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中方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正值国际格局发生巨变,中美关系面临重大挑战之际,适逢中美《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中国外交部连日来呼吁美方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从中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2日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时表示,希望美方重温中美破冰初心,回归理性务实的对华认知,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
对如今的中美关系,“上海公报”精神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2日,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美国学会共同举办的“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在公报签署地锦江小礼堂举行。
与会专家指出,我们中国如此纪念《上海公报》发表五十周年,其实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基础、原则、努力和方向。中方的信号,是坦然而明确的。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他的中国之行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同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发表《上海公报》。这是中美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并连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一道,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提供了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指南,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一直指导着中美关系的发展。那么,在如今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下如何理解《上海公报》,与会专家从多个维度给予阐释。
有专家指出,《上海公报》的核心就是相互尊重。关键就是承认,彼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和平共处。《上海公报》的目的,就是要谋求实现中美双方的这样一种互利的合作,致力于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
有专家认为,《上海公报》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公报》的精神,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有专家表示,中美双方通过《上海公报》达成了需要遵守的,处理双边关系的“一套原则,一个问题,一个路线图”。原则是指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指台湾问题,路线图是指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路线图,包括促进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贸易关系,分步走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以及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上海公报》发表50年后的当下,中国又处在国际格局影响中美关系这样的时刻。而由于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的确立,中美关系面临着新的局面。可以肯定的是,面对格局新一轮的变化,中美和全世界都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与会专家从多个层面论及《上海公报》对中美关系的现实观照。
有专家表示,五十年以来,“一个中国”原则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上海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共识能否坚守,以及彼此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切实的尊重。
有专家指出,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启中美合作大门,这是一扇通向更多合作、更多交流、更多互访以及更多对话的大门。尽管出现很多逆流和险滩,但往前走,还得坚守走的方向。携手前进是方向、是大局,造福天下也兼顾两国的发展及根本利益。
有专家认为,准确认识各自利益是能否“破冰”的关键。中美从来不缺少共同利益,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共同利益。五十年前,中美双方都存在着意识形态相关的传统认知。双方是在打破这些观念的束缚以后才看到了中美的共同利益。再者,外交策略的专业灵活是大国关系包括中美关系运筹帷幄必要的保证。五十年前的“破冰”是依靠两国决策者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完美结合。五十年后,在更趋复杂的决策中,专业灵活的运筹是中美关系再次“破冰”的必须。
据悉,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吴心伯主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到会并致欢迎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发表了主旨演讲。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陆军少将姚云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沙海林致闭幕辞。
来源时间:2022/2/23 发布时间:2022/2/23
旧文章ID:2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