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 | 失去的将无法挽回:俄乌战争一周年有感

作者:胡伟  来源:美中故事汇

【题记】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不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背道而驰

有时感觉时间过得真是很快。新冠疫情已经三年了,俄乌战争也过去了一年。这两件作为“大变局”催化剂的重大事件,或许是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说的历史“长周期”的某种宿命,更是历史“短周期”不可取代的标志。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对战争结果进行研判并提出中国应对之策的文章(请参阅:胡伟:俄乌战争的可能结果与中国的抉择),尽管当时争议很大,但现在来看事态基本上是沿着我当初的预测发展的。在俄乌战争一周年之际,有几件事情可圈可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美国总统拜登突访乌克兰。这是自1991年老布什访问基辅后,近几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乌克兰的美国总统,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进入一个没有美军控制的战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赞颂此访为“乌克兰的重要时刻”、“历史时刻”。然而,由于乌克兰是一个“美国无法控制空域的活跃战区”,拜登只能冒着巨大风险“秘密出访”,白宫不仅对外打“烟雾弹”予以掩盖,而且此行也颇为艰辛:年过80的拜登19日凌晨4:15分就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出发飞往波兰,当晚9:37再从波兰通宵乘坐10个小时的火车于20日上午8点左右抵达基辅。如此煞费苦心舟车劳顿,可见此举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此前已有众多西方政要访问基辅,其中一些意义也不可谓不大,但毕竟与美国总统不在一个量级上,难怪泽连斯基现场感动得流泪。此行并非只有“象征性意义”,也不局限于美国再提供5亿美元的军援,而是拜登在基辅公开宣布普京的“征服战争”失败了。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以拜登访问乌克兰为标志,这场战争将进入收尾阶段。战后的世界格局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目前的联合国构架将被重塑,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再,中国的外部环境将更为凶险。

其次是联合国大会就俄无条件撤军进行表决。当地时间2月23日,联合国大会第11届紧急特别会议通过新的决议,呼吁在乌克兰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要求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地将其所有军事力量从乌克兰国际公认边界内的领土撤出。这份由乌克兰、美国、德国、日本等57个国家联合提交的决议草案最终获得141票赞成,白俄罗斯、朝鲜、俄罗斯、厄立特里亚、尼加拉瓜、马里和叙利亚7国反对,中国、印度、南非等32个国家弃权。与此前联大涉乌决议案的票决相比,结果相差无几。虽然经过俄罗斯的努力反对票比以前增加了2票(尼加拉瓜、马里),但丝毫不能改变国际社会人心向背的基本面。此前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前所未有地不见了不同观点的辩论,形成了一边倒挺乌倒俄的舆论氛围。联大会议之前,西方已经放风,这是给俄罗斯最后的机会,也是中立者最后站队的机会。但显然这些“机会”对于俄罗斯等国无异于抓心挠肺的挑战。

实际上,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并无效力,通常也无法兑现。但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表决?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道义的力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政治当中不仅有“利”与“力”,而且有“义”与“理”。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然而当今世界不仅许多小国、弱国可以很好地安身立命,而且也不乏铁肩担道义的朋友。反而是像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最后落得四面楚歌、土崩瓦解的境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不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背道而驰。

第三是中国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拜登总统前脚离开乌克兰,王毅主任后脚就到了俄罗斯,中美可谓泾渭分明。此前18日,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宣布:在乌克兰危机一周年之际中方将发表一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中国外交部选择在24日当天发表这份文件,高调介入,可谓苦心孤诣。除了重申中国在俄乌冲突当中的一贯立场,这份一共12点内容的文件主张停火止战、启动和谈、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但并没有提出具体方案,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中第十点提出“停止单边制裁”,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那些赞成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国家显然不会接受这份文件,乌克兰当然更不会同意,问题是俄罗斯也称这个文件不代表俄方立场。

目前无论战场主动权还是道义制高点均在乌克兰手中,在此情况下呼吁和谈没有任何现实基础。这份文件的发布,不会对于解决俄乌战争带来实质影响,却会对中国自身如何在未来的国际社会立足产生重要后果。当然,在俄乌战争的结局已经日益明朗的情势下,中国的确是进退维谷,几乎没有多少回旋空间。这与去年我写那篇建议文章的时机已经完全不同。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普京当初知道“特别军事行动”是这样一种结局,他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但历史没有“如果”,失去的将无法挽回。对任何人都一样,历史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唯一只能吸取教训,切勿一意孤行,切忌重蹈覆辙。普京21日在莫斯科发表国情咨文称是西方发动了战争,俄正在用武力制止战争。这一言论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诧。每个决策者都难免犯错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吃一堑,长一智”,能否及时纠错,及时止损。俄罗斯民族过去走的弯路已经够多,“学费”都白交了。写到这里,浮现在我脑海的是《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个民族不长记性,这才是最可悲的!

(作者:胡伟,著名政治学者,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

来源时间:2023/2/24   发布时间:2023/2/24

旧文章ID:2940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