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城市的发展往往被错误地忽视。事实上,基础设施、城市形态与大国构建的国际秩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历史上,大国不仅使用城市作为商业和宗教连接的节点,还作为实际和象征性权力展示的场所。冷战结束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代就是由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所支撑的:全球城市。几十年来,伦敦、纽约、首尔、悉尼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的崛起加强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如今,中国现在开始通过“一带一路”营造有其独特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形态。查看全文
Tags :中国外交
越南是一个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不愿意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其在与美国开展安全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始终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试图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查看全文
将印度与30年前的中国相比,那么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正是印度发展的潜力与空间。30年前,谁会预料中国会是下一个日本呢?查看全文
「金砖峰会」之后,原先东西对立的地缘政治格局将进一步转移,在萨赫勒问题的延烧之下,「南北分岐」的议题会继续分散西方的注意力。中国在「金砖峰会」新接纳的六个国家中有五个位处于「第三断层带」:非洲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印度洋沿岸的伊朗、沙特阿拉伯及阿联酋,这将大幅拉近南北之间地缘竞逐的实力比,以及增加中国应对「去风险化」的韧性。查看全文
对中国而言,以重塑世界秩序为目标建立协调机制并非不可为,中国的国力在欧亚大陆上至少前三,若能将给予俄国的资源部份转向重塑秩序所需,最终的利益和格局也比现况更为宏大。中国有着「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可作为「把饼做大」的共同地缘利益,需要的是展现格局与西方沟通和建构相近的价值,「义利合一」,才能从「王霸之辩」解构当代的西方大同盟。查看全文
北约的势力发展呈现合围欧亚大陆两侧的态势,中俄两国看似成为地缘政治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发达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合纵,难道中国最终只能选择“无上限”地支持俄国吗?查看全文
对中国而言,上策是协调俄国签署停火协议,内部避免政治变天,中策是寻求另一位可被西方接受的亲中继任者。至于持续「无上限」的支持普京,恐将不利于中国整体欧亚大战略的结构,若能以俄国为议题消解欧洲的去「风险化」立场,更符合中国长远的经济利益。查看全文
CISS致力于通过研究阐释和传播中国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2022年11月,CISS围绕“中国人的国际安全观”这一议题组织了民意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民众对当前的国际安全状况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看法都颇为乐观,对全球化高度支持,主张中国外交姿态应当积极进取。同时,随着年龄和学历层次上升,受访者的态度则变得更为谨慎或复杂。查看全文
美国的目的还是想刻意的把中俄捏到一起,然后迫使,或者是诱导中俄建立一种同盟关系。其实这种同盟关系一旦建立,最终的结果不是相互配合,而是相互的消耗。查看全文
中国公众如何看世界?他们对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加关系,以及与其他大国与国际机构的外交关系持何种看法,又如何认识中国的全球角色?中国公众采取了哪些行动顺应全球化潮流?他们对未来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有何预期?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