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和那些离开美国的华人学者

【2024年是《中美印象》网站启动10周年。在过去10年(2022年3月之后推出了《美中故事汇》网站),《中美印象》共首发和转发了3万余篇文章,是全球专门关注中美关系的唯一的中文网站。为庆祝《中美印象》启动10周年,我们会在今后几个月陆续介绍过去10年本站发布的特别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或我们认为在分析双边关系的性质和走向方面特别有建树的文章,也会介绍那些不断给我们投稿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其文章的作者,还会推出一些关于美国的中国通或者中国的美国通的文章。本文聚焦香港大学教授李成和他对在美华人学者处境的看法。】

 

李成教授出生并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海。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于1985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亚洲学硕士学位,后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以研究中共精英政治著称,曾多次准确预测中共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的人选,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该领域的权威。李成于2006年加入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后成为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首位华裔主任。2023年,李成突然辞去这一职务,前往香港大学任政治学教授。

美国也是全世界研究中国的机构最多的国家,至少有上百家智库和研究中心开展了有关中国的项目。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中心就有十多位全职或兼职研究员。李成在采访中提到,在17年前他刚进入学会时,华裔学者的身份是正面资产,而到了后期却变成了负面资产(或累赘)。现在的美国决策层里有些人对华裔学者对美国的忠诚表示怀疑,因为他们认为在美国与中国进行全方位战屡竞争之时,华人是否脚踩两只船不得而知。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许多知华派美国专家也被排挤、被边缘化。比如去年过世的基辛格博士,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和曾被评为知华派榜首的兰普顿教授,作为之前政府常常咨询的资深顾问,他们目前的境况是门可罗雀。 

现今年轻一代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很多都还没有去过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而是纯粹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中美竞争角度来研究中国,导致整体对华态度更为强硬。对此现象,李成在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时表示,这与近年来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改变有关系。新一代美国学者更擅长和喜爱以数学、统计学、通过建立模型等方式,对中美关系进行量化、数字化研究,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人文和决策机制等的研究,而后者往往才是研究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维度。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博士在美国的“留美率”为87%。但从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暴发,美国对与“中国行动计划”(the China Initiative)有关的华人学者的起诉也激增。越来越多的华人学者放弃美国终身教职,或回到内地,或前往香港,新加坡等地。在2021和2022年就有1400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估计未来人数会有更多。李成认为,这会对美国的教育,研究,和科技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大损失,也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发展。

李成在香港大学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主要使命是寻求中美利益的交汇点,促进东西方文化对话。他主张中国应在开放和包容中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虽然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很多不理解、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有偏见,但我们更需要把视野打开,用希望、善意、良知来取代猜疑、恐惧、敌视。”

本站转发的部分李成教授的文章和采访:

李成: 我为什么辞任美国顶级智库回到中国?

本文受访者李成教授曾在美国工作生活38年,2006年加入布鲁金斯学会并长期担任该该学会中国中心主任。今年7月,他回到香港大学任教。在访谈中,他阐述对中美关系、世界挑战、中产阶级等问题的见解,呼吁积极搭建沟通桥梁。

Read More »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