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经济双轨推进 中美关系正在解冻?不要太乐观
作者: 来源:香港01
自11月14日中美元首会晤之后,两国启动了不同领域的一系列密切互动。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印尼巴厘岛见了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11月1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泰国曼谷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Chi Tai)进行了坦诚、专业、建设性的交流;11月19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透露,中美两国气候问题特使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期间进行正式磋商。11月22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应约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举行会谈。这是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中美两军高层首次对话,也是中美两国防长今年继4月通话、6月线下会谈后的第三次沟通。
这些,都被一些人看做中美关系正在企稳的最新迹象。有美国媒体据此认为,「中美关系正在解冻」。
频密,本身就是信号。这些会见的契机,消息里说得很明确了,正是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的共识。中美双方各不同层面的团队如此快速高效地面对面沟通,近几年来看,并不多见。
经济:战术层面专业化处理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元首会晤后,中美经济团队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进行了3次沟通,可见其急迫性。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G20领导人峰会期间会见了美国财长耶伦;
11月16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Craig Allen)和其率领的美企业代表团;
11月1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泰国曼谷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应约会见美国贸易代表戴琪。
特别需要用放大镜来看王文涛同戴琪的会晤。可以对比看看戴琪自2021年3月17日正式上任以来,与中方的三次交流,是如何描述的:
第一次交流,在2021年5月27日,是「坦诚、务实、建设性」的;
第二次交流,在2021年10月9日,是「务实、坦诚、建设性」的;
第三次交流,也就是最近这次,是「坦诚、专业、建设性」的。
「坦诚」的态度和「建设性」的目标没有变,只有「务实」这个词,变成了「专业」。
什么叫「专业」?「专业」,在当下这个环境来说,就是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不要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去污名化,或者是扭曲实际的经贸行动。这个观点,实际上是美国企业界的共识。无论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科技制裁还是双向投资限制,无一不是把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问题之上。两国利益都直接受到影响。因此,还是应让专业的事情回归专业,这个道理,不难懂。
2020年,中美贸易额按年增长8.3%;2021年,中美贸易额按年增长28.7%;今年前10个月,中美贸易额按年增长5.1%,达到6398.3亿美元。再看看美国企业代表团的动作,也能说明问题:嘉吉(Cargill, Incorporated),今年连续几个月持续宣布增加对华投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中国投资的广州重大石化项目开工,成为美国企业在中国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
这些数据和行动反映的,是全球两大经济体停止经贸活动的不现实。下一步,就是在不能「脱钩」的宏观认识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这也是理解本次通话「专业」所在的另一个线索。
还值得进一步观察的是:2021年5月,双方第一次交流的具体内容,提到了发展双边贸易;2021年10月,第二次交流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主题基本是围绕中美经贸关系;这次就不一样了,消息稿说得很具体,中美不仅讨论了中美经贸问题,还讨论了多边和区域经贸问题。
中美经贸层讨论维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外展示得正越来越明显。讨论中美经贸问题,着眼点还有区域和全球。
中美同处亚太区域,都与亚太国家贸易往来密切,但美国提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对抗中国,中美不会不聊聊如何协调区域贸易政策。「印太经济框架」的成员国日韩,最大的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东盟十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仅占东盟十国与中国贸易额的43.7%。这么来看,专业,不应该是不计成本放大分歧,而应该是寻找区域的共同利益。
此外,包含中美在内的亚太地区的供应链合作是非常密切的,在电子、机电、汽车、新能源等很多产业的产业链上都有非常突出的体现。
不久前,美国宣布「豁免」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组件关税。表面上,这和中国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在这个区域内,光伏产业链的上下游已经形成了互补的分工协作,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在这条链条上环环相扣,不是外力能轻易拆解的。强化新能源转型的美国,更是依赖于这一供应链的充分供给。这就是中美经贸关系在区域连线成网的底色所在。
再放眼到全球,中美经贸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对全球多边经贸体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结束的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中美之间的合作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会议持续了6天,达成了世贸组织过去9年内的首份多边协定。这些用专业和理性促成的合作成果,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回过头来看,中美谈到现在,从战略上讲,双方的原则彼此都已经很清楚了。而从战术上讲,一些核心经贸问题的分歧肯定会越来越专业化,双方聊得越专业,也意味着越在深入沟通,切切实实去真正解决问题。
把分歧从意识形态对立的战略层面落实到具体务实的战术层面,这是好事,更是智慧。
军事:危机管控将是两军主线
在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Paul Pelosi)访台后,北京宣布多项反制措施,包括取消安排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及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等,此次魏凤和与奥斯汀的会晤,是两军军事对话的重启。
这次对话,最「抢镜」的自然是魏凤和在会谈中掷地有声地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展现出中国军队的强大决心和必胜信心。但基本上,这就是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立场的一再重申。
在今年6月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当时「爆点」内容也是台湾问题。也是在那次香会上,魏凤和响亮地说出,如果有人胆敢把台湾分裂出去,解放军一定会「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一定会打到底」。
台湾问题,一定是未来最容易引发中美「擦枪走火」的关键所在,但就本次魏凤和的表态,基本上是态度的一再表达和重申。
在观察人士看来,相较于媒体抓住不放的这个「爆点」,其实更重要的是,这次军方恢复面对面交流,对稳定两军关系、避免因为战略误判出现擦枪走火,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双方对危机管控的重视值得更加关注到。
今年以来,中美国防部长第三次沟通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三次交流,中美都谈到了危机管控的问题。今年4月,中方讲的是管控风险危机,开展务实合作,确保两军关系正常稳定发展。说这话的背景,是一些地区热点问题可能产生溢出效应引发危机,中美两军都有管控风险、稳定两军关系的意愿;今年6月,中方谈的是管控好矛盾分歧,不把矛盾分歧变成冲突对抗。很明显,中方的措辞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美方没有将拜登总统的「四不一无意」承诺落到实处。会谈前,美军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对美舰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战区部队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做好挫败任何挑衅准备。此次会谈前一周,奥斯汀就公开表示,需要努力保持同中国沟通渠道的畅通,这有助于危机管控。
在这次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中美防长谈危机管控,谈论「不相撞」的问题,「不相撞」就是在军事层面上不发生冲突。中美两个大国,不发生冲突、不发生战争,对两国以及世界都至关重要。不发生冲突本身,就是危机管控的一部分。
奥斯汀还表示,希望中方开通战区层级的沟通渠道,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John C. Aquilino)希望与他的中国同行也能沟通。中美之间有两条热线,一条是元首级别的,一条设在国防部。开通战区层级的热线,有助于中美加强沟通,更好地管控分歧。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定还是会说这样那样的一些「狠话」,这一方面是为了安抚盟友,美国的策略就是「结盟」,而另一方面,在美国国内政治大环境下,也要看到美国五角大楼和美国军方会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表态。对此,不用大惊小怪,因为美国国会里的「对华强硬派」希望看到这些。该斗争斗争,该谈就谈,该合作就合作,这才是大国气魄,也是负责任大国该有的样子。
危机管控,近来经常被提及,相信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美两军间最受关注的一条主线。而这里的一个关键核心自然是台海局势的危机管控。
当然,观察中美两军关系或者说中美关系的发展,还需关注两大背景。
一是中国开展的新一轮外交正在赢得世界更全面的理解。11月8日至13日的东盟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15日至16日的G20峰会, 18日至19日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后12天时间,三场重量级地区及国际峰会密集举行。在此期间,中国不仅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外交姿态,也体现了始终维护并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外交理念。
二是究其本源,美方需要矫正对中国的战略误判。
美国在10月陆续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前者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挑战」,后者把中国视为美国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最根本威胁」。美国还试图把自己的对华战略定位强加给国际社会。奥斯汀称,「北京是唯一想要改变国际秩序,且越来越具有改变国际秩序实力的竞争对手。」
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都忍不住批评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对华战略判断一直存在错误,毫无必要将中国当成「致命的威胁」。
结合之前提到的中美密切沟通,可以看出,美国的对华战略充斥着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心态。在这方面,美国不仅需要有行动能力,更需要有正确行动的能力。
但这是不容易的,如今中美已经是G2,中美的结构性矛盾源于「老大」对崛起的「老二」之不信任和敌意。如今只要中美综合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美关系的天秤进一步倒向「矛盾冲突」就不会变。美方活在权力格局中,这种权力格局容易演变成力量的冲突,这就没有办法不对中国产生战略误判。
来源时间:2022/11/25 发布时间:2022/11/24
旧文章ID:2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