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中国银行二三事

作者:  来源:上海工行

美国公使芮恩施在与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一同参加的宴会上曾说过: “ 促进中美两个国家人民友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梅兰芳先生去美国表演一次,美国人民看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必定会增加对中国的认识和感情。 ”

在当时参加宴会的达官显贵的眼里,这句话值得揣摩。确实,前几天中美贸易战的叫停缓和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提心吊胆,但1930年2月26日晚的中美人民却因梅兰芳在纽约百老汇的第一场演出而热火朝天。他们惊叹于中国京剧的异域魅力,以及这位 “ 男唱女角 ” 的演员的惊人实力。

这就是梅兰芳,在美国掀起中国京剧热潮的第一人。

""

梅兰芳先生访美演出剧照

“走向世界”之路

72天100多场戏,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一票难求。政治界、新闻界无不热情高涨地宣传,梅兰芳的名字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条,一向对戏剧评论不重视的《纽约时报》专门刊登长文赞美梅兰芳和中国京剧。无疑,梅兰芳为宣扬国粹、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谁又知道,这场演出面临了多少难题?

在敲定人力、物力、演出场地后,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有人不解,梅兰芳当时在国内是家喻户晓的演员,怎么会没钱?可实际情况是,梅兰芳虽然挣得多,花销也不小,不仅要贴补家用,还需要负担整个剧团的开支,平时对梨园中贫苦的同行也多有救济。

当时身为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的冯耿光成为了此次美国行的有力推手。

""

梅兰芳与冯耿光合影

梅兰芳的一群忠实戏迷被称为 “ 梅党 ” ,他们是拥护、支持梅兰芳的一个无形组织。冯耿光作为“梅党”的重要人物之一,尊重京剧艺术,更尊重梅兰芳的为人气节,他在梅兰芳的重大决策及有关事业成败的紧要关头都起到了雪中送炭的积极作用。

在梅兰芳的往来书信集中,冯耿光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 我现金比你少,房屋、股票虽略略有几文,但是九条一处,两边合算,已在五万外,不值钱如同废纸之股票,锁在钱柜,不能用算。如果有人能出五万,或四万以上之价钱,买我九条房屋,我就拿出三万块来帮你忙,或者有人肯照时价,承受我家里的房屋田地产业,我亦可拿出三四万。 ” (《梅兰芳往来书信集:冯耿光致梅兰芳·信十一》)

由此可见,冯耿光为了筹措梅兰芳美国行的资金,可谓是想破了脑袋,甚至愿意变卖自己的房产。原定的美国行资金为十万大洋,冯耿光已筹到了其中的五万。但成行前他们接到美国经济危机的电报,不得不再多带些钱以备不时之需。冯耿光动用了他在银行界的全部关系,使出浑身解数,又张罗了四五万,最终使梅兰芳的美国之行毫无后顾之忧。不仅如此,最初1919年梅兰芳访日、后续1935年访苏联,旅费大半都由冯耿光帮助筹集。帮助梅兰芳走向世界,冯耿光功不可没。

""

梅兰芳赴美演出期间与美国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右)合影

梅兰芳的戏班子常在冯耿光位于北京东四条的宅子里说戏,也正是在那里拍摄了电影《黛玉葬花》。后来,冯耿光迁居上海愚园路,那里也便成了南方金融票友的聚集地,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银行成了当时 “ 京剧最大的票房 ” 。那时,银行员工业余生活不多,中行鼓励员工用业余时间听戏唱戏,还请专业演员来行里教戏。遇到名角来上海,中行便购票邀请客户、组织员工看戏。外滩23号中行大厦营业结束后,常常灯火通明,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欣赏传统京剧成为中行员工最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之一。

除了对梅兰芳经济上的资助,原中国银行总文书、后任南京分行经理的吴震修还在艺术创作上为其出谋划策。他对梅兰芳代表作《霸王别姬》剧本进行过二次修改,使整个剧本更为精炼,成为经典。

“躲避日寇”之策

美国行的一炮而红,无疑进一步奠定了梅兰芳在国内外的声誉地位,但这也成为了他的 “ 阿喀琉斯之踵 ” 。

1932年,日本在东北扶植了伪满洲国,为了扩大影响,日本人决定请一批京剧名角前去表演,为伪满洲国的成立造声势。在这份名单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梅兰芳。

虽然他以喉疾回绝,但日本人并不罢休,他们又以广播电台做播音的名义,请梅兰芳为日本的占领粉饰太平,紧接着又鼓动梅兰芳唱营业戏(对外公开售票的演出)。

有人说: “ 上海虽然沦陷了,日子还得照过,营业戏是给大众看的,又不是专给日本人看的。 ”

冯耿光大声驳斥道: “ 虽然演的是营业戏,可是梅兰芳一登台,接着日本人要他去演堂会,要他去南京、东京, “ 满洲国 ” 演出,他又如何回绝呢? ”

从这件事情上看,冯耿光堪称梅兰芳的诤友,是他在关键时刻正直、坚定地鼓励了梅兰芳。梅兰芳后来也回忆道: “ 我少年的时候,很多人爱我,但无人知我,唯有六爷(冯耿光),爱我又知我。 ”

1937年抗战爆发,梅兰芳为摆脱汉奸特务与日本人的不断纠缠,以前往香港演出为由住进了香港半山上干德道8号的一间公寓,开始了四年的隐居生活。曾经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的他,关紧门窗,悄悄地吊嗓子锻炼身体,希望有朝一日为抗战的胜利而歌。

然而,香港并不是久居之地。1941年,冯耿光便写信给桂林的中国银行找房子。为什么选桂林?他认为桂林作为风景区,气候宜人,很适合梅兰芳的性子。只可惜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桂林未能成行,梅兰芳与冯耿光一行人被日本人押回了上海。

""

梅兰芳位于上海思南路87号寓所

在漫漫八年与日寇汉奸周旋的日子里,梅兰芳用尽了各种法子拒绝给日本人唱戏。

他特意留起了胡子,以此为借口不唱男旦,成为 “ 蓄须明志 ” 的佳话。

他打伤寒预防针就会发高烧,就让私人医生吴中士给自己打了三针!之后他高烧不退、脸色惨白,日本人亲眼确认后悻悻离去。

大汉奸褚民谊找上门请他唱戏,他毫不畏惧地回应道: “ 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唱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我看您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强的多吗? ” 褚民谊讪讪地说了几句话,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梅兰芳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威逼利诱,矢志不与敌、伪合作,用自己的爱国方式展现了一个京剧艺术家的崇高气节。

“囊中羞涩”之助

话说回来,日本人是打发走了,拒戏也断了梅兰芳的经济来源。该卖的古董都卖了,一家老小再加上剧团的开销还是短缺得厉害,要想活下去必得另寻他法。冯耿光建议,他可以通过卖画来周转。梅兰芳早前师从齐白石,到上海后又跟吴湖帆、汤定云等名画家交往颇深,这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1944年初夏,时任中国银行总务主管的程慕灏等拜访梅家。程慕灏当场承诺,联系画展场地、装裱画、发请帖,这些事都由中国银行包了。其实当时的中行上海分行也是在日本压迫下夹缝生存,日本人还一度想要绑架程慕灏威逼就范,此般困境下,中行还能解囊相助,可见其对梅兰芳、京剧艺术的鼎力支持。

1945年4月,梅兰芳字画展在上海市南京西路成都路路口拐角的一家中国银行网点开幕。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大洋房,原为清朝高官、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的老宅,后被中国银行收购。展览共展出梅兰芳一百七十余件作品,著名书画艺术家叶恭绰在他的不少画上都提了词,每幅画标价一百块洋钿起,绝大多数作品都被售出,买家几乎都是银行家,可谓大获成功。展览所得帮助梅家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时过境迁,回头再看梅兰芳的人生重要关头,似乎总能看到中国银行的人、情、事、物。他本人为感谢中行多年来对其及京剧艺术的大力支持,在原中行上海市分行经理宋汉章60寿辰之际,精心绘制了画作“甲子花朝”相赠,如今该画被珍藏在中国银行行史陈列馆上海分馆。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梅兰芳在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里说过: “ 他(冯耿光)不断地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在我一生的事业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 ”

确实, “ 梅派 ” 京剧得以曲高和 “ 众 ” 的背后,不仅有梅兰芳自身作为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对于京剧艺术的竭力付出,更有一群不论何时何地都倾尽所能为其解困的 “ 梅党 ” 支持,包括中国银行的冯耿光、吴震修、程慕灏等人。如今,京剧已被列入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行已经百年风云变幻,接下来的路,都还得继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走。

看,那袭随着百老汇灯光舞动的蓝色长裙,听,那首初登美国舞台的《汾河湾》……

参考:《梅兰芳传》、《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中国银行微信公众号《梅兰芳的中行朋友》

来源时间:2022/2/15   发布时间:2018/6/21

旧文章ID:27128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