亚大陆上至少前三,若能将给予俄国的资源部份转向重塑秩序所需,最终的利益和格局也比现况更为宏大。中国有着「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可作为「把饼做大」的共同地缘利益,需要的是展现格局与西方沟通和建构相近的价值,「义利合一」,才能从「王霸之辩」解构当代的西方大同盟。查看全文

转发

民调:2023年中国人的国际安全观

CISS致力于通过研究阐释和传播中国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2022年11月,CISS围绕“中国人的国际安全观”这一议题组织了民意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民众对当前的国际安全状况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看法都颇为乐观,对全球化高度支持,主张中国外交姿态应当积极进取。同时,随着年龄和学历层次上升,受访者的态度则变得更为谨慎或复杂。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