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录取不再看族裔,教育就能更公平吗

作者:Zhan Juan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最近,一位华裔美国学生的大学申请经历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位第二代移民的考试成绩、体育和其他课外活动表现都非常出众,但在申请大学时,他被哈佛等六大名校给拒了。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认为,被拒主要是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错。中国网友的评论五花八门:有的指出他毕竟还是被佐治亚理工录取了,因此美国大学招生不存在歧视;更多则是对美国亚裔移民的生存状态和大学招生冷嘲热讽,称“亚裔永远实现不了美国梦”,认为目前的招生政策意味着“美国精英集团要劣币驱逐良币”,将平权法案总结为将LGBTQ和其他弱势条件的“buff叠满”。

对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说,谈论这个话题可能只是“隔岸观火”;但平权法案在美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议题,本月美国最高法院有可能对其前景做出裁决,除了教育,这还将在就业、社会福利等领域进一步产生影响。也许任何人都难以预料,没有平权法案将催生一个怎样的未来。

身为一个初中生的家长,我得承认,我对这个问题实在很纠结。我希望孩子们能进入与他们的能力相符的大学,但同时我也深知,大学的意义不应该只是拼成绩绩点。时报最近发表的一篇亚裔高中生的观点文章对这种心态做出了很好的概括,文章写道:“像许多亚裔美国学生一样,我认为目前的制度使我更难被精英大学录取。如果我说,招生人员可能会因为我的族裔而对我提出更高的标准,我不会为此感到困扰,那我就是在撒谎。与此同时,我确实希望跟我一届的大学同学更加多元。”这位作者认为,多元化对高等教育和社会有益,但平权法案不足以推进实现这个目标。

支持平权法案的人认为,大学在招生时将族裔作为一个考量因素有助于增加校园的多样性,可以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而受益。有一些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哈佛大学的2026届学生是迄今最为多元化的一届,有14.4%的黑人和27.6%的亚裔美国人;一批接受时报采访的学生说,这样的体验给他们带来了好处。一位有华人血统的学生说,她在上大学前并没有建立多少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但通过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她开始对祖先在美国修铁路、在《排华法案》期间被关押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但也有许多人对平权法案是否真正为校园带来了多元化提出了质疑。2017年时报的分析发现,在实施了数十年的平权行动之后,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在美国顶尖学院和大学的代表人数仍比35年前少。而在族裔多元化的哈佛,学生来自的经济背景并不那么多元——学生家庭家庭收入中位数将近17万美元,15%的哈佛学生来自年收入63万美元或以上的家庭,只有4.5%的学生来自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的家庭。

一项法律需要公众和法院的支持才能生存,而平权法案在这两方面都面临威胁。自2014年以来,一个代表白人和亚裔学生的组织反复挑战平权法案,认为它在录取时构成了歧视;而一个越来越保守的最高法院已经表现出对平权政策是否公平、多元化是否对学术有益的质疑。2015年,首席大法官小约翰·G·罗伯茨在一场关于德克萨斯大学平权法案项目是否合宪的辩论中问道:“一个少数族裔学生给物理课带来了什么独特的视角?”

最近的民调结果显示,多数美国人同样不赞成大学录取时考虑学生的族裔。即使是在美国的自由派堡垒加州,时报发现选民的心态也是如此——美国有九个州禁止在招生中参考族裔因素,加州就是其中之一。反对者中又以亚裔和西班牙裔选民最为突出。时报采访了一名印度裔大学生,他支持伯尼·桑德斯的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医疗保健,政治上非常左倾,但他表示,自己和朋友申请加州以外精英私立大学频繁遭拒,亚裔学生需要更高的成绩和分数才能被录取,“有很多有印度和华人血统的学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与他们的水平不相衬的学校。”

在一些人看来,平权法案都可能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报的一篇观点文章提出了一个让我感觉很新颖的角度:也许1965年的《移民和国籍法》为平权法案面临的挑战奠定了基础。《移民和国籍法》取消了对亚洲、非洲、南欧和东欧移民的限制性配额,令西裔和亚裔显著增加,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平权法案的本意是在一个主要由白人占绝对多数的国家里,将白人的优势让渡出一点点来,分给曾经被压迫的黑人后代;但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移民冲击后,美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个多种族国家,如果仍然要保持各族裔代表性相对平衡,大量有资格上大学的亚裔就有可能被挤下车,文章作者认为:这会以“更加直接和侵入性的方式进行种族歧视”,带来“不断上升的社会和道德成本”。

说到底,当人们谈到大学录取,尤其是最顶尖、最挑剔的大学录取时,梦想的可能是一个“既要又要”的目标:既要让不同背景的年轻人获得更好的教育并反哺他们所在的社区;又要确保录取程序公平,让最优秀的学生进入最精英的大学,保持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平权法案大概无法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但推翻它就可以了吗?戴维·布鲁克斯最近的一篇专栏提出要“打破大学录取过程”,他认为可以不再用族裔,而是基于阶层来提拔对学术充满热情、面对逆境仍然有韧性的学生,这种模型将结束对特定种族和校友子女的偏袒,同时能增加来自贫困家庭和弱势社区的申请人。这种奖掖“寒门出贵子”的思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吗?

来源时间:2023/6/15   发布时间:2023/6/15

旧文章ID:2992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