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特朗普如再上台  这份报告或是他的对华政策蓝本

在刚刚结束的共和党艾奥瓦党团选举中,特朗普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把第二名远远地抛在后面。很多分析家认为这预示着特朗普获得共和党提名竞选总统的势头可能“不可阻挡”。如果特朗普再次重返白宫,他的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会推出哪些政策呢?曾经为特朗普2016年当选后提供政策建议和人事安排的智库传统基金会去年3月重磅发布了一份题为《赢得冷战:对抗中国的计划的报告。虽然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会在对华政策上延续之前的强硬路线,但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这批对华鹰派在新一届政府中认为必须实施的对华政策。很多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称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这份报告可能是他们的对华政策蓝本。《中美印象》翻译了该报告的概况部分,以飨读者。查看全文

采访

专访莎拉·纽兰:台湾的选举和准外交,中美地方交流的意义和途径

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是现任副总统,他明确表示打算维持现任总统蔡英文政府的两岸关系政策。中国领导人对民进党抱有极大的怀疑,认为他们正在暗中试图推动台湾独立,因此,如果民进党赢得连任,我认为我们会看到中国继续对台湾采取强势的策略,比如,其军机定期进入台湾领空或防御识别区。我们还可能看到北京试图利用经济政策来惩罚民进党,例如对台湾的某些进口产品实施限制。北京认为国民党和民众党都比执政的民进党更亲中国,因此我认为,如果前者任何一方赢得总统宝座,我们会看到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压力下降,海峡两岸之间的沟通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可能会尝试利用经济接触和政府间关系来鼓励台湾政府走向统一,尽管台湾公众对此兴趣不大。查看全文

采访

前驻华大使洛德:四十年后重温中美关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和变化。在两国70年代开始接触的时候以及建交之初,我们的关系主要是战略性的,包括制衡苏联,但由于中国的贫弱,双边关系很少。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国显著且迅速的崛起,不仅成为地区大国,而且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方面成为全球大国。这就产生了老牌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动态。查看全文

快报

旧金山峰会在即 中美学者有何期待?

中美旧金山峰会在即,中国的官方媒体掀起铺天盖地的“中美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的宣传攻势,美国34个民间组织也发表公开信,呼吁中美领导人“共同致力于可持续性地降低双边关系中的危险摩擦和旨在保护我们的星球、和平与繁荣的双边富有成效的合作”。中美关注双边关系的学者和媒体人士也各抒己见。《中美印象》的编辑总结了两国几位学者和新闻记者对峰会的看法。以下为他们的观点。查看全文

编译

习近平在艾奥瓦的老朋友会去旧金山

习近平关于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的四句话是“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习近平在艾奥瓦的特殊关系符合其中的三句。1980年10月,中美建交一年后,正在广东工作的习仲勋率代表团访问美国的艾奥瓦州。1983年,艾奥瓦与中国河北结为友好省州。1985年,在河北正定工作的习近平率团访问艾奥瓦,考察当地科学务农的情况。2012年,已是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访问艾奥瓦,看望曾经在当地接待过他的老朋友。2017年,特朗普总统提名艾奥瓦州州长布兰斯塔德出任驻华大使。查看全文

快报

独树一帜的China Project被迫关闭

11月6日,位于纽约以报道中国为关注点的媒体公司“中国项目”(China Project, 原SupChina)宣布关闭。China Project成立于2016年,旨在以一般美国新闻机构没有的深度和广度向世界介绍中国。China Project的创始人是纽约著名的华裔投资家和活动家郑安澜。China Project当天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份声明,宣布了关闭的消息。新闻稿中写道,China Project的工作“在两国多次被指控为对方政府不可告人的目的服务。公司为保护自己和员工不得不投入巨大法律费用。更糟糕的是,招致两国政府和保守人士攻击的China Project越来越难以吸引投资者、广告商和赞助商。查看全文

分析

争鸣:接触或遏制与中美如何避免冲突

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九、十月刊发表了中国问题新秀贝克利题为《缓和的妄想: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将成为长期的竞争对手》。?《中美印象》邀请了三位中国顶尖的年轻一代美国问题专家,分别就贝克利的观点做了简短的评论。贝克利在收到他们的评论之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查看全文

采访

专访达巍:中美关系的性质有待确定 美国对台政策令人担忧

在有效地探讨关于护栏或指导原则的谈判之前,双方最好首先就这种不断演变的关系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达成一致。打个比方,假设在两个人的情境中,其中一个人有伤害另一个人的意图,他说:“我想伤害你,但我们需要一些安全预防措施以防我们掉下悬崖”,那么较弱的一方不太可能同意与更强大的一方达成这种保障协议。 因此,在建立护栏之前,我们最好首先就双方意图达成一致。一位美国同事告诉我,“在这场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双方都不必赢,但双方都无法承受失败。”我同意他的观点。双方必须努力确保他们的关键利益在这场竞争中不受损害,双方只能共存。之后,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富有可持续性的“护栏”。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