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尼克松访华50年后,回响犹存

作者:廖勤  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这一历史性事件深刻改变了世界图景和历史进程。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13日起推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当尼克松会晤毛泽东:50年后,回响犹存》。

两个敌对20多年的国家缘何改弦易辙,决定打开交往大门?《上海公报》的魅力与价值何在?50年后,尼克松当年的目标是否被中美紧张关系所遮盖?文章玩味着历史留下的一连串“回响”。

双方为何改写政策剧本?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没有什么举动能比美国总统尼克松在50年前2月份的访华更能影响全球大国平衡。”文章开篇揭示尼克松访华的深刻影响。

文章认为,这一历史性访问是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次访问开启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予以外交承认的道路,是基于一种新颖的地缘政治考量,这让美国鹰派与鸽派都感到震惊……对中国而言,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尼克松握手,也与他几十年来的反美宣传背道而驰。”

而两国领导人改变政策不乏形势所迫。

在美国方面,由于深陷越战泥潭,并在美国国内引发反战浪潮,迫使尼克松改写政策剧本。

面对国内社会动荡,以及担心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遭到排挤,尼克松急于寻找出路,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可能会是一种保障措施。同时,对中国展示外交姿态也被视为对苏联施加影响的机会,可借此打破与莫斯科之间的地缘政治僵局。

对中国来说,1969年也是中苏关系深陷危机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对于美国来说,它已经决定从越南战争中撤退。如果与北京的紧张关系得不到缓解,中国可能会填补东南亚的真空,把该地区变成自己的后院”。

文章还披露,当时,尼克松并非迅速制定缓和对华关系的新政策,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才作出决定。一方面,美国国内存在激烈的反对意见。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写道:绝大多数观点认为“共产主义中国是不可救药的扩张主义者,狂热的意识形态主义者,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世界革命”,“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的情况比苏联还严重,在考虑磋商之前,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需要先进行改革”。

另一方面局势尚不明朗。但到1969年年底,在研究情报后,基辛格逐渐倾向于通过与中国发展外交来制衡苏联。

文章称,由于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存在巨大分歧,以至于一开始的接触显得有点尴尬。美国外交官最初不得不在1969年底在华沙举行的一场时装秀上,向中国外交官通报尼克松愿意开启对话的信息。

“我们彼此敌视已有22年之久,我们在朝鲜半岛上打过仗,美国舆论有强烈的反共、亲台情绪。”当年曾担任基辛格特别助理的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回忆道,“许多人觉得中国人甚至比苏联人还极端。中国方面,这对他们来说也很敏感”。

双方只能通过第三方的秘密渠道建立联系,前后开辟了法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等渠道。经过时断时续的接触,最后敲定了美国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一行在1971年7月秘密访华。

根据洛德在2003年发表的口述史,中方起初的立场是“派人过来,我们可以和你们谈,但你们必须先解决台湾问题,我们才能谈其他事情”。美方的策略则是,在谈论台湾问题的同时,也能谈论更广泛的议程。为此,美方接受讨论台湾问题,否则双方无法取得进展。

于是,基辛格与洛德在1971年秘密访华,此行也最终促成《上海公报》的签署与发表。

公报不用外交辞令掩分歧

根据文章引用的史料和专家观点,《上海公报》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历史当事人以及后世积极和中肯的评价。

尼克松在档案文件中这样描述公报:“这份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诚实地提出分歧,而不是试图用外交辞令来掩盖分歧。”

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的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说,公报承认了双方在台湾地位问题上的立场,是“打开僵局的关键”。

公报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美方承诺不会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主张。这一承诺在过去几十年里被多次引用,以防止两国紧张关系演变成更多的敌对行动。

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指出,这份公报是“一份非常特殊的文件”,因为它突出了不同的政策、意识形态和立场。

随着这份求同存异的公报问世,中美新的双边关系开始蓬勃发展。之后,两国又发表了两个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最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几十年来,《上海公报》经受住了种种考验,中美关系也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国”(chimerica)、“g2”以及其他新词不断涌现。

“让人安心的部分缺失了”

50年过后,世殊时异。文章指出,尼克松在50年前认为可以被《上海公报》搁置的分歧再次显露。

比如美国总统拜登与前总统特朗普,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但都加强了与台湾的接触。

又如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现在都团结一致,以求保护台湾的民主。

在人权、南海、香港等问题上,从特朗普到拜登政府,更是接连施压中国。

而在两国紧张关系加剧之际,特朗普和拜登并未推动与北京进行高层军事对话,而是寻求建立对抗中国的联盟,包括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美英澳安全伙伴。北京也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章称,双方陷入彼此强化的对抗循环,以致基辛格在2019年警告中美关系正处于“冷战的山麓”(“foothills of a cold war”)。

1972年,“双方都希望保证不会违反各自的基本原则或利益。”戴博说,现在美国对通过外交安抚中国却没有太大兴趣。“我们确认了威胁,我们拉响了警报,我们加强了联盟,我们建立了威慑,但是让人安心的部分缺失了。”

从国际局势与大国关系变化来看,中俄美三角关系再次成为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而这一次与50年前的情况似乎相反。

分析人士认为,中美目前几乎在所有层面展开激烈竞争,但密切的经贸联系似乎是两国关系重回尼克松设定的轨道的希望所在。

“即使在贸易战打了4年之后,我们仍然有超过60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这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我想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乔治·h·w·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方大为(david firestein)说。

方大为表示,关于世界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将何去何从的问题,美国正处在一个思量时刻。 “我们永远无法让中国屈服于我们的意志,这可能会让许多美国人感到沮丧。但这就是现实,并且人们现在开始理解这一现实。”

来源时间:2022/2/18   发布时间:2022/2/18

旧文章ID:2716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