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 :美国是在重蹈大英帝国的覆辙吗?

作者:鲍盛刚  来源:中美印象

美国衰退就如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时髦话题。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是在走前苏联的老路,如普京所讲,美国正以自信和坚定的步伐,走在苏联的老路上。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美国与晚清中国很相似,面对百年未有之危机,面对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美国不是与时俱进,而是逆势而动,盲目自大,或又过度焦虑,退缩到一种无知与闭关自守的心态。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衰退实际上是在重蹈历史上大英帝国的覆辙。那么,为何如此讲呢?

历史上,大英帝国的崛起离不开资产阶级革命与制度的变革,离不开第一次工业革命,当然还有离不开拿破仑战争,因为历史上各个霸权国家都是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一超独霸,而到了19世纪中期,更是成为“日不落帝国”,以至于19世纪被称之为大英帝国的世纪。但是,到了1871年以后,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退。为什么衰退?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帝国主义》一书中分析到:当时英国因为资本过剩而转向海外投资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意味着私人利益,主要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来保障其海外经济利益。尽管通过输出过剩资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损失却远远超出收益。这部分原因在于绝大部分收益是被商人与投资者所占有,国家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另外,霍布森还分析到:在出口资本商品及其技术诀窍的过程中,会使落后国家可以开发自己的资源。一旦如此,那么就无法防止例如中国这样的国家通过利用国外资本,来增强自身资本,再与本国劳动力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从而在世界中立市场取代英国生产的产品,甚至于最终使西方市场充斥着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彻底改变资本的流向,取得对其“恩主和教化者的财政控制”。所以,霍布森认为通过政府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可以消除实行帝国主义的动力。但是,列宁认为控制政府的资本家永远也不会采取这一政策,否则就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了。历史证明了列宁的分析与预见是正确的,因为大英帝国已经早已成为历史。

对比大英帝国,美国的崛起离不开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然更离不开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使美国成为资本大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债务达100亿美元。美国政府贷款除外,仅在国外的私人投资1919年已达69.5亿美元,1929年增加为170亿美元。战后,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不仅走出了30年代的“大萧条”,而且美国的经济实力更无人能比。1945年年底,华盛顿拥有2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差不多等于全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因此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此外,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差不多占世界全部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美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战后的20年是美国的黄金时代,以至于20世纪被称之为美国的世纪。但是,好景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就开始了由盛而衰的转向。对此已故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在其《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一书中分析到,美国的跨国公司既是美国权力的体现,但同时也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走向衰退的根源。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主导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外投资被当作是美国的一项国家战略,美国出台了一些激励跨国公司走出去的政策,以此促进西欧,日本地区的经济复苏。但是,随着技术向第三世界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传播,美国的跨国公司有助于这些国家振兴经济,从而使这些国家缩短了与美国的权力差距。如此一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初始目标将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多而失效。所以,吉尔平建议美国用贸易或者援助的方式,而非对外直接投资去拓展经济交易。美国应该改革内部经济结构,改变公共政策方向,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鼓励投资国内,而不是投资海外。显然,美国并没有接受吉尔平的建议,以至于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这又能怪谁呢?

目前,中美贸易纷争可以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与日本和欧洲国家贸易纷争的继续。尽管当时的美日贸易战使日本陷入了长期的迷失,以至于失去了将近30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但是,美日贸易战并没有导致出现产业与企业大规模地回流美国,相反而是更大规模地流向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30多年前,美国与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与推动者,而产业转移被认为是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显然,在这条微笑曲线中,微笑的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控制了两头,由此控制了利润,而至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实际上是为它们打工而已。所以,当时美国与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于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不屑一顾。但是,30多年后,“微笑曲线”突然变成了“哭泣曲线”,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掏空了他们的制造业,是中国剥削了他们。中国“吃亏”变成了美国“吃亏”,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企业是中美贸易的最大赢家,他们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对他们来讲中国是机遇,绝对不是威胁。但是,问题是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并没有惠及美国社会,相反是以牺牲美国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一方面由于将产业外包或者转移到中国,导致美国自身产业的空洞化,就业机会的流失,中产阶级的贫困化。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外包与转移到中国,然后又将产品运回美国销售,尽管产品价格是降低了,这有利于消费者,但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却上升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美国变成了能源与农产品出口国,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加速了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对此就如美国一些政客所讲,如果继续以此下去,那么在不久未来美国将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将不费一枪一弹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陀螺仪,就如同历史上美国取代大英帝国那样,而且中国会比美国干的更漂亮。

来源时间:2022/7/21   发布时间:2022/7/21

旧文章ID:27930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