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选落幕:美国将走向何方?
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小i导读
2022年11月11日,由中华美国学会、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海国图智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前瞻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的第二场研讨活动在线上成功举行。本场活动主题为“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分析”,十余位中美关系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顶尖学者就中期选举后的相关问题,包括中期选举的预测回顾、选举结果分析、选举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以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前,第一场研讨会已于10月28日成功举行。
开幕环节
研讨会开幕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袁征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倪峰发表开幕致辞。倪峰教授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诸位嘉宾在第一场研讨会上做出的分析是相当准确的,与目前的选举结果基本相符。从目前来看,本次中期选举的结果很可能是“民主党小输,共和党小赢”。从美国中期选举的长期规律来看,本次选举打破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中选规律,许多人预期的“红色浪潮”并没有出现,而仅出现了“红色涟漪”,对于民主党而言可谓“小输即赢”。就本次选举对2024年大选的影响,倪峰教授指出,“特朗普效应”在本次选举中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共和党的“票房毒药”,对共和党的选情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2024年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陷于不确定态势。而民主党候选人也因为拜登的年龄问题而难以确定。因此,2024年大选很可能将是一场“混战”,具体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前驻东盟、驻智利大使徐步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徐步大使首先对中期选举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他认为,在美国舆论原本预测民主党可能惨败的背景下,民主党在本次中期选举中“小输”,失去的席位远小于历史上执政党在中期选举中丢失席位的平均数量,可谓“虽输犹胜”。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结果意味着特朗普的“影响力神话”及其冲击下一届大选的梦想破灭,凸显了美国社会的分裂。这次美国中期选举结果为预测下一届大选结果增加了不确定性,对美国既有对华政策的影响有限。就中美关系现状而言,徐步大使指出,中美战略博弈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时间跨度前所未有,目前中美博弈还正处于初始阶段,未来或许会朝着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那么应如何评判中美竞争的未来趋势?徐步大使认为应该把握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将中美关系放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大局中进行评判。在此过程中,必须践行“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第一节 中期选举结果分析
研讨会第一节聚焦“中期选举结果分析”,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主持。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刁大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参与本节讨论。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锋首先分析了目前中期选举结果中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形势。他认为,此次中期选举是拜登和民主党的一次胜利,也是1998年以来执政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表现最好的一次。在参议院层面,即使民主党失去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和佐治亚州的最后三票,共和党的多数也非常脆弱;在众议院层面,目前没有一个政党有把握获得218个议席的多数优势地位。至于共和党没有在中期选举中掀起“红色浪潮”,朱锋教授认为其中原因是美国国内面临政治社会分裂、通货膨胀、堕胎权、控枪等诸多复杂问题,民众出现“消极政党认同”趋向。展望中美关系前景,如果共和党重新获得众议院多数议席,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卡锡成为议长,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紧张态势可能将再次升级。尽管共和党在众议院保持微弱多数,美国国会的中国话题仍会继续保持强硬态势。在此背景下,下周G20雅加达峰会上的两国元首外交将对中期选举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对目前的中期选举局势进行了总结,指出现在阿拉斯加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和佐治亚州的参议员选举结果还没有最终宣布,其中阿拉斯加州是固定“红区”,参议院归属由其余三州决定。目前亚利桑那州开票超过70%,民主党已领先超过10万票,很有希望拿下该州席位;共和党在内华达的胜选希望更大,于是佐治亚州参议员席位归属将决定下届参议院的多数控制权。依照2020年延期补选的模式来看,民主党很可能继续控制参院,共和党应该会以较小优势控制众议院,弱分裂是中期选举的结果。关于如何对这次中期选举的结果进行解释,朱文莉教授指出民主党在冲刺阶段的表现非常出色,两位前任总统克林顿和奥巴马以及希拉里等知名政治人物到各地拉票,及时保住了对威斯康辛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关键地区的控制,帮助拜登解决了“临门一脚”的问题。相反,共和党的策略选择有些过于简单,非常依赖特朗普的个人影响。朱文莉教授认为,“红色浪潮”没有席卷国会两院,但在对两党竞争至关重要的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更加稳固。德桑蒂斯等共和党政界明星此次大胜,未来有可能成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相比之下,民主党虽然及时止损,但若干曾被寄予希望的中生代落败,前途未卜。选举刚刚结束,默多克掌控的媒体已经集中火力嘲讽抨击特朗普,共和党内部的较量公开化,“特朗普现象”是否会消融很值得观察。最后,朱文莉教授强调,在外交层面,美国对外政策不会因为这次中期选举结果而改变。在立法层面,分裂政府的局面下两党都很难掌握主动,共和党下一步到底是采取恶斗姿态还是寻求建设性政策路线尤其值得关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集中分析了特朗普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没有出现“红色浪潮”的原因以及选举后的美国政治生态。他指出,特朗普在本次中选中喧宾夺主,将“拜登的中选”变成展示自己在共和党内影响力(破坏力)的选举。尽管许多分析认为特朗普已成为本次中选中的“最大输家”,但鉴于特朗普在许多州仍拥有广泛支持,且特朗普支持的许多共和党籍国会议员、州长和州务卿等候选人赢得党内初选和中选,其中有许多否认2020大选结果,评估特朗普的影响力仍为时尚早。谢韬教授认为,关于共和党的“险胜”和没有初选“红色浪潮”的原因,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解释:一是特朗普支持的候选人过于极端,疏远了中间选民;二是最高法院6月份废除女性堕胎权,给共和党人“挖坑”。但是,对于这两个判断,仍有待进一步的民意调查和分析统计来支持。围绕选举后的美国政治生态,谢韬教授认为,需要警惕特朗普政治野心对美国政治的冲击。特朗普执政以来,右翼民粹主义从边缘成为主流,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工薪阶层与保守政党的结合可能对美国民主政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选民的高度极化(尤其是情感极化)意味着选民在党派忠诚和民主价值观之间更可能选择前者而非后者。因此,不能排除特朗普以某种方式回归以及共和党赢得2024年大选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刁大明从四个方面对中期选举的结果与影响进行了解读:第一,对比历史经验,刁大明教授认为本次选举似乎并不“典型”,结果较为“温吞”且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浪潮感”。他指出,在1934-2018年之间的22次中期选举中,总统所在党有三次(1934年、1998年和2002年)在众议院实现了席位增加,该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当国家面临重大内外危机,或者竞争对手出现重大政治失误,总统所在党将保持“被信任”状态。据此刁大明教授指出,“罗诉韦德案”的推翻以及特朗普的高调参与、跃跃欲试在本次选举中即扮演着类似于“危机”的角色,使民主党选民和中间选民感受到了“局部危机”。第二,就参议院选举态度而言,刁大明教授认为其结果具有一定偶然性,不能反映全美的整体趋势,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趋势,佐治亚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的选情仍旧焦灼,足以说明民主党在这些区域不同程度的持续抬头。另外,民主党在“大湖区”、“增长南方”等区域的表现也反映出该党在2020大选中的优势没有被明显损耗,反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续。第三,就近期影响而言,刁大明教授认为中期选举结果和2024年大选没有必然联系,根据目前的选举态势判断未来大选可能出现的情形还为时过早;第四,就远景影响而言,借助司法权力不断蚕食民权运动遗产的做法大概率会让共和党在选举政治中付出代价,使其失去许多中间温和选民的支持。此外,刁大明教授还指出,在如此极化持续加剧的态势下,美国两党政治仍然存在一定的多样性,比如堪萨斯民主党州长的连任成功,这种多样性为两党政治的未来转型与修正提供了值得关注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从不同层面分析了美国中期选举的影响。首先,对两党而言,虽然民主党可能不能同时获得国会两院的多数地位,但其成功抵御了“红色浪潮”,为2024年总统大选奠定了基础。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战绩平平,与此同时,其正面临“特朗普光环”暗淡的问题。然而,基于共和党在特朗普的影响下已出现长期范式转变,其在2024年总统大选前与特朗普主义切割比较困难。其次,两党在中期选举中都大力推动国家层面议题在地方的渗透,注重塑造政治共识。总体而言,两党候选人对国家安全相关议题的分歧不大。此外,从选民结构来看,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对民主党偏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选举策略兴趣较低,这为共和党在农村和郊区选区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契机,同时也隐含了美国部分群体对公平的强烈需求。进一步分析两党的选举策略,经济民粹主义和激进文化矛盾主义的特点日益突出。两党没有就同一核心议题为选民提供不同方案,由此体现出的两党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差异仍将长期持续。最后,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上,如果拜登在国会受到掣肘,恐将加剧美国的欧洲盟友对乌克兰军援的担忧。因此,学界应关注中期选举对乌克兰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中期选举后的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
第二节讨论议题为“中期选举后的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与太平洋研究所所长黄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宗,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副研究员孙冰岩围绕相关议题发表了观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与太平洋研究所所长黄靖教授认为,本次中期选举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总体是负面的。看似一方小赢一方小输,实际上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争夺内部支持和道德制高点,对中国的态度都会更加强硬。和特朗普相比,拜登的团队比较理性,在没有连任希望的情况下会采取较为务实的执政思路。但是目前拜登已经表达出了参加2024年大选的想法,这次中期选举的结果也给了他一定的底气。拜登政府为了争取连任,避免共和党攻击他向中国低头,对华的态度将逐渐失去理性。跛脚的拜登提前进入选举状态,可以预见今后两年对华态度将越来越强硬,这也为之后的总统设立了范式。黄靖教授指出,尽管未来形式可能会很严峻,但仍有回旋空间。第一,拜登政府本身是一个弱势政府,共和党对外强势,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因此虽然态度趋于明确,但是实施力度有限,会延续“喊的凶,做的少,做到的更少”的现状;第二,美国自身实力有限,难以单独遏制中国。然而,目前美国盟友如德、法等对待中美竞争持观望态度,大多时候面对美国的要求出工不出力;第三,美国的战略意志和战略能力出现了巨大差距。由于内在矛盾更加突出,拜登政府一方面收缩力量,选择从阿富汗撤出,但一方面又进行战略扩张以对付中国,这使得美国贯彻实施自身战略的效果大打折扣。总体而言,此次中期选举对中国并非利好消息。但从某些具体方面来看,情况也并非完全悲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宗认为,本次中选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较小,远不及2016年和2020年大选。在本次选举中,外交并没有成为热门议题,而从2017年和202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上看,两党在对外政策上有着较普遍的共识。此次选举对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影响在于,如果共和党得以控制众议院,可能采用国会立法等手段推动拜登政府对华进一步强硬,压缩拜登政府在相关议题上管控冲突的空间。而两党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大选周期中“打中国牌”也是必然的,竞争对华强硬可能不以两党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美国的战略意志和政治气氛所决定的。同时,国会政治生态的变化也会影响中美在包括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等全球议题上的合作空间。关于此次选举对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张文宗教授认为,鉴于共和党属于国防鹰派,更多地代表石油利益集团的利益,其很难实质性地改变美国的对俄政策,俄乌冲突的发展主要仍取决于战场表现以及对美国和西欧经济社会的影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结合中期选举的初步结果,分析了本次选举对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产生的可能影响。对于美国外交的影响,宋国友教授认为在共和党已经赢得了众议院的情形下:第一,拜登政府已经陷入到“小跛脚”阶段,在内政方面大有作为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拜登的执政重点可能转向在外交上寻求突破,谋求外交遗产以奠定历史地位;第二,民主党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政策偏好将受到更多障碍,共和党将在上述议题上采取更加务实的立场;第三,美国区域政策,如中东政策、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等,可能出现更多不确定性,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将依靠议题设置、预算控制等措施进行牵制;第四,拜登政府在推进贸易议程方面,尤其是“印太经济框架”(IPEF)将更多地面临国内政治生态调整的压力,其他国家也可能因美国内政的不确定而对其倡导的外交议题产生疑虑与抗拒。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宋国友教授指出:第一,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塑造作用会增强,包括不限于国会立法、提出议案等;第二,两党对“印太”的关注一以贯之,“印太区域”将继续是中美关系互动的焦点,中国仍旧面临严峻挑战;第三,中国需要抓住首脑见面的机遇,帮助拜登打造其希望留下的外交遗产,尤其要在气候变化方面寻求与美国进行合作;第四,中期选举不是改变中美关系的浪潮,充其量只是浪花。中国仍应“谋大势,抓重点”,更好地把握中美关系的主动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分析了中期选举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和中国外交的启示。首先,美国对外战略的出发点是维持全球霸权地位,具体行动包括在国内通过设立外部目标达成凝聚共识、动员力量和转移矛盾的效果;在国际上渲染意识形态矛盾维持盟友体系。其次,美国选民关注的议题在中期选举中并没有看到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现象。与此同时,面向2024年总统大选,政治利益的算计对美国未来两年政策制定的影响将有增无减。基于此,美国难以制定真正面向未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对外战略。然而,中期选举也隐含促进美国政治积极变化的因素。第一,拜登需要考虑其在历史上的“政治遗产”;第二,美国行政系统内部的人员变动。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当前受情绪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因素影响较深,人员变动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在对中国外交的启示上,一方面,中国应坚持引领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面对美国强大的话语塑造和议题设置能力,中国应谨防被美国带偏,并设法在中美关系中设置更多建设性议题,以增进两国社会的相互理解,达成互利共赢局面。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职副研究员孙冰岩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发表他对中期选举的理解。他指出,美国对华政策非常确定,这次中期选举不会对此造成根本性改变,只会将严峻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如果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民主党控制参议院,共和党接下来的实际领导人是麦卡锡,他曾指出如果共和党掌控众议院那么将会对拜登政府的施政采取破坏性战略。拜登的对华态度是一方面对华竞争,但是另一方面又在管控竞争。而麦卡锡未来的策略是一方面在内部事务上阻碍拜登,另一方面倒逼拜登政府对华强硬,破坏有序竞争管控。他强调,共和党接下来会从调查和立法两方面来打压拜登。立法方面,共和党将聚焦美国国防工业产业链,推动美国稀土和新能源产业对华切割;调查方面,麦卡锡将以众议院的相关委员会为工具,推动对拜登政府的审查,涉及的议题包括疫情的溯源和追责、美国国家安全等。整体来看,中美关系可能滑向一边敌对一边管控的状态。
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发表了闭幕致辞。贾庆国教授表示,目前的中选情形基本映证了各位专家的分析与预测,即民主党很可能将失去众议院,而参议院选情焦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三:最高法院废除堕胎权的影响、民主党前期对共和党的指控和起诉,以及近期美国经济通胀情况的缓和。对于拜登政府而言,“跛脚”已成定局,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拜登政府很难在国内事务上有所作为,这意味着拜登政府在下一阶段可能会更加关注国际问题。围绕此次选举对美国政治未来的影响,贾庆国教授认为,特朗普所支持的候选人在此次选举中表现不佳,而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在此次选举中的胜利也使得共和党在2024年大选中的选情更加扑朔迷离。贾庆国教授同时指出,中选对中美关系可能是利弊兼具的。一方面,共和党控制国会对中国更加不利。共和党高度强调安全议题,为达安全目的不择手段,而其议员中也有更多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认为中美关系就是一种零和游戏不利于中美关系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拜登政府在国内受到更大限制,其可能将注意力转向国外,在中美关系上有更多的作为,而拜登政治经验相对丰富,在很多问题上更加务实,可能改变一些特朗普时期延续下来的强硬政策,并在包括贸易冲突、建立“护栏”、气候问题等方面同中国开展合作。
本次研讨会对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进行了总体回顾,综合评估了此次选举对未来中美关系的潜在影响,回应了对国内外各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重大问题,增进了学界对美国的了解,为新时期美国研究及对美外交策略贡献了智库力量。
本文为iGCU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采写:杜颖、胡可怡、王博涵、赵翊博
来源时间:2022/11/13 发布时间:2022/11/11
旧文章ID:2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